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校园媒介的文化功能

2015-03-28媚,张

衡水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校报媒介校园

于 媚,张 颖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16;2. 燕山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论大学校园媒介的文化功能

于 媚1,张 颖2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0016;2. 燕山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大学校园媒介首先是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的生产主体是大学人自己,消费主体首先也是大学人自己,不过,通过一定的传播与辐射,消费主体也向社会各阶层延伸,在先进文化构建以及先进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与社会媒介一样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具体体现在:传播和辐射、展示和传承、舆论和引导、教化和审美等方面.

校园媒介;文化产品;文化功能;大学校园

媒介就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1].按照媒介的定义,活跃在当今大学校园的媒介很多,校方主办的校报、新闻网、广播站、电视台;学校各类社团组织自办的报纸、网络、杂志等;师生自己出版的各类书籍;学校各基层单位、部门自办的简报、报纸、宣传画册、展板,等等.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初步估算下来,常年各种校园媒介不下百种.由于主办(出版、发行)主体不同,读者对象不同,他们或以“小众”或“大众”的形式,聚集着各自的读者群,在大学校园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如此之多的校园媒介,其存在的根由何在?笔者并不想深究,这里只想谈谈它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1 校园媒介首先是文化产品

人类社会生产有三种形态,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将这三种生产分别称为“自己生命的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和“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确保种族延续的需要;物质生产创造物质产品,用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精神生产创造精神产品,用以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的精神生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而狭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2].由此可见,校园媒介隶属于精神生产的范围,是典型的由大学人自己生产的文化产品.因此,它的生产主体是大学人自己,消费主体首先是大学人自己;其次,通过一定的传播和辐射,消费主体也会向社会各阶层延伸.无论有无延伸,校园媒介在先进文化的构建,以及先进文化的引领等方面均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与社会媒介一样,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功能.

不过,校园媒介毕竟与社会媒介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仅以校报为例,谈谈它们的不同.

一是生存的土壤不同.具体地说,一个在社会,一个在校园;一个按市场化的机制运作,一个按行政化的模式运作;一个需要最大限度关注读者,一个作为学校党委与行政的机关报,更注重领导的意图;一个必须考虑把报纸卖出去,这直接关系到报纸的生存,一个全部由学校买单,无需过多考虑读者是否爱读;一个新闻意识强,一个宣传意图强,等等.对校报而言,这样的土壤利弊参半.一方面是导致校报不那么受读者,尤其是学生欢迎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办报人少有生存的压力,他们不用考虑销售、发行量等外界因素,这从理论上讲,因为无需迎合,更有利于把报纸办得纯粹些,高雅些;因为无需偷巧,更有利于把报纸办得有思想深度,有文化韵味;因为不为隐形的手牵制,就不会做市场的俘虏,更有利于当好大学的思想领袖,在“发现和彰显人类光明的德性”“引导人不懈地追求理想境界”这两个方面,大有作为.

二是韵味不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份根植于大学校园的报纸,就不难看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可以说,校报从一开始就是伴随着大学的“生而生”,伴随着大学的“兴而兴”,它作为一所学校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作为汇聚大学先进文化思想最直接的载体,它是大学这样文化集散地的必然产物.从某种程度上讲,校报是一所大学的“眼睛”,那蕴藏于大学中浓浓的文化养料,通过它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那些精神食粮,通过校报的传播,才能广为人享,以提升更多人的精神境界[3].所以,校报不该是普通的新闻纸,它更是文化纸,其文化含量应当始终是它的追求和立足的强大支撑.而这一点,正是校报与社会媒体的最大不同,也是校报具有独特韵味所在.

三是读者群不同.校报有其特定的读者群,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也多思想活跃、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这些人不仅对本专业有着深入的研究,也对社会一切文化现象有着较深刻的思考.他们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学习者,其次又是活跃的思考者、思想家.校报面对这样的读者群,如果内容过于浅显,就不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对此,办报人员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一味迎合领导的口味,使报纸“官样”十足,令读者生厌;不能仅仅为了宣传而宣传,结果空话套话连篇,令人作呕;而要在新闻与宣传中找到对接,在领导与读者间找到平衡,把报纸办得更耐看、更好看些.社会报纸尤其是都市报、晚报的读者群,可以说囊括了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士,他们从年龄到文化水准,从兴趣爱好到职业等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错综复杂的读者群,是诱发社会媒体庸俗化的原因之一,也是引发社会媒体向厚报发展的“源动力”.社会媒体在发行量这一杠杆的驱动下,有时就得迎合读者的口味,以满足方方面面读者的需求,因此,其内容必然包罗万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都能在此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四是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办报机制,不同的读者群,决定了校报不可能像社会媒体有那样多的新闻点和比较畅通、自由的新闻话语权,因此,校报记者本身既采写不出大量的像社会新闻那样轰动的新闻,也无法将真正具有新闻效应、新闻价值的东西和盘托出.如果他们按照社会报纸那样去办校报,就会因为新闻源的短缺而感到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因为离读者太近、因为与主办方有着过于紧密的行政关系而掉进一种无奈的夹缝中[3].所以,我们看到的校报在内容选择上,与社会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往往是“只顾内,无法做到内外兼顾,因此新闻选题比较单一;只看本校,不关注本校以外更宽泛的行业领域,因此缺少深度和广度;只抓学校的中心工作,在时代脉搏的把握上显得迟钝,因此缺乏社会性、时代感,等等”[4].再加上受版面的限制,校报的内容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无法与社会媒体相提并论.校园媒体弥补自身先天不足的办法,不是简单效仿社会媒体,而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1 让它成为展示大学文化的名片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其内涵最终要贯穿于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规章制度等各个方面,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等方面发挥作用,并通过大学人际活动,不断进化、积淀和发扬[5].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理念、精神和传承,首先需要通过校园媒介来传播.

我们所说的校园媒介,不单指新闻媒介,而是涵盖校园内一切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比如学校师生自产的书籍杂志等,也在校园媒介的范畴之内.这些校园媒介由于形式不同、定位不同,承载的内容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可以说,各类校园媒介既是传播大学文化的载体,又是展示大学文化的名片.出自学者之手的各类学术专著自不必谈,刊载师生们各类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杂志也不用说,它们无不是大学人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结晶,无不张扬着他们的人生理想,体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和追求,因此,都具有浓浓的文化韵味.即便是新闻媒介,比如校报、电视台、新闻网、广播台,它们以新闻报道的方式记录着学校发展,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展示校园人的精神之美,还有他们的立场、观点,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些不仅是活动的记录、思想的记录、情感的记录,也是大学发展历史的反映,是大学人精神面貌的反映,是大学校风、学风的反映,是大学文化的反映.浓缩校园人精神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校园媒介,就如一张文化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它传播大学的精神,也传播大学的文化,同时也体现着大学人的精神生产能力.校园媒介不应只是简单地记录,而要有思想地记录,要有思想地述说,告诉人们,大学之美,不在于楼宇的高大,而在于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殿堂.

1.2 让它成为师生共筑的精神家园.

校园媒介的种类繁多,但不管哪种媒介,文字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表述符号.文字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人类交流逐步深化的必然.从最初浅显意思的表达,再到后来思想的深化,文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文字最大限度地促进和提升了人的思想内涵和境界.个体的思想靠文字记录下来,借助一定的媒介传播,这些承载着个体思想的文字,又被其他个体分享.在分享中,有共鸣,有启迪,有收获,这个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

“‘今日之新闻,明日之历史’.从某种意义讲,校报就是一部学校的史书.从这里,人们可以寻觅到学校发展的轨迹.‘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她又如诗,亦画,是编者、读者、作者以及广大师生共筑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位大学校报主编眼里的校报,在她眼里由于有“奇文”可“共赏”,有“疑义”可“共析”,校报就是师生共筑的精神家园.

将校园媒介定位于师生共筑的精神家园,这点对校园媒介的健康发展很重要.当然,校园媒介首要的任务是信息的传递,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校园媒介如果一味地停留在信息的传递上,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社会媒介都有强烈的意识.他们感到在如此之多的信息渠道面前,手机报以短、平、快的方式成为信息传递的新宠,网络以信息的海量和快捷取胜,电视以身临其境的魅力,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视觉盛宴,还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这样的形势,新闻纸只有逐步向观点纸转变,才是生存之道.

不仅校报需要“厚”起来,其实,所有的校园媒介都应该“厚”起来.这里的“厚”不是“厚薄”的“厚”,而是“深厚”的“厚”.校园媒介也只有厚起来,才能使师生共筑的精神家园更牢固,既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1.3 让它成为引领时代的思想领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崔锐捷在《网络调研的启示》(见 2010年4月20日《南航报》)一文中说,大学是人类社会把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和人的精神生产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机构.不懈地生产精神产品,传播精神产品,提升人的精神生产能力,这是大学的使命.前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对大学更有系统的论述.他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中,是这样来看待大学的,他说,大学是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中心,是意识形态领域中极为重要的而敏感的阵地;大学是公众的“意见领袖”;大学是社会的思想库和智囊团[6].大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特定角色,决定校园媒介应该成为引领时代的思想领袖.让校园媒介成为引领时代的思想领袖,这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大学人从文化迷失走向文化自觉的体现.

不可否认,现在大学“意识形态的危机感越来越重”.不久前,人民论坛做了一个读者调查,结果发现“主流价值观边缘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就是说,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缺乏共识,而极力倡导的主流观念却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现在大学“学术风气越来越糟”.这一系列的问题,均呼唤大学思想领袖的出现,这个思想领袖的代言人,就是校园媒介.

具体地,这个思想领袖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敏感而迅速地反映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政治动向思想倾向;2) 整合社情民意,使之具有系统化、理论化的色彩,从而左右社会舆论;3) 在社会热点问题中,为公众解疑释惑,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4) 帮助人们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5) 引领社会潮流,积极传播新思潮、心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等等.

以上列举的,对校园媒介而言,都是很“大”的选题,如此“大”的选题,要想渗透在我们的校园媒体中,为读者所接受,就需要“大题小做”,将大事化小,大题要小做.从微观切入,将重大主题转化为可读性强、新闻性强的具体选题.这对于校园媒介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2 校园媒介的多重文化功能

2.1 传播和辐射功能

校园媒介本身负有传播的功能,这是由媒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校园媒介承载的信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其功效.信息的传播是通过人的听觉、视觉等感官系统,让人先接受,然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或简单的告知,或对工作学习有用,或得到某种启发,或让人产生一定的愉悦,等等.

每种校园媒介的传播,都有其特定的传播途径和范围.传播途径和范围不同,传播的效能也不同.从理论上讲,传播的范围越广,覆盖面越大,传播的效能就越大.“广而告之”,除了像《内参》这样的媒介需要限定传播途径和范围外,一般而言,校园媒介总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关注,并以此作为衡量自身优劣的标准之一.

传播效能的高低,也与传播的形态有关.校园媒介有三种形态,印刷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传单、海报等)、电子媒介(包括广播、电视、录像、幻灯等)、数字媒介(包括网络、手机报等),在众多的校园媒介中,传播效能最大的是网络,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海量信息取胜.网络对信息的承载,不像报纸那样受版面的限制,也不像电视那样受时段的限制,可以说想上传的就都能容纳下.报纸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因此,我们看到报纸为了扩大信息量,只能不断地扩版扩版再扩版,这引发了厚报时代的到来,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迅速快捷.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实现对事件的同步报道和发布.当天新闻,当天上网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网络的常态.网络以快捷的方式,可以实现最快速的传播.三是打破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可实现全球范围的传播.四是变单向传播为互动传播,大大增加了传播效果.

可以说,网络是继印刷术、电子技术发明以来,人类又一个信息存储和传播的伟大创造,它带来阅读和传播的革命.校园传统媒介,经过一定的处理,均可以实现即时上网.校报可以电子版的形式、电视可以视频的方式出现在网络这一平台上,此外,广播台制作的节目、各类海报等均可借助官方微博发布,在社会范围内广为传播.因此我们看到,今天的网络是将传统媒介高度融合的网络,它不仅有文字、图片等形式,还有音频、视频、动漫等手法,集多种媒介于一身.我们也看到,今天的各类媒介,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融合.由于这样的融合,大大改变了校园传统媒介过于单一的传播途径,使得原来仅仅局限在校园的媒介具有很大的辐射功能,他们可以从封闭的校园,走向社会,乃至可以走向世界.看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对校园媒介更理性定位,更用心经营,以发挥更大的功能.

2.2 展示和传承功能

校园媒介是通过“选择、概括、提炼、制作、修改”等生产环节,最终“以具有鲜明、生动、厚重、多样的社会美”出现.这里的美既包涵媒介本身形式的美,也包涵媒介所承载的内容美.以形式美和内容美出现的校园媒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展示.美是需要展示的,只有展示出来,一切美的事物才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感动,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示就是以特定的方式让人目睹.它首先在于形式,好的形式有助于内容的展示,但内容才是我们展示的落脚点.所以,我们要重形式,但更要重内容,让形式服从并服务于内容.

校园媒介作为文化产品,需要展示的内容很多.比如,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比如,大学人具有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他们的学术思想,他们的学术成果等等;大学的办学的理念、办学成果,大学的特色以及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校风、学风,还有大学的发展、大学人的思想境界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活动,等等.

展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某一特定的媒介而言,也有展示形式的变化和创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创新始终是我们倡导的原则,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未来.校园媒介通过对校园事件、校园人物的报道,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也记录了那一瞬间的感动.同时,校园媒介还以多种手法记录着大学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等.这样的记录一方面传递了时代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借助一定的物质形态,也使这样的文化信息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作为精神财富遗传给后人.这就是校园媒介的传承功能.这里的传承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媒介本身借助一定的物质形态可以被保留下来;另外,就是校园媒介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它负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从大的方面讲,负有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小的方面讲,负有对大学文化传承的使命,两者相依相承,不可分割.

2.3 舆论和引领功能

媒介最大的功能是品评,校园媒介也不例外.品评就是立场,就是观点,就是表态,就是发言,一切是非善恶都体现在品评中.品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它对校园的风气有直接的影响.

品评的形式也有很多,有直接间接的,有有形无形的,有有声无声的.比如,新闻体裁中的言论,就是直接、有形、有声的品评;而一些新闻报道,除了承载信息传递外,其实,也具有品评的意味,只不过这种品评是间接的;还有带有一定哲思的散文,其实也是一种品评,只不过它是无形的品评而已.尤其新闻报道,从概念看它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其实“一切报道都是表态”,只不过是用事实表态.总之,只要是文章,无论哪种体裁,都有立意,都有主题.有立意,有主题,就有主张,就有倾向,这都是一种舆论.所以,校园媒介的舆论功能,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报道,包括言论、杂文;也包括标题、版面,都是立场,都是态度.

舆论具有导向功能,它是媒介的旗帜,也是媒介的灵魂;是媒介作为思想领袖的代言人,对先进文化具有引领作用,并通过一定的传播和辐射,可以在整个社会层面发挥其文化功能.这样的引领首先是时代赋予媒介的,是媒介的使命所在;其次,这样的引领也是媒介的责任所在.

引领就有方向的问题,方向的正确与否,一方面与媒介把关人的能力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与媒介把关人以及从业者的责任意识有关,而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校园媒介在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时,要“铁肩担道义”,要勇于担当,做负责任的媒介,说应该说的话,做应该做的事.既要直言大义,又要讲政治,讲分寸,讲策略.在积极倡导文化多元与包容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使一切言论不偏离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这一点容不得半点含糊.

2.4 教化和审美功能

对教育也颇有见解的爱因斯坦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专业教育,可以使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使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我们的报纸,恰恰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施展空间.带着油墨的芳香,她年复一年地引领学子在知、情、志中畅游.知,有博约之原则;情,有载节之原则;志,有持养之原则,秉此三者才能‘无所不思,无所不言’,才能‘言之有物,行而远矣’.正是坚守这样的办报理念,我们一路与广大读者走到今天[7].”这是一位大学校报主编为报纸改版写的一段文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园媒介在育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追溯“文化”一词的起源,就能看到“文”的“教化”功能.《易经·贲卦》是这样阐述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化成”即是文化的真正意义与目的:文化者,用人文去化成天下也;文化者,人化也.前不久,在教育界极为轰动的钱学森的“临终之问”,也正引出“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创造力,不是由专业知识决定的,而是由其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决定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强大的精神力量,都与文化底蕴有关,它是激发人的创造力的沃土.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又是个小提琴手.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而这一点曾被我们忽视.一度我们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心灵的丰富;一度我们让文理割裂,造成有知识而没有文化的残缺之人.因此,他们既缺少创造力,又缺少大家所应该具备的品性.比如情怀,比如大爱,比如眼界,等等.由此可见,文化育人是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应该引起媒介从业者的高度关注.

那么,校园媒介的育人功能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首先,无论是报道,还是言论,无论是人,还是事,那些观点以及那些感动,都涉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表述.这种表述与说教不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是某人的一段经历,也许是某人的一段话,就可能改变一个学生,使他们从盲从变得更有自己的主张,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个恰当的定位,明确人生的目标与追求,使他们能明辨是非,更理性;使他们大度包容,更成熟,等等.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都在这些美文的引领中形成.其次,校园媒介作为育人园地,凝聚着一大批学子,他们直接参与新闻的策划、采写,参与编辑、制作.通过这样的实践环节,他们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政治敏锐性与新闻敏感性兼具,动手能力与文思能力同步提升,不仅学会做事,更学会了做人,为其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校园媒介依据敏感的扑捉,加上一定的提炼,摄取那一瞬间的感动,记录那一瞬间的感动,凝固那一瞬间的美丽,用多种手法和恰当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校园中一切动态与静态的美,包括美的图文运用、美的载体运用、美的编辑手法等等,都令存在于校园的美更具有欣赏性,更令人悦目.这些美的呈现,除了给人审美的享受,还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

[1]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31.

[2]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533.

[3] 于媚.我们激发了大学校报的影响力[J].新闻写作,2006(6):41-42.

[4] 于媚.校报记者的社会视角[J].新闻界,2010(2):111-113.

[5] 匡卫平.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N].现代教育报,2009-08-21(2).

[6] 任彦申.从清华园到未名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

[7] 于媚.是史,是书;亦诗,亦画——写在《南航报》改版之际[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2007-04-30(1).

On Cultural Function of Campus Media in College

YU Mei1,ZHANG Ying2
(1.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PC,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210016, China;
2.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In the first place, campus media is a cultural product. The main producers are college men who are also the first consumers. However, through spread and radiation on a certain scale, the main body of consumption also extends to every rank of society. The campus media plays a role in advanced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advanced culture guidance. It exerts certain kinds of social functions like social media. Its cultural functions are reflected specifically in: spread and radi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inheritance, public opinion and guidance, cultivation and aesthetic appreciation, etc.

campus media; cultural product; cultural functions; campus

G640.2

A

1673-2065(2015)04-0088-05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4.024

(责任编校:李建明英文校对:李玉玲)

2015-03-25

于 媚(1964-),女,山东蓬莱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编审;张 颖(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哲学硕士.

猜你喜欢

校报媒介校园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网络时代高校校报面临的竞争危机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