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双音化对翻译的审美诉求

2015-03-28贾立平

现代汉语双音化对翻译的审美诉求

贾立平

(天津外国语大学 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270)

摘要: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主流。文章分析了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

关键词:双音化;翻译审美主体;汉语译语;审美诉求

收稿日期:2014-11-13

作者简介:贾立平(1977- ),女,河北定州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认知隐喻理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编号:13g150)、武汉科技大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大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研究”(编号:2014xz046)

翻译离不开语言学,而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所以,翻译同样也绕不开这三个领域。翻译界对原语和目标语词汇和句法的研究颇具规模,对最底层的语音研究却寥寥无几。其实,在汉语单语研究中,不管是声韵节律,还是其对汉语词汇句法的影响,都成果颇丰。有意思的是,这些很成熟的研究成果却没有引起翻译界应有的重视。其中,汉语双音化(disyllabification)就很少出现在译界的视线中。事实上,汉语双音化的规律对汉语译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离不开美学。现代汉语音律中的双音化在汉语语言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补偿汉语双音化在译界的“冷遇”,笔者通过分析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提出汉语双音化应该成为汉语译语重要的审美诉求。

一、现代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汉语双音化现象由来已久。“双音化是指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音步)的倾向。”[1]9“五至十二世纪是双音化趋势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表现在双音词的急速增加和双音词构词词缀的出现,尔后双音节作为汉语的基本语法单位在汉语里牢固建立。”[2]尤其是自从20世纪20年代的白话运动以及后来普通话的推广以来,汉语双音化现象愈加明显。“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3]本文在汉语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作简单梳理。

(一)内部原因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得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探索,是由汉语表词达意的特点决定的”。[4]任何语言都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组合。因此,分析汉语双音化内因应从音形义三个重要的语言要素来挖掘。

在音方面,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而汉语的音节是有限的,只有一千三百多个(不计声调只有四百多个)。为了记录和反映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思想,需要扩大词汇数量。其中一个办法是变单音节为双音节,变“声韵相拼组词”为“双音节相合组词”[4]。这样就有效地分化了原有单音词的词义,克服了古汉语同音词多义的致命弱点。同时,这也为词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形式,体现了汉语词音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形方面,汉字是表意符号。在汉语外在形式上,单音节词一般用一个字来外化,双音节词一般用两个字来外化。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得两个字的双音节词比一个字的单音节词更平衡匀称。汉字用有限的单音固化为单词,再以已有的单音单词作为组词的语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组合成大量双音单词,“是继形声字之后又一次适应了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要求,从词形上奠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基础”。[4]

在义方面,古汉语为了记录社会发展的新词的另一个办法是“让已有的单音词兼含多项词义即一词多义”[5]。但是,一词多义严重影响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和汉语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由单音词充当语素发展为双音词,以字组词,既能适应词义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们具体、准确、精密的交际需要。例如,单音词“断”可以扩充为“断案”、“断层”、“断肠”、“断弦”等词义丰富、具体、准确的双音词。

总之,汉语大量双音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而且使汉语更加简练、更加严密、更加富有灵活性。可见,汉语双音化的过程,决不是单纯的音节个数增减问题,对完善和丰富汉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外部原因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形成原因,还应考量影响其出现的外部原因。

1.“择偶”审美

中华民族特别“喜爱工整对称的双数形式,而不喜欢形只影孤的单数形式”。[5]韵律诗歌的对仗,骈文的四六相对,以及民间广泛使用的对仗工整的各类对联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汉语的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变,与人们喜用双数、喜用对偶形式的“择偶”审美无不关联。甚至为了追求声律悦耳、节奏整齐,也“会有意变单音节或多音节词为双音节词”[5]。如,单音节词在使用时常采用增加前缀、后缀使之双音化( 如“老虎”、“狮子”),或增添近义语素( 如“嘲笑”、“桥梁”)或两字重叠(如“奶奶”)构成双音节词。可以说,双音节化和四音节化(在双音节基础上组成的四字格)构成了汉语的主要节奏。

2.外来语的引入

外来语是“中国境内汉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境外各国语言的统称”[5]。随着中华民族各兄弟文化的互通和融合,汉语主流语言也开始吸纳异质词汇,如西域传入汉语的 “石榴”(“安石榴”);佛教译入汉语的“菩萨”(“菩提萨陀”)、“罗汉”(“阿罗汉”)等等。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新事物、新思想、新观点通过翻译引入到汉语语言系统。在吸收外来词汇的过程中,汉民族人民根据汉语词汇音节成双、言简意赅的特点,无论原语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或多音节,通常都翻译成汉语译语双音词。这些以双音节译词为主的外来词既为原有的汉语输入了新鲜血液,又为汉语本土词汇双音化的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翻译审美诉求

“审美标准(Criteria)是衡量及评估对象的审美价值的尺度或准则,一般说来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反映审美价值,即事物(审美客体)对人(审美主体)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心理效能(Efficacy)。”[6]78我们可以类推,语言审美标准是指语言对受众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心理效能。高度的审美意义和审美效能取决于语言的审美特性与受众的情感需要。

语言审美的普遍标准之一是达到高度和悦的视听感觉,即“看起来悦目,听起来悦耳”。[6]78“翻译审美也是一种语言审美,但比一般意义的语言审美复杂,因为翻译审美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转换问题。”[6]91翻译审美的对象是语言,所以翻译审美的实质也包括语言审美,而不仅仅是语音所承载的题材、故事、事件等。翻译审美主体即译者应在兼顾原语和译语共性的同时,关照两种语言的差异,满足受众的语言审美需求。

三、实现翻译中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

双音化是汉语语法史的“最重要五个变化之一”[7]。把汉语双音化节奏规律应用到翻译中,可以增加汉语译语的韵律,实现汉语的语音优势,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同时也能检验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素养。“若违背了节奏规律,语音链读来就会生涩拗口。”[8]

双音化在汉语书面语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如果确定原语是书面语,汉语译语应尽量使用双音节词汇,来达到汉语铿锵匀称整齐的韵律特点。下面介绍一些实现汉语译语双音化审美诉求的办法。

(一)视语境变单音单词为双音单词

根据语境需要把单音节词扩展为双音节词或四音节词。

例①Eye contact with an audience lets a speaker know and monitor the listeners. 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会让演讲者了解和监控听众。

其中,know意为“了解”或“懂”,monitor意为“监控”。为了照顾后文“监控”这一双音节词,前文的know翻译为“了解”要比翻译为“懂”更有节奏感,读起来更朗朗上口。

例②Studies server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中,四字短语“足以怡情”、“足以傅彩”和“足以长才”均为四音节双音步四字短语,所以译文结构匀称,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明快。

当然,也不能机械地把双音泛化,还应灵活处理。比如,在汉语译语中,并列部分的音节数量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如果用单音节,并列部分都用单音节;如果用双音节,则都用双音节。在“动宾音节的配合上”[9],动词和宾语的音节数往往一致,这样句子结构才会四平八稳,读起来韵律更强。

(二)叠词表达法

适当运用叠词可以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文章的节奏感,增添音韵效果。

例③After lying a while quite still, he murmured in some strange prescience of early death, “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ver me.”他静静地躺了一会后,喃喃自语道,“感觉我身上长了许多鲜花。”

其中,still译为叠词“静静”比译为单音节词“静”音韵效果更好。

(三)四字格表达法

把节奏感不强的多音节短语意群加工或缩减成“构成音步的双音节框架”[1]77下的四字格结构或四字成语。也就是说,译词的音步向“自然音步(l十l)或[(1十1)+(1+l)](也就是(2+2))靠拢”[9]。例如,“把基础打扎实”可以改译为双音节框架的“夯实基础”。这样加工的目的既能满足韵律整齐的审美诉求,又能实现语言经济简约、语义丰满准确的交际功效。

例④His son or daughter that he has reared with loving care may prove ungrateful. 即便是悉心养育的儿女,也可能忘恩负义。

其中,ungrateful 译为“忘恩负义”。“忘恩”和“负义”即为2+2的两个音步的双音节框架。结合译文前文中的“悉心养育”四字短语,比起“不感恩”或“不孝顺”的三音节译词,“忘恩负义”更能满足读者韵律整齐的审美诉求。

(四)删减冗字冗词

删掉影响译文审美需要的多余字词,否则会出现不伦不类、佶屈聱牙的翻译腔,如“不缺乏”[1+(1+1)]可以删减成“不乏”(1+1)。最典型的翻译腔是“的的不休” 、“他他/她她/它它(们)不休”。两个“不休”经常一起出现在“代词+的”的结构中。对“的”和“他/她/它(们)”进行适度地删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译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

因为汉语是意合性语言,代词“多用零形回指和原词重复的方式”[10]99。汉语中“代词+的”结构(以下简称Pd)分三类:“Pd” 、“Pd0”和“P0d0”[10]100。P指代词,d指“的” ,0指“零形回指”。所谓回指,指“以一定的语言表达式来指代同一篇章中(通常是上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或者下文即将出现的)另一个语言表达式,并在两者之间建立同指关系”[11]。 “零形回指”意思是可以省略。“汉语里可以不用人称代词的时候就不用;即使因此而显得句子结构不完整,也不搞形式主义。”[12]三类结构中代词和“的”的省略情况如下[10]99-133:

第一种情况:Pd +自认同名词。汉语译语中常常省略代词和“的”,即用“P0d0+自认同名词”[10]100。“自认同名词”是指“在句子中不需要Pd指明所属对象而听者自明,其所属默认指向句子中相关的名词或代词的这种名词。”[13]“自认同名词”主要是表示亲属关系、身体部位、服装穿戴、起居用品的名词。除非为了强调和指别,这些词在汉语译语中往往是单独出现,即P和d都省略。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汉语双音化的体现。

例⑤I hear many parents complaining that their teenage children are rebelling.我听许多家长抱怨说,孩子很叛逆。原文中“teenage children”是自认同名词,所以“their”在译文中不必出现。

第二种情况:Pd+不可让渡名词。汉语译语中常常省略“的”,即用“Pd0+不可让渡名词”[13]。“不可让渡名词”中的“不可让渡”通常指在领属关系中领有物和所属物之间较稳定、不可分离、永久性的关系,如人与其身体部位的关系、人与亲属的关系等。其反义词是“可让渡”, 通常指那些可转让、非永久性的领属关系,如人与其私有财物等的关系。汉语中“不可让渡”关系只有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可让渡”关系则范围比较大,包括表示身体部位和私人物品等其他领属关系的词。就单个短语来说,“可让渡关系”不能省略“的”,如译文中“他的电脑”不能改成“他电脑” ;“不可让渡”关系中“的”可以省略也可以出现,即有两种形式“Pd+不可让渡名词”和“Pd0+不可让渡名词”,但汉语传统上更习惯用“Pd0+不可让渡名词”,如译文“我的舅舅”可以改成“我舅舅”,但“我舅舅”更常用。汉语受英语物主代词的影响,“Pd+不可让渡名词”也经常出现。

需要补充的是,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既是“自认同名词”,也是“不可让渡名词”。它作为“自认同名词”时,汉语常用P0d0式;作为不可让渡名词时,汉语译语常用Pd0式。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双音化的内因和外因,有力地证明了翻译审美主体必须在汉语译语中关照和体现汉语的双音化特点。在翻译审美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忠实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要兼顾汉语双音化的审美诉求。译者应采取各种策略优化译词,厉行节奏明快匀称,达到高度的审美意义和审美效能,满足汉语译语受众的审美期待。本文吸纳和借鉴了许多以汉语单语特点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成果。如果能起到提醒同行认真研读自己母语特点的作用,笔者将倍感欣慰。

参考文献:

[1] 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 石毓智. 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趋势和动补结构的诞生——语音变化对语法发展的影响[J]. 语言研究,2002(1):1.

[3] 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7.

[4] 徐时仪.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68.

[5] 梁光华.试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形成原因[J].贵州文史丛刊,1995(5):54.

[6]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7] 王力. 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

[8] 吴洁敏.论汉语节奏规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1):62.

[9] 张耀勇.英汉文学翻译中的节奏美[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8):151.

[10] 马春华.现代汉语欧化结构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0.

[11] 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1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

[13] 王灿龙.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7-25.

(责任编辑:袁宇)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Modern Chinese Disyllabification in Translation

JIA Li-ping

(BinhaiSchoolofForeignAffairs,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Tianjin300270,China)

Abstract:As disyllabification is the mainstre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inner and outer factors and convincingly testifies that the aesthetic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hould consider and reproduce such a trait in Chinese—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aesthetic activity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the aesthetic subjects of translation,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aesthetic appeal of Chinese disyllabification on the condition of faithfully conveying the original message. The translators should apply various skills to optimize target words and strive for a favorable and balanced rhythm so as to increase the aesthetic values and efficacy and satisfy the aesthetic expectation of Chinese target receptors.

Key words: disyllabification; aesthetic subjects of translation; target Chinese; aesthetic app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