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的形象建构——以电影期刊中的女星形象为中心

2015-03-28郝思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女明星期刊上海

郝思佳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近代中国是一个巨变时代,社会思想、经济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标准等方面都在中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社会对女性的评判及女性地位也随之而变。作为民国上海的视觉焦点的女明星,承担了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同时也是展现新女性形象与女性地位变化的一扇窗口。

上海是接受西方文化冲击的第一站,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下,社会文化百家争鸣。此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上海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黄金十年”期间上海的商业文化空前繁荣。前来淘金的各地移民、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西方移民等诸多因素共同构建了上海的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的社会人员构成是上海娱乐业繁荣的市场基础。多年来,上海在洋货洋人洋炮的多重入侵下,一直充当着中国现代化的排头兵,近百年的西风吹拂着这个沿海吴越城市,形成了异于中国内陆的都市风情,整个上海由于租界的存在“已经完全变质了”,“‘洋鬼子’和‘假洋鬼子’的生活”[1]让上海市民愈加羡慕和崇拜西方物质生活图景。带有传统文化烙印的上海市民在经济市场的影响下,身披西洋外衣成为这个城市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骨子里的海派文化同西方摩登相结合,形成了上海独特的都市文化特征。

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力是极强的,近乎影响了上海的各个角落。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应有时会存在滞后性,上海市民在心态与意识上的转变并未跟上上海急速的经济扩张,人们往往将西洋化、现代化、金融物欲的概念混淆一体。国产电影发展的早期盲目学习好莱坞风格,受到西方电影的风格影响,这时期拍摄的电影很多都涉及色情与暧昧,其中对于欲望的描绘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糅杂一起难以划分。新旧观念的混合是这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西方文化观念一面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新生事物,又象征着传统道德观念的节节败退,而众多观念的新旧更替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定位则是现代社会区别于旧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引领了妇女解放的潮流。革命者们将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当作社会革命的重要目标,将新女性的形象同旧社会女性形象进行对比,进而视新女性为社会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可以说新女性的崛起代表了城市社会现代化的具体成就,其中女性身体及意识形态的解放是现代化的一大标志。电影女明星群体的形成,正是这一社会趋势的产物。殷明珠、王汉伦等女星,烫卷发、吸香烟、踏高跟鞋;看电影、开汽车、交集外国人士等“摩登”的生活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为“中国妇女界开一新生路”[2]。这些新时代的女性们从市貌上逐步更新了上海女性的形象,摩登女郎婀娜的旗袍、莺歌燕舞的百乐门、委婉抒情的留声机构成了后人对老上海的浪漫想象。

“摩登女郎”象征着现代社会的西方平等思想促进了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新塑造。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女性(她们往往是受过良好家教的富裕阶层)主动走出家门,走入公共领域。电影院作为公共娱乐空间,社会各个阶层混杂。他们对银幕上的女明星的视觉及情感需求各不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社会性别观念逐渐被消融,而新的观念在电影院这个空间内逐步形成,恰好暗合现代社会性别平等的观念。观众在电影院外接触电影相关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阅读电影期刊。因此,电影期刊对这种新旧观念的交替起到承载与见证的作用。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摩登女郎成为上海都市中崭新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及商业文化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摩登女郎的认识也表达出社会精英(尤指男性)对现代文明的矛盾心理,而这种矛盾心理在电影期刊对女性的视觉及文字描绘上展现得十分明显。从早期电影期刊的描写及图片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新的女性形象构造的大趋势下,都市市民对女性形象的矛盾的社会心态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各色小报、电影期刊上刊登了各大女明星的隐私消息,同时在图片刊登上也会倾向于选择带有色情意味的“艺术照”。如电影期刊《青青电影》第一卷中,笔名徐衣女士的作者所写的文章《春恋》中,将“红色的春天”与“红色的身子”放在一起挑起读者想象,而文章的女主角“依偎着枕儿,白的枕衣上印上红色的两瓣嘴唇”更是用词直白。杂志的文字与图片所营造的风格,说明性欲的视觉与文字引导对于杂志的重要意义,同时说明了女性身体商业价值的挖掘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对于20世纪30 年代初期银幕上女性身体的“解放”,《青青电影》分析说,正是因为“裸戏”的商业效益,使女星“受到了意外的收获和成功”,“于是中国电影可喊起‘转变’的口号来”。可见,银幕上女性形象的看似解放,更多的是商业需求,更非因社会观念的现代化而进行的“转变”。《青青电影》直言“女明星因为这样可以成功,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多多地给观众记住,于是便也公开‘色相的牺牲’”[3]。电影期刊中的女性描写使之成为大众欲望的载体。这种状况随着女星的专业素养的进步,逐步转变成为对美好女性形象的崇拜。

明星的形成是以职业女演员的出现为标志的。在国产电影兴起之前,好莱坞电影已经在上海占据了一席之地。人们对于银幕上的西洋女星已经见怪不怪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戏份吃重的女主角)仍然由男子扮演,这种在西方“现代”电影对比下上海旧社会的陋习更加凸显,逐渐引起市民的反感,社会对女性电影演员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对于男演员,民国上海观众对女演员更加痴迷,当银幕上女演员妖娆的身姿恰逢社会转型时期的上海,女性的身体和形象逐渐被“商品化而成为大众凝视的对象”[4]。同样,电影期刊往往利用女性身体(而非男扮女装的男演员身体)来满足观众的凝视进而达到商业经济效益,女明星及社交名媛是电影杂志中的常客。

随着电影市场日趋完善,社会观念逐渐变化,观众对女明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电影蓬勃发展的20 世纪30 年代,观众不自然地将演员本人同角色混淆一起。上文所提的第一代女演员王汉伦、殷明珠等人凭借本色出演而被人所知,不是因“演得出色”,而是“演得像她们自己”而收获观众认同的。在这种女演员匮乏的电影史早期,人们对演员本身的演技要求和艺术涵养要求并不高,而是需要有一个满足人们对“女演员”进行想象的目标存在。随着电影演员队伍的扩大以及电影新技术的普及,观众群体对演员的“本色”仍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国产电影业的蓬勃发展,电影类型的愈加丰富,使得从事演员这一行业的女性越来越多。她们或为进步女青年、或为家境优良的大家小姐、又或为歌舞团的舞女。可以说,从胡蝶、阮玲玉开始,女星队伍越来越庞大,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对美丽的不同定位滋养了诸多类型迥异的女明星,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标签及个人魅力,无论是优雅华贵的胡蝶、沉稳大方的徐来、妩媚悲情的阮玲玉、开朗可爱的陈燕燕还是神秘莫测的谈瑛、娇憨甜美的黎莉莉、英姿飒爽的陈云裳,都拥有大批影迷追捧与大量媒体的关注。

面对影迷日益复杂的心理诉求及他们对明星的想象,电影期刊在对明星进行塑造时也进行了调整。魅力四射的社会名流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成为影迷对明星的双重要求,只有符合这两个身份的明星才能得到影迷的尊重与认同。这种影迷的双重心态是都市市民面对现代都市发展的矛盾心理的一个表现,一方面是对象征现代物质生活的崇拜,一方面是对纯物欲的排斥及对单纯艺术的向往,这种矛盾的心理需要也在大众舆论对明星的形象诉求上得以体现。

电影期刊刊登了以女影星为代表的来自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图片,提供了女性身体解放的平台。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外势力对中国的窥视,一股提倡健康的社会新风气在国内传播开来。《青青电影》的编辑部成员孙化夷意识到“不要再把什么肉感、香艳的镜头来麻醉观众”,电影业“应该赶快地负起教育大众的使命”[5]。以“体育皇后”黎莉莉为代表的“健美”女性形象的构建,成为建立身体与健康话语权的重要标杆。《青青电影》上娇媚性感的裸女骤减,取而代之的是笑脸灿烂,青春洋溢的泳衣女子。女子泳装照呈现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审美。对于都市女性来说,由运动所带来的健康体魄,取代了娇媚柔弱成为新的美丽定义。从晚清名妓到泳装女郎、西装女郎以及解放后工农兵装扮的新女性,电影画册杂志的女性形象,直观地表现出社会审美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简言之,在电影期刊这种视觉与文字叙述共存的文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女演员作为民国上海社会极具影响力的职业新女性,其衣着装扮及身体已经成为都市视觉愉悦的重要构成部分,并成为都市现代化脚步的坐标之一。电影刊物对女性身体的展现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民国女子地位变化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注释

[1]闫凯蕾.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1

[2]任矜萍.王汉伦女士[J].电影杂志,1924,(1)上海图书馆微缩胶卷

[3]《青青电影》第1 卷第1 期,1934 年

[4]万笑男.冉升的明星?堕落的女性?:1920 年代上海的电影女明星[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青青电影》第3 年第4 期,1937 年

猜你喜欢

女明星期刊上海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上海电力大学
你的角色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期刊问答
学女明星“吃草减肥”的人,都变瘦了吗
全球整形观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