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内涵式发展 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城市大学
2015-03-28胡宝忠,樊千,田野等
推动内涵式发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城市大学
胡宝忠,樊千,田野,刘振清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摘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实施“1161”工程的重要举措。2010年12月,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哈尔滨学院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后,学校紧紧围绕“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主题,科学制定建设方案,通过构建两群两区一基地和五个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精心打造城市大学品牌。文章从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筹措经费,设立专项三个方面,对五年来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应用型城市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
[收稿日期]2015-06-04
[作者简介]王禹浪(1956-),男,黑龙江方正人,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黑河学院中俄边疆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二级教授,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主要从事东北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10—0005—08
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省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实施“1161”工程的重要举措。实施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精心打造城市大学品牌
2010年12月,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哈尔滨学院为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后,学校紧紧围绕“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主题,全校师生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确立了“发展本科教育,培育鲜明特色,立足地方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思路,主动研究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哈尔滨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凝聚办学特色。
学校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科学制定了《哈尔滨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构建两群两区一基地和五个服务平台,实施五个建设工程,明确了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目标任务。五年来,通过争取省市支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完善考核、健全保障,顺利完成了《建设方案》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哈尔滨学院已成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地。经过深入扎实的实践探索,学校树立“精品师范”理念,精确入位基础教育;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密切对接行业企业;筑牢“融合共生”理念,全力服务哈尔滨城市发展,城市大学的鲜明特色逐步凸显。
二、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一)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构建教师教育和文化艺术专业群
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坚持“扶优、改旧、创新”,着力打造优势专业,调整传统专业,新办社会急需专业,投入资金2 090余万元,着力建设与打造小学教育、艺术设计、摄影、软件工程等省级重点专业和土木工程、会计学、英语等优势专业,增强专业办学实力,强化专业特色和优势,发挥龙头作用。
学校注重专业群的构建,加速调整相近学科专业。一方面,发挥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构建教师教育类专业群。学校现有师范类专业15个,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全阶段、全学科,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一线骨干教师需求,明确提出“做精教师教育”。五年来,学校投入1 803万元,建设教师教育专业,实施“12345+N”工程,形成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立体化格局;打造教师教育联盟(G-U-S),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小学教育专业2014年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在全国师范技能大赛等多个国家级比赛中共有240人获奖;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仅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6%,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0%,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
另一方面,以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龙头,挖掘专业间的契合点,构建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学校投入1 320万元,建设艺术实验中心。依托实验中心,成立21个文化艺术创作工作室,包括6个校企共建艺术创作工作室,搭建6类实践创新平台,获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五年来,师生承担艺术类研究课题与创作项目60多项,完成了一系列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以传承地方文化、创作艺术精品为载体,学生完成艺术作品1 000多件,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在国内外艺术作品比赛中累计有2 000余人次获奖。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强化应用能力培养,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版方案修订中,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参与培养过程的制度,强化本科质量内涵,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全程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平均占总学分的22.18%,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20%,理工类专业达到30%;增设素质拓展学分,着力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
二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理学院各专业形成了“专业发展+职业体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2+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软件工程专业探索、完善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2+1+1”的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三是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与方法改革,由知识主导型向能力主导型转变。启动新一轮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涉及2 453门课程。引导鼓励教师更多采用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问题主导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等教学方式。五年来,学校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72项,省级综合教改试点专项项目15项。
四是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五年来,学校投入6 700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建设、更新和改造。实验室面积由2010年的14 259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27 194平方米。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近五年,有1 327人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在刚刚结束的黑龙江省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五是加强校本课程教材建设,促进特色课程涌现。五年来,学校共编写出版108部教材。其中,外语学院教师编写艺体类学生使用的公共外语《E英语教程》系列教材已在120多所高校使用;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编写财经类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在40多所院校使用。
六是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学校修订完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多元评价,建立人才培养的社会评价机制,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招生录取分数2015年文科高出黑龙江省最低录取分数线38分,理科高出46分;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向好。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向,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学院与企业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指导相关专业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促进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以软件学院作为“开放式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采取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和校企联盟理事会指导下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实施“订单式”“嵌入式”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办学活力。五年来,学校与248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关系。学校引企入校,有10余企业进校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发建设就业型实习基地37个,全部学生都有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半年以上的经历。
(四)实施“四个一”工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实施师资队伍“四个一”建设工程,制定推行“10个高水平团队”建设计划、“100名博士”引进与培养计划、“100名骨干”培育计划、“100名双师”引进与培训计划,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年来,学校先后选派294名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访学,交流培训。着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选派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进行企业顶岗培训、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等。目前有双师素质教师105人,同时还聘请30余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执教。
(五)依托五个服务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依托应用性科技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学校承担省科技厅等专项资金项目,获科研资金140余万元,为企业提供30余项技术支持,获软件著作权9项。材料学、力学等学科通过研发市级重大项目,与企业协同创新,在油田管道清洗、农药喷洒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寒区地下工程技术研究所参与哈尔滨地铁工程结构设计,为施工技术与安全提供了服务。
二是依托地方发展决策服务平台,打造地方发展智库。学校完成“哈尔滨市避暑旅游的发展研究”“校、县(区)共育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10余个项目,其中“哈尔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等项目获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多项成果获市领导批示。获批成立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基地,打造基础教育研究与咨询高地;积极参与哈尔滨市专顾委、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市科协各类调研项目,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三是依托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哈尔滨城市文化研究所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研究论文。创立国学堂,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成立规范汉字书法教育研究(培训)中心,2013年12月被省语委确立为省规范汉字书法教育研究基地。文化艺术创意研究所开展黑土文化、冰雪文化研究,创作出大批艺术品,多次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
四是依托继续教育服务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学校以哈尔滨市民学习中心为依托,通过百姓讲堂、名家讲坛、网络学堂、社区市民讲堂等途径,讲授广大市民喜爱的课程。五年来,有5万余名市民参加学习;举办5届哈尔滨市学习型家庭评选和3届哈尔滨市学习型社区评选活动,吸引9区9县近万个家庭和百余个社区参与。学校连续五年完成“国培计划”,省内各市县188所农村小学、幼儿园400余名骨干教师接受培训。
五是依托师生志愿服务平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定期到市儿童福利院进行心理辅导和沙盘游戏治疗。法学专业师生在街区、社区组织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市民网络法律诊所免费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2014年,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黑龙江省道德模范集体。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跨文化教育
五年来,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签署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及联合培养学生协议14项。其中包括与俄罗斯高校开展俄语专业学生赴俄联合培养学习实践项目;与美国高校开展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及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日本等高校开展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科类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与台湾地区高校开展学前教育等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等等。
学校邀请国内外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近20场次,30人次教师赴国内外大学访学交流,派遣学生120人次赴国内外大学进行语言实践。2012年5月,学校举办中、美、日、韩国际摄影高校学术研讨会及学生作品展览,来自包括中、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截止2014年底,学校连续承办五届国侨办主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冬令营活动,讲授中国历史文化、书法、武术、中华歌曲、民族舞蹈等课程,累计接收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巴西等13个国家的学员855名,得到国侨办、市外侨办及来自海外华人华侨的一致好评。
(七)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
通过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得到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东北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做法和经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哈尔滨学院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地方高校的若干意见》;省教育厅与哈尔滨市政府达成共建哈尔滨学院的合作协议,磋商协调机制已经建立,极大推动了学校的综合改革。学校“省市共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理论与实践”课题组,总结建设实践,创新省市共建高校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学校特色办学吸引了很多高校学习借鉴,省内外同类院校,如西安文理学院、三明学院、绥化学院、黑河学院等高校纷纷来校考察,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筹措经费,设立专项,切实为项目建设提供保障
学校五年累计投入3.03亿元用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其中,学校直接安排资金2.56亿元;通过省市共建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开展合作、引入和共享社会资源等多种形式,争取资金4 691万元。为确保资金使用效果,遵循“总体规划、项目管理、绩效考核”原则,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款专用,层层落实,项项检查,跟踪过程,监测绩效,确保了建设项目有效运行。
哈尔滨学院将以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考查验收为契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继续打造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升级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有特色的大学、中国最好的应用型城市大学之一。
责任编辑:谷晓红
Pushing Forwar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a
Distinctiv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City University
HU Bao-zhong,FAN Qian,TIAN Ye,LIU Zhen-qing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distinctiv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eilongjiang,as well as a key way of enhancing systematic mana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while practicing “1161” Project. Harbin University was promoted as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by Heilongjiang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Dec. 2010. The development scheme has been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of “what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is;how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how to serve for local economy”. With two groups,two regions,one base,and five service platforms,it is hoped to make a famous city university by promoting school quality and efficiency,as well as training quality. It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his university from the aspects of clear goals,scientific positioning,deep reform,innovative mechanism,fund raising,and setting special projects.
Key words:connotative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of distinctiv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city university
寇博文(1990-),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