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2015-03-28郭志立
郭志立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3)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
郭志立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传播和舆情斗争的主战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要在全面把握高校网络舆情新特点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堵与疏”的辩证统一关系,廓清高校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加强正确引导,弘扬网络精神;完善监督功能,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校园网络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新媒体力量的迅速崛起,网络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媒介力量,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工作,要跟上时代节拍,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牢牢把握网络舆情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形成一整套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体系,是高校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需要,是高校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1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主体
由于理论基础和研究角度不同,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综合、整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的空间里,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问题通过互联网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1]290-315。
相比于其他舆情,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广大师生,从活跃的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来看,大学生无疑占了主导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及网络舆论重要力量之一。90后大学生是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也是高校网络舆论生成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和主要受众。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感知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且最具有创造力和活力,大学生也习惯用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网络业已融入他们的生活、学习之中,成为他们形影不离的一部分。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份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统计数据显示,在年龄结构维度上,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在职业结构维度上,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为25.1%[2]。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大批的“低头族”和“手机控”,据媒体报道,有超过8成的大学生出现了手机依赖症,其本质就是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一旦与手机分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从这个角度分析,网络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高校网络舆情很大程度上是90后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判断、情绪反应、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客观反映。
2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各种意愿表达在互联网上的特殊反映。目前,它主要通过网站中的新闻报道、论坛中的跟帖评论、虚拟社区的聊天交流和博客、微博、微信圈的互动讨论等方式进行传播。因此,与传统舆情相比,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大学生突破了传统媒介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信息鸿沟”,实现了“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的满足。当前,90后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参政意识较强,但是他们社会阅历浅、是非辨别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舆论热点事件,大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将接受严峻的挑战,也将深刻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舆论热点事件的裹挟和不法分子的鼓动,做出某些非理性的不理智行为。
2.2舆论领袖的少数性
在论坛、虚拟社区等众多的网络媒介上,一般会按照内容的不同和交流的方便而设立相应的板块或类别,为了更科学、便捷地进行管理,相应的板块会演变、推举或派生出人数较为固定的版主,他们通常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个体,经常就相关热点事件或问题进行发帖,以吸引其他同学浏览或评论。有研究显示,由于大学生价值观趋同、兴趣爱好相近、地理位置接近,这些大学生版主一般能力较强,经常发表观点,并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久而久之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具备较强的感召力和话语权;而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浏览者和游客的身份进行旁观,而不是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着,他们被称为“沉默的大多数”,在网络舆论中很容易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和左右[2]。
2.3表达的自由性
网络是一个具备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的虚拟空间,大学生比较崇尚自由、独立、开放和平等,再加之高校网络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因此,参与主体和网络平台两者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同性。大学生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涵盖了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除此之外,他们也同样关注自己身边的事务,比如评优评先、爱情情感、就业实习等问题,他们在这里自主表达各种观点,各种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在这里碰撞和交锋,高校管理者要注意教育引导、守住底线、把握方向。
2.4传播的快速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某个热点事件的出现,加上情绪化的宣泄,就能点燃舆情的导火索。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以QQ、微博、微信和社交网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络新媒体,他们极大地提升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高校的空间比较独立,大学生相对集中,且自由时间较多,使用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出现舆情的苗头,大学生网上与网下的意见表达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形成舆论高潮。
2.5影响的难控性
对舆情表达自由的保障与控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90后大学生往往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期待和需要,他们心态开放,个性张扬,独立意识强,但思辨能力较弱,情绪容易出现波动,意见表达时具有直接性和片面性,加之网络的隐匿性使他们更勇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看法,一旦出现网络舆情,被他们认同并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在后续的引导和控制过程中,90后大学生对于权威式、说教式的言论本身就有抵触情绪,如果正面的引导和澄清工作没有及时跟进,会进一步加重舆情的难控性。
3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扎实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切实维护好高校网络的安全稳定和谐。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特点说明,在充分保障大学生网上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要对网络及其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引导。
3.1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网络舆情“堵与疏”的辩证统一关系
《管子》曰:“下情不上通,谓之塞。”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实现了普及,有效加强了大学生在信息传递中的弱势地位,手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依托移动互联网便捷、快速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节点。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既要治标,考虑当前,又要治本,谋划长远,从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管理和引导是网络舆情工作不可分割的两翼,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引导是一种“软控制”,属于“疏”的范畴;而对不良和非法舆情信息内容的管理则是“硬控制”,属于“堵”的范畴;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管理和引导方式应该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本策略。
3.2廓清高校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心理和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在舆情信息获取方面,高校已与社会实现了无缝对接。当前,网络新闻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式各样新闻点、舆论点的刺激和影响,网络媒介凭借其传播的即时性、自由性和海量性等优势,在热点事件的传播和跟进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网络的“把关”功能相对较弱,网络假消息、小道消息、谣言和传闻等经过添油加醋而放大后,容易混淆视听,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心态,甚至会激发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加剧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要积极利用大学生身边优秀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意识,杜绝非理性心理和行为,真正实现90后大学生与网络新媒体的有效结合与良性互动,使高校网络这个社会网络的子系统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3.3加强正确引导,弘扬网络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宣传引导是网络的重要功能之一,引导正确,则利国利民;引导错误,则误国误民。网络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制高点”。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重要阶段,如何占领高校网络舆论宣传主阵地,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要主动作为,坚决扭转被动局面,克服“不能管”“管不了”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倡导树立“文明、健康、理性、公正”的网络精神,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采取务实的举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把有效力量和精力向网上延伸、向网上聚集、在网上发声,积极传播主流声音、弘扬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3.4完善监督功能,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网络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新特点,它搭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公共交流空间,极大满足了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实践证明,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心理行为方式已经深深地烙上了网络的印记。长期以来,高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相对滞后,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有限,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使大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实现了补偿性满足,舆情事件一经发现后,相关的评论和监督就会迅速跟进,大学生将网络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将“网络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网络监督有助于网络各主体的协同更加精细、运作更加科学、流程更加优化、响应更加即时,确保高校网络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源头。
(责任编辑杨文忠)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P020140721507223212132.pdf,2015-05-06.
[3]尚俊杰,孙也程.“看不见”的舆论领袖——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特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 8(5):47-5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5)06-0038-03
作者简介:郭志立(1982—),男,河南林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网络舆情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zd-045)
*收稿日期: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