中卫市2014 年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2015-03-30张月芬王玉财李玉忠
张月芬 王玉财 李玉忠
(中卫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宁夏 中卫 755000)
感染性腹泻是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39 种法定传染病中,其发病率高居首位[1-2]。为了解中卫市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特征,我们于2014 年对中卫市6 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进行了病原学监测,提出防控措施。
1.方法
1.1 监测方法
调查选择中卫市6 家哨点医院,在2014 年1 月-12 月期间就诊的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监测对象。采用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技术,采集腹泻患者新鲜粪便标本,按要求送中心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验(包括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和5 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多种病原体进行分离培养和初步生化鉴定。分离到的阳性菌株上送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鉴定和血清分型。
1.2 培养和鉴定方法
在常规分离培养的基础上,按照《腹泻症候群监测技术方案》中腹泻病原细菌检测标准程序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挑取可疑菌落保存半固体菌种管,送区CDC 鉴定。生化鉴定及其他肠道病菌的鉴定采用法国API20E 生化条进行鉴定试验。
2.结果
2.1 病例基本情况
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间共分离到52 株病原菌,其中30 株分离自男性患者,阳性率35.71% (30/84),22 株分离自女性患者,阳性率42.31%(22/52),X2=0.345,P >0.05,阳性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别。
2.2 时间分布
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 -9 月均有检出,9 月份检出率最高(63.6%),其次是6 月(62.5%),发病月份主要集中在6 -9 四个月,占总发病人数的54.1%。
2.3 感染性腹泻病原谱构成
从136 份感染性腹泻病人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病原菌52 株,检出率为38.24%(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由区CDC 老师采用多重PCR 法检测)。在52 株病原菌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34 株,占65.38%(34/52);志贺菌2 株,占3.85%;沙门菌12 株,占23.08%;嗜水气单胞菌4株,占7.69%。结果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在引起腹泻的病原菌中处于第一位,其次为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志贺菌。
表1 中卫市2014 年感染性腹泻病原检出情况
2.4 血清型分布
12 株沙门菌共分为3 种血清型,肠炎沙门菌8 株,B 群3 株,鼠伤寒沙门菌2 株,未分型1 株,布伦登卢普沙门菌1 株。肠炎沙门菌占优势菌。2株志贺氏菌分为2 种血清型,宋内氏志贺菌1 株,福志贺菌Y 变种1 株。
2.5 大肠埃希氏菌群分布
34 株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中检出4 个菌群,其中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11 株,占32.35%;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9 株,占26.47%;肠粘附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6 株,占17.65%;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8 株,占23.53%(表1)。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未检出;结果显示,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为优势血清型,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3.讨论
感染性腹泻为一组广泛存在并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胃肠道传染病,也是当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种类繁多,不同国家和地区受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会有所不同。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我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主要是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其次是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致泻性大肠杆埃希氏菌在本地区病人粪便中检出率最高,占所有检出菌株的65.38%,提示我市感染性腹泻的防控要以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中的EIEC 主要引起较大儿童和成人腹泻。EHEC 传播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水、食品、日常生活用品、苍蝇等,还可以通过接触动物或带菌者传播。EPEC 是最早认识的一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是导致婴儿腹泻爆发或散发的主要病原。我市感染性腹泻病原菌的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以6 -9 月为流行高峰季节,主要生存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而污染水源、土壤、食品、器具等。检出的12 株沙门菌中7 株均与饮食有关,故应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加强我市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治理,食品加工、销售、饮食行业的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有关卫生法规,防止食品污染。还要注重个人卫生,普及饮食卫生健康,适时加强防控措施,有效降低腹泻病发病率控制其爆发流行。
[1] 梁大斌,林玫,特殊类型感染性腹泻[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12):991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