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主持人语

2015-03-29于长敏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殖民地殖民学界

在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刊以“战争、殖民体验与日本文学、文化关系”为题推出于长敏《往事如烟烟未散——评木山捷平记述1945年前后长春的纪实小说》等五篇文章,大的方面当然是对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一个小小的回应;从一般文学、文化与学术角度看,也值得说上几句。

当前,关于“战争、殖民体验与日本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已成为中日学界的一个不小的热点。在日本学界,对战争、殖民时期的日本文学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逐步展开研究,肇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界也随之有一批学者加入到了这一研究当中,但无论中国学界,还是日本学界,对这一研究仍存在着许多盲点和不足。由于学术方法上的原因、文化立场上的不同,或者历史认识的差异,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说清,甚至存在一些偏差,需要进一步地辨析和论证。而关于战争和殖民时期所涉作家作品和文化现象,日本学界一般限定在十九世纪末至1945年之间,其局限性十分明显,而日本学者却摆脱不了在学术观念上的一些根本限制。“殖民地文学、文化”研究还应包括什么?我认为应该包括战后甚至延伸至今,人们对战争、殖民地体验和记忆的追述,这一研究应该是历史的和超越时空的。而本期推出的这五篇论文恰恰是在时空范围和某些学术理念上的一次拓展。于长敏研究的木山捷平的创作主要完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木山捷平描写了自己在曾经的“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经历和体验;柴红梅、金慧莲的论文讨论的富永孝子的创作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作家书写的对象却是当年日本帝国的殖民地大连,富永孝子正面描写了1945年接管大连的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形象,我认为这也是对“殖民地文学”内容和理念的突破吧。上述二论文至少表明:殖民地文学在1945年以后仍有创作,严格来讲,殖民地文学并未终结,而是处于“未完成状态”。张焕香论文的研究对象显然在殖民地文学范围内,却是日本学者不曾涉及或不愿涉及的内容;荣元的论文探讨的虽然是战后(1949——1972)中日间围绕朝日新闻社展开的民间文化交流,但对1945年之前的中日关系多有交集——仍脱离不了“殖民地文学、文化”研究。而乌兰图雅的《试析日本关于1945年战败前侵略战争的称呼》则是一篇史料性很强的文章,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了1945年前日本关于侵略战争的称呼变更轨迹,揭示了不同称呼所反映的日本媒体乃至日本政府对战争性质和历史问题的认识。总之,我认为不论是从“殖民地文学、文化”研究的视角看,还是着眼于中日文学文化学术交流,本专栏的五篇论文都是有意义的尝试。

猜你喜欢

殖民地殖民学界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学界亮点
殖民岂能有功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