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创新创强”工作融合研究

2015-03-28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朱 勤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创新创强”工作融合研究

朱勤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落脚点在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从思想领域构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人生价值观。作为软性的价值思想,在大学生的行为导向上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需要注重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创新创强”着眼于大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理论预期上产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从本质上来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两者的结合要从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入手,从理论的逻辑衔接上切入,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通过行为诠释社会核心价值观内涵,做到知行合一,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中国梦的实现更进一步。

关键词:创新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价值取向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大学生作为知识接受主体以及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具有重大意义。而新时期,大学生具有的新特点要求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再采取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必须在创新创强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使大学生积极接受和自觉践行。

1“创新创强”工作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是为社会培育与输送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同时也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期,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课题之一[1]。“创新创强”工作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将学生打造为更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根本上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思想上保障大学生创新创强工作方向上的正确性。

1.1肩负培育人才的历史责任

高校的育人工作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党一向重视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十八大紧跟时代的脚步,针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明确提出了高校作为国家教育重要阵地的发展方向与趋势,让高校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培养建设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目标,扛起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责任。

1.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价值观与价值理念多元化的情况,社会主流意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威胁,其中高校大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高校学生十分容易受到多元化价值观与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校如果可以妥善处理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够把握住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节奏[2]。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能够在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能够强化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全方位提升国家文化的内在实力。目前,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到全速发展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急需突破,因此,高校只有积极寻找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3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在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断地汲取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思想政治觉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中国梦”奋斗的重要基础,高校只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才能够让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充分地融合,进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创新创强”工作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2.1坚持主导性原则

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分容易被各种价值观侵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同时,在对待西方社会思潮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抨击,而是应该有选择地吸收其精华的部分,去其糟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让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工作始终不偏离方向。

2.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必然是以人为本的、能够推动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高校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都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出发[3]。工作中心要围绕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需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由意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发挥自我潜能与创新意识,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以满足自身文化需求,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核心发展[4]。

2.3坚持尊重差异性原则

高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主导性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这是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思维状态与综合素质都有所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完全普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5],所以高校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够只选择一种方式来要求每一位学生,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群体思想认识与个体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需求,切忌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仅仅追求高水平。面对众多学生,仅仅使用同一套评价模式、同一种教学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会导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形成抵触心理。因此,高校要把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个体差异与价值差异,正确引导学生逐渐进步成熟,进而逐渐实现教学目标[6]。

3基于“创新创强”工作的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选择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层面上培育大学生群体并令其践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而学校作为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的主要地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肩负着重要责任,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

3.1创新创强思想理论教材的内容

学校是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地方,其主要接受方式就是老师在课堂讲授,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传授极其重要。但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个“给予”和“接收”相结合的互动过程。如果只有老师课堂上单向知识的“给予”,而缺乏学生的“接收”,这样的培育是无意义、无效果的。因此,老师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紧跟时代发展特点、社会现状,根据其特点创新“给予”的内容,避免其产生厌恶感,使其感兴趣,能够有学有所用的“成就感”。

3.2创新培育和践行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的社会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充分重视实践这一培育途径,发挥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价值的培育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高等教育目标为准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大学生深入生活,接触实际,进而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教学方式。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很难完全接受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因此,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大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

(1)学科竞赛。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各种文体竞赛活动相连接,设置一些能够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奖项,或者组织专门的知识竞赛活动,提升大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7]。学科竞赛是在密切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的一种以竞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改善学生独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端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同时,学科竞赛也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教育行为,其有着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特殊作用。学科竞赛能够引导学生创新创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能够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结构,形成一种追求科学的坚毅品质[8],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的同时,发挥优势特长进行创业活动,提前感受就业,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敬业”。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情感细腻丰富,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很容易波动,这一情况往往十分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其所认知的内容出现怀疑。因此,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保持社会实践的长效运行,在磨炼其意志的同时,让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与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3) 志愿者活动。高校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是大学生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心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一项社会服务活动,其活动宗旨以及实践效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很好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友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培养友善、互助、负责的精神,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进一步在实践活动中外化为自己的行为。

(4) 充分利用环境的文化影响作用,创新创强文化环境。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纪念碑、讲座、演讲和辩论等,使其能够身临其中,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创新文化传播途径。理论要与时俱进,同时理论的传播也要与时俱进。在网络技术极其发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占领网络这一意识形态多样的领域。创新传播的方式,采用当代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例如,微信、QQ、飞信等,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相接轨,从而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引导,防止错误思想的传播和侵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强理论内容、传播途径和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其能够更好更快地为国家与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成果,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杨文忠)

参考文献:

[1]刘占军,孙秋玲.艺术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12):272-273.

[2]鲍超,崔文菊.“地方性知识”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2):132-134.

[3]张叶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视角[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3):63-68.

[4]陈春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4(04):107-111.

[5]祖文成,许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探析——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 2014(26):54-56.

[6]景志明,龙静.诵读中华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昌学院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64-67.

[7]谢进伟,欧阳燕嫦,邓复群.当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报告——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18):76-78.

[8]钱耕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以西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104-10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5)06-0046-03

作者简介:朱勤(1981-),女,浙江嘉善人,助理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06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