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老子》中“圣人”的解读

2015-03-29赵宏宾

关键词:效法圣人品格

赵宏宾 殷 俊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老子》,又称《道德经》,堪称中国文化典籍。在中华文明长河中,老子崇尚无为的道家思想一直为后人所研读、传播和运用。从文本来看,“圣人”是了“道”之人,体“道”之人,是行“道”之人,因此要理解道家思想,对“圣人”这一主体的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的解读,就在于通过梳理,了解“圣人”的完美人格,成为“圣人”的修养路径,指导青年学生修养品格,完善自身,追求卓越。

《老子》全篇共81 章,“圣人”一词出现频率很高,其中在26 章出现,共31 次。总体来看,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人格有超现实性,操作有难度,这与老子论道的抽象性有关。也正因如此,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根据时代和现实需要,对其作出不同的解读,使得《老子》具有永恒的魅力。

1 “圣人”的完美人格

“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第49 章,共有3 次:“圣人无常心”“圣人在天下”“圣人皆孩之”。第一句“圣人无常心”就是说“圣人”通常没有私心或者说没有固定的心思,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第二句“圣人在天下”就是说“圣人”是治理天下的君主、统治者。“圣人”是老子树立的一个圣君的榜样或标准。第三句“圣人皆孩之”,译文有两义:一说是百姓认为“圣人”就像淳朴天真的孩子;一说“圣人”就是要使人们回复到淳朴天真的孩子状态。笔者比较同意第二种说法,反映了圣君对待百姓的善良和诚信的态度,具有高尚的品德。

“圣人”作为治理天下的君主,具有高尚的品德,从他与百姓、人民的关系把握看,“圣人”居于上位,必须以谦恭之言对待百姓,将自身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使人民负担不重,不受伤害。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老子》第66 章,以下引文只注章数)

不仅如此,“圣人”对待人和物一视同仁,没有偏见,而且常善救人救物。“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 章)“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 章)

老子认识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2 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64章)圣人不流连声色犬马,不贪恋物质享受,而是操守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自由。

“圣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功成而不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77 章)

“圣人”还是素朴的表率,不过分,不奢侈。“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是柔弱谦和的,这是他的外在表现,但在他柔弱谦和的外表之下,却有着一种真正刚强的本性。因为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会战胜刚强。

“圣人”不积货物,不吝给予,有高度智慧。“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81 章)说明得道的“圣人”,以天下为己任,大公无私,天下为公,赢得的是民心,获得的是天下太平。

“圣人”有着极高的智慧,还有很多表现,如“圣人不行而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47 章)

“圣人”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者和实践者。“无为”的目的就是“有为”,是“成”,是“治”,是“民化、民正、民富、民朴”。如“不为而成”(47 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 章)其手段和方式是“无为”,而“无为”的准则不是无所事事、一无作为,而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 章)。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准则,给我们表述了一种整合天人关系的模式。“道法自然”的“自然”,是将天、地、人整合为一的总体。“圣人”能够顺其自然,是把握了万物的本性,因势利导,不以强为。我们也可以遵循自然之道,学习自然之道,在更高层次上彰显和升华自然之道。

综上所述,《老子》中的“圣人”,品德崇高,无欲,不争,无事,好静,具有理想完美的人格,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情感凝聚力。“圣人”是自觉和了道之人,是能够体悟生命、体悟大道的人。“圣人”把握“道”,且把“德”应用于实践,从而使目的、德性和行为合为一体。体道之“圣人”具有慎重严肃、融合可亲、敦厚质朴、豁达空旷、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风貌。达到如此境界的人,就是了道之人,也就是“圣人”。

2 效法自然,成为“圣人”

圣,通也,于事理无所不通。“圣人”何以可能?“圣人”,先人后圣,学以致圣。“圣人”需要先天禀赋,更需后天学习领悟。在老子看来,效法自然,这是成为“圣人”的必由之路。

前述所知,“圣人”是了“道”之人,体“道”之人,是行“道”之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母。所以了道、体道,成为圣人,必须观察学习万物,向自然学习,获得领悟。

《易传·系辞上》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描述了伏羲这位“圣人”的观察天象、效法天地、学习和创造的情况。

效法天地、效法自然,是“圣人”修道的基本理路。《老子》第7 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说明“圣人”是效法于天地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 章)水看起来随圆而圆,随方而方,是至柔至弱的,但却有着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水所体现的是道的品格,也是为道之“圣人”所应该具有的品格,只有能在别人都厌恶的位置上安之若素,才能成为“圣人”。这里可以看到,“圣人”是效法于水的。

《老子》第66 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圣人”为王善下,这是效法于江海的。

效法自然的自然,就是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通常如此,势必如此。“圣人”以回归“自然”“无为而治”的方式告知世人:我们只是宇宙万物中的过客而已,不是万物生灵的主人,真正的主宰是“自然”。

“圣人被褐怀玉”(70 章),这是一种“圣人”有名而无位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对“圣人”来说又是常态。对于“圣人被褐怀玉”,王弼解释为“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对把生命看作宇宙整体一部分的“圣人”来说,名和利已经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圣人”之所以有如此境界,是因为“圣人”看世界的眼光是高远、深邃的,是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的。

圣,尽伦者也,明理教化。王,尽制者也,立法治民。“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能使民我共事而各得其宜。”(《荀子·正论》)在论述治国理政的时候,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需要圣贤。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文人士大夫读书明理,心系国家民族,淡薄个人名利,在不懈的追求中使人生无悔。

效法自然,成为“圣人”,是老子给我们的教诲,但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需要我们不懈地观察、学习、思考、反省。就像岁寒三友——松、竹、梅,每样都有值得我们学习效法的品格,如竹子“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亦虚心”,其虚心、有节的精神品格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种优秀人才。青年学生当志存高远,而路就在脚下,可以从“圣人”的完美品格及效法自然修养成圣的路径获得启发,坚持修养品格,完善自身,追求卓越,做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做一个能为实现中国梦付出自己努力和贡献的人。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刘文秀,孙燕,孙兰.道德经新解[M].广州: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

[3]郭庆详.人生大道:老子详解[M].北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2013.

[4]李零.人往低处走[M].北京:三联书店,2014.

猜你喜欢

效法圣人品格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发挥等效法在单摆运动周期问题中的大作用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等效法之等效电源法求最大功率
官场圣人范仲淹
运用等效法解题的几个注意点
等效法在计算感应电动势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