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视角:从培育爱国心到理性爱国

2015-03-28王星飞

关键词:爱国心认知规律

基于心理视角:从培育爱国心到理性爱国

王星飞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江苏连云港222061)

摘要:论文根据认知规律探讨了青少年爱国心的形成条件,即不仅需要丰富学生对国家的感性认识,还要创设条件引导其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分析当代青少年的爱国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爱国情感具体内容,最后论述爱国意志在“爱国心”转变为“理性爱国”行为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实施理性爱国教育的两条要求。

关键词:认知规律;爱国心;理性爱国

一、切合认知规律,促成爱国之心

爱国心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心态,它是产生爱国情结、落实爱国行为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产生是基于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认识,情感的强弱则取决于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人们的情感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影响。所谓“爱国心”指的是对祖国的认知,这些认知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获取的。这就是说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各式各样的爱国认知实践,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认知,理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终达成变“要我爱国”为“我要爱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一)丰富学生对国家的感性认识,知晓爱国心

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通过各种教育题材来丰富学生对国家的认知。教育题材应该涵盖国家的历史与现实,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风光与矿业资源、经济与社会等方方面面。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广泛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国家认知教育材料。如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两部纪录片,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绩,悠久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片中也相得益彰。上述两部纪录片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土自然风貌之美、社会建设成就之丰,产生爱祖国大好河山、爱骨肉同胞、爱政党政权的感性认识。

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不仅需要“我们必须”和“你们应当”的要求,更要让学生理解只有国家强盛,人民才能幸福的逻辑关系,而国家强盛与党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通过鲜活的感性材料营造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价值比较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二)促使学生从知国到爱国,获得爱国心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人对事物认知的发展趋势。在丰富学生对国家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应该力导学生从全方位的“知国”向正确“爱国”转变。对国家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才激发学生对国家产生情感。全方位的“知国”主要体现在“知史”和“知情”两个方面。“知史”就是要加强学生中国历史教育,尤其是近代史和现代史,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坎坷发展历程,了解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书写的厚重一笔,了解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我国历史上不畏强暴、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知情”是以“知史”为前提的,在教育实践中要将学生理性思维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点,目的是教会学生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学生只有对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有一个全面的、理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才能理性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爱国心”变为“报国心”。

二、遵循心理需要,激发爱国情感

人的情感产生作为心理一种心理过程也是有其规律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在促成人对这一事物产生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爱国主义情感是人对国家的认识达到理性高度后对国家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将爱国主义情感定义为人们对故土家园、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发展就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有机结合体。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得知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激发、增强和维持人们的爱国情感。

(一)培养国家归属感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个或是多个群体,在与群体其他成员交往中获得帮助他人或被帮助的机会,这样不至于产生孤独感,还能获得安全感。这种归属感有地缘因素掺杂其中,比如在国内工作与生活,由于交往的对象都是中国人,个体会从学校、工作单位等组织或一些非正式组织中寻求归属感。在国际事件(如钓鱼岛争端)或是生活在国外,国家概念就不像在国内那样苍白无力而是有血有肉饱满起来,尤其是国家归属感的表现尤为强烈。这种国家归属感是以一个人的国籍为依托的,《国籍法》就明确规定国籍是公民获得国家帮助的法律保障,也是公民忠于国家的法律义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同种语言、相近的风俗和价值观能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就是培育学生对国旗、国歌和国徽崇敬,提升学生的国家归属感。

(二)增强国家认同感

认同指的是特定人群全体成员对某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是趋向一致的。国家认同感则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

知以及对这个国家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族群、历史等)的评价、理解、赞同、追随的一致性。国家认同感实质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版,它是一个民族之所以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理基础,是维系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维度来看,提高国家认同感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就将国家与个人的利益紧紧地拴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就是要让学生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明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发展模式是科学的。

(三)激发国家荣誉感

个人为所属组织获得上级组织的肯定和褒奖做出重要贡献后,个人对因此获得所属组织积给予他的积极评价特别珍视时产生的道德感,就是集体荣誉感。国家作为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对公民为国家的和平统一、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爱国行为予以肯定,并以此来激发人们为国家多做贡献,与此同时,人们也会因为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与自豪,也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三、磨砺爱国意志,培养务实理性爱国行为

人能自觉地确立奋斗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实现自己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即是意志。任何行为的实施都与特定的困难相联系,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就有很多干扰个人行为的困难存在,这就需要个人强大的意志力来克服这些困难。同理,我们有强烈的爱国心,但将爱国心落实到爱国行为上也有很多干扰因素。这个落实过程与爱国意向和爱国情感不同,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活动,而爱国意向和情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如果不将这种意愿转变为客观的行为,那么它只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学校爱国主教育的主攻对象就是将学生的爱国心落实到爱国行为上,变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要立足现实,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地疏导,将这种凝神聚力的情感有效地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主义建设上来,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远大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学校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就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教育他们爱国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要从现在做起,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二)爱国要立足理性,从方式考虑,从大局考虑,从信念考虑

理性爱国就是要在表达爱国热情和心理诉求的同时,要着眼于表达的方式方法、着眼于国家发展大局,着眼于社会主义信念。

首先,爱国情感要在法律框架下,道德范畴内合法地表达。爱国情感的表达要在法律框架下、道德范畴内,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核心利益作为核心,经理性分析与疏导选择交流、对话、谈判等和平方式来表达,依照法律将“民气”转化为“民智”、“民力”,充分发掘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与道德教育,让学生通晓相关法规和道德内涵等知识,有理有节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爱国要考虑国家利益,顾全大局。我们的民族精神不但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还要以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为核心。对任何事件的分析都要站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高度上审视。我们既需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需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需要以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为核心的强国精神。我们要教育学生冷静思考,沉着分析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区别,要让学生明辨国际形势,明白当代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理性地面对国际纷争和民族间的矛盾,维护国家国际形象。

第三,爱国要坚定对党和政府信心,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育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是实现“中国梦”的心理基础。众所周知,政权作为国家的核心要素,是国家的灵魂,具体表现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及这些制度运行要实现的对内事务的管理、对外的防御和交往,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等。“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富强,还是达到人民安康。要实现“中国梦”就要让学生理解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

(注:本文系江苏教育厅2013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学校爱国与法制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SJB880031;2012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后”的爱国情结与法制观念养成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2LKT30)

参考文献:

[1]鄢万春.以“爱国主义理性”建构“理性爱国主义”[J].湖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6):40-42,58.

[2]陈晓声.大学精神:知识与理性的“凝华”[J].宿州学院学报,2010,(6):23-24.

[3]宋静.加强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探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73-75.

[4]万传华.德与法一体:爱国主义教育的双维整合[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41-144.

[5]廖云路,蔡尚伟.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媒体对爱国主义的舆论引导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1):16-21.

猜你喜欢

爱国心认知规律
荣氏兄弟创业史及其经营思想浅析
如此“爱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试论日本“爱国心”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
两种爱国心,我们该要哪种?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基于学生心理的数学概念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