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教学模式新探——以VI设计课程为例

2015-03-28孙晓玲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协同课程设计

孙晓玲

(合肥师范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和模式,其创设的以人为本、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气氛所产生的教学推动力,团队合作、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增量效应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为了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度,许多地方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进行了校企协同教学模式的积极尝试,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聘请企业设计师办讲座,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企业项目进课堂……。此类协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为学生了解社会、岗位开了一扇窗,学生既触及了企业运行和开发模式,也培养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企业投入时间少,短短几节课的交流参观,企业人无法了解具体课程推进中学生的情况、诉求和问题,不可能具有针对性的实施训练帮助或引导。二是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只愿意享用学生创意成果,却极少给学生提供真正参与生产过程的机会,即便是企业真实项目训练,也多是在课堂上进行,脱离真实环境的项目训练仍是一种静态、模拟的操作,缺少不可预测的动态变化和需求。这种合作止于浅表形式,缺少多层次深度的互动、互补、协同,难以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产生实质性影响。

笔者曾亲历上述的校企合作,认为教学中企业方的协同是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佐助力量。但如何理解“协同学”原理并将其应用转化于教学实践,如何就现有合作条件和具体课程目标,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校企协同教学模式,一直是笔者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协同教学当下的解读

协同教学是由两个以上人员组成教师团队,发挥各自认知特点及专长,协同互助、优势互补,共同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其方法论基础是“协同学”基本原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对激光的研究中创建了“协同学”理论,研究非平衡态系统如何通过各子系统间相互协同作用,形成从无序向有序转变的科学,揭示了合作现象背后的深刻规律。由于其具有普遍性,协同学对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横跨自然与社会的横断新型学科理论。协同学基本原理包括下面三个方面:1、从系统内部寻找有序源泉。2、系统的宏观性质和行为是它的各个子系统的合作效应。3、自组织是系统有序化的内在根据。自组织指各个子系统间相互意会,配合默契的状态,它的形成条件是:①系统开放;②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程度;③协调同步。

依据协同学基本原理,笔者对协同教学作如下理解:1、教学系统的每位成员本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努力工作,积极配合,易形成协调有序的运行局面。2、整体教学质量是多元、多维因素合作演化的效果。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除了教师、学生、媒体、教材等传统要素,还有“网络”这一外部环境要素,诸要素间互补、共生、相溶、协同,就能产生“1+1﹥2”的教学效果。3、教学中 “人-人”自组织状态出现,有赖于教学系统各成员开放自身系统的信息、智慧和能量,并在与外界交流中不断自我调节。教师团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引导者,对自组织状态的形成起至关重要作用,他们恰到好处地释放控制参量,通过课程内容安排、教学形式组织、教学氛围营造、教学方法实施等,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环境条件,充分唤醒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让各系统、各要素突破独立状态积极自发地相互配合。“协调同步”是系统自组织实现的条件也是协同学精髓,它包含系统内部元素同一频率的协同,更包含各元素以不同频率的运动相干合成最优频率的整体。实施协同教学应注意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既保持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标准的同声相从,也要调动起个性、差异、甚至矛盾的异声相合。笔者认为 “协同学”基本原理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并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论,启迪人们宏观、多元、辩证地看待事物。校企协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团队具备全面、整合、协调发展的思维模式与处事方法。能突破“本课堂”“现条件”局限,有效激活、整合所有教学相关要素,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变化而有序的协同互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VI设计课程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建构之思路

课程要旨是在掌握VI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设计训练,梳理、总结前面所学专业知识,为后面的毕业设计、实习奠定基础。依据课程特点,本着“由接受向探究转变,由知识获取向能力提升转变”的教学思路进行课程设计与安排,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参与,通过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多元、立体协同,引导学生建立起促使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为此采用如下策略:

(一)以问题带动课程知识学习,“他主”和“自主”协同,发掘学生主体能动性

课程知识总是以常规、定论的方式出现在教材中,设计专业也不例外。霍德利在讨论设计知识时认为“所谓设计知识更多是运用其他知识来寻找答案的元知识”,设计学科没有颠扑不破永久有效的知识,总是在人们实践、验证、归纳、反思中不断发展创新,因此设计从业者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是实现专业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以问题带动课程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关注敏感,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以“他主”和“自主”协同,发掘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为实现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基础。

(二)以实现任务为中心,教、学、做协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以“项目”“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学活动中心轴,将课堂学习和工作情境接轨,教、学、做协同,让学生在类似职业的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了解社会与需求,强化学习动机,锻炼沟通、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知识技能向综合实践能力转变。

(三)多元教学形式、不同知识内容协同,突破“壁垒”和“局限”

将集体与个体、自助与交互、个性与协作等学习形式交替组合,不同课程知识、应用知识融会贯通,让知识、技能、经验,思维、需求充分开放,通过多维因素的冲突、互补、共生、相溶,突破个体知识贮备不足、知识体系割裂、思维固化等障碍,带动问题的创新突破和解决,深化学习。

(四)线下与线上协同,把互联网作为课堂学习、交流、实训的延伸与补充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共享传播特质,丰富教学资源,突破人-人交流沟通的课堂时空局限,带动学生自主实践。借助线下与线上的立体协同提升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师生协同,学术评价标准与企业评价标准协同,以效果反馈调节教与学

教学评价以教师团队主导、学生参与的方式进行,将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创新等学术角度认定和社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践工作角度认可相结合,加强师生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反思,控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VI设计课程的校企协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现有水平,兼顾课程目标、行业实情对话交流,调整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并对方案执行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教师团队与学生共建微信群,以便随时进行对话或可视化辅导,同时教师团队推荐专业微信、微博、网址给学生。课堂教学主持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设计师在关键节点参与,课外随时与学生保持微信交流。8周课时分为课程概述(1周)、企业项目训练(5周)和网上任务认领和教学评价(2周)三阶段。教学评价贯穿课程推进的各阶段。

(一)课程概述

通过集中讲授使学生了解VI设计的基本知识概念、运作流程,此外,促使课堂成员形成明确一致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信息能力及市场观念也是这阶段重要任务。教师开宗明义,首先将本次课程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组织安排、评价方式告知学生。共同目标的明晰对教学系统成员彼此默契配合及教学活动的展开、推进、定向能起一定调控作用。VI设计基本概念知识的传授中,“精讲”与“问题”相结合,教师将课程知识转化为具体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借助网络、书籍、考察等信息渠道去解决,并用PPT交流汇报答案。“他主“和”自主“协同”,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探寻答案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使他们收获了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加深了对VI设计内在逻辑的领悟,更为关键的是学会了对知识的思考。可以发现,学生自己努力所得知识更具“活性”,易于被整合运用在后面的学习实践中,为课堂互动交流的积极有效奠定了基础。

当学生对VI设计知识概念有了一定把握时,企业设计师亲临课堂,介绍设计公司对客户VI项目的完整运作过程和设计方案。针对学生市场意识淡薄、设计客观性差的现状,设计师以真实案例说明,只有建立在准确详细的调研分析报告和由此产生的理念定位基础上的设计,才具备沟通力,易于让客户接受,强调品牌核心价值提炼、理念策划的重要性。设计师课件里,包含公司提供客户的所有原始方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每个方案各自的合理性、特点和优势,剖析成功方案对客户、市场、文化、时尚等种种因素的把握。之后,设计师将 “新安源”(茶叶)品牌建设项目作为训练课题引入课堂。详细介绍客户背景资料及想法,要求同学们以品牌形象塑造为主,战略立体的思考设计方案,用VI设计帮客户转化价值。企业设计师的讲授,使课程理论知识有了现实依据,学生了解到企业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也从中反思自己对“设计”理解的肤浅。训练课题内容真实、任务明确,激发学生对“有用之才”的憧憬,使其对后续学习积极热情充满行动力。

(二)企业项目训练

企业项目训练包含调研策划、设计表现。围绕项目设计这一轴线,知识讲解与操作实践互动,学术标准鉴定与市场效果评价并重。目的使学生掌握VI设计开发流程和设计制作方法,培养分析思考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1.调研与策划

教师讲授调研策划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从宏观市场、产品特质、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方面展开调研;基础性调研方法如问卷、访谈、现场观察等;针对市场规律的设计定位策略……。要求学生分组完成该阶段工作。为保证同学间有效协同,培养踏实精细的工作习惯,笔者要求各小组先做调研规划表,共同商定调研的目标、内容、组织领导、方式、时间安排,环节责任明确细化。不少同学研究比对情报素材后,认为“新安源”的产地——休宁县,位于新安江源头,这是该茶叶与众不同的亮点,可以以此为设计定位突破口。但如何结合消费者潜藏需求点,提取出具有市场策略的理念定位去指引下一步的设计却让他们深感江郎才尽,思路总是绕着“原生态”“有机”“绿色”此类宽泛、概念化的词语打转。启发学生从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角度多方面多渠道查阅搜索与“新安源”“茶”相关的文献资料,重新思考相关素材,引导他们从市场、产品、需求、地理、文化等方面延伸扩展概念,大家相互启发,畅所欲言,“新安有嘉木,万物皆有源”“徽文化之源”“好茶之源新安源”等精彩语句便在教学系统成员的交流碰撞集思广益过程中一点点衍生出来。本阶段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积累、观察思考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对他们今后有意识加强这方面自我训练有促进作用。

2.设计表现

教师讲解VI设计基本要素系统的内在意蕴、审美特点、表现要求、制作方法及应用项目的设计要点、材料、形态、结构、工艺要素等,解答相关问题。要求同学们在调研策划基础上,展开创意,变现设计构想。设计表现阶段学生最普遍的问题是思维和设计语言单一,表现在标志设计概念化,难以拓展深入,设计展开过于理性逻辑,系列、统一的视觉形象中,缺少打动人心的独特、生动的艺术魅力,此外,设计方案实施操作性说明不完整也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此,教学中首先加强 “人-人”互动,标志创意、基本要素系统设计、应用设计各阶段,学生要站上讲台,展示说明自己的构想与方案,课堂上其他人可从客户、消费者、市场、文化等任何角度进行评价、质疑,与演讲者交流探讨。美国学者加纳德把人的智力划分为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九种,一个班学生拥有多样广泛的智慧和知识结构,这些个体特色必然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思考及解决方案上,开放互动中,有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流畅变通的发散思维,也有批判性、令人耳目一新的逆向思维。课堂成员间的开放使每个人见识了多维视角,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方法,启迪他们突破原有思维、知识的局限,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自己的设计构想也在别人质疑、建议和启发中不断修善改进。其次,加强不同知识的协同。被动学习及学习的“实践性”不足 ,致使许多学生不会或想不起“应用”学过的知识,这也是他们设计思维语言单调的原因。讲授辅导中,注意突破“本课程”局限,将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合,如辅助图案设计与三大构成、图案设计中形的组织构成手法相关联,版式设计中的视觉流程控制、疏密关系对比等手法如何用于应用项目设计,引导学生用思维之链,将散落的知识碎片贯穿起来。设计表现阶段,企业设计师再次来到课堂就前面的工作与大家交流,从市场需求、技术应用、材料特性、审美趋势、工艺衔接、成本控制等角度提出问题和建议。如针对市场需求茶叶包装定位的细化,印刷工艺,材料选择……。课堂讲解、问答、互动、评价中,教师要求同学随时记下他人的反馈、启迪,记下自己的创想突破。

人与人互动,知识的协同,使学生思路渐渐拓宽,表现语言渐趋丰富,设计稿在不断修改中深入完善,直至形成具有系统性可实施性的设计方案。

3.网上任务认领

要求学生在威客上开设账户,认领并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任务。互联网具备着传统教学要素不可替代的功能,利用互联网中“人-人”联接方式,让学生感受雏形的社会与工作,带动学生自主实践,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应变、分析、综合能力。威客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需求的网络平台,它将具有需求的人与能够用自身知识、智慧、经验、技能解决问题,服务需求的人相连接,将服务转换成实际收益,从而达到各取所需。威客的平面设计类任务中有标志、名片、手提袋、吊牌、VI等种种设计需求,教师要求学生兴趣相投者2-3人一组共同认领完成某项设计任务。学生在网络上了解客户要求,提交稿件、获得客户反馈,有的还可以看见其他参与者的方案及客户评价。客户除去对理念表现、设计形式的要求外,还有采用什么纸张、加膜与不加膜的价格区别、吊牌多大尺寸、成本如何控制等细碎实际的考虑,真实动态交流中这些不可预设的问题,使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方案的不合理,意识到自己与他人设计水平的差距及相关知识的欠缺,解决客户问题的愿望,大大激发了其自主性,除了与教师、企业设计师更加积极主动交流之外,学生还去商场,去印刷、打印、设计工作坊主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他们努力所得的方案也赢得了一些客户的认同。

借助网络让学生体验设计工作,充分应对了设计专业参与学习知识创建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参与市场的强大动力,这种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平衡自己构想与客户喜好,懂得市场认可方案需要成本、原创与合法性等,学会客观地以现实数据证明一套方案的正确性和深入性,学会了与人交流需要的尊重与耐心。线下与线上协同,弥补了校企合作的局限,有效地培养设计实践所需的特定思维和综合素养。

课程最后一天,学生将新安源品牌策划过程、VI设计方案、网络任务完成情况及感受以ppt报告形式向课堂其他成员展示陈述,由教师团队主导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学习态度等情况给予综合评述,企业设计师从作品的质量效果、突破性、市场可行性、技术成本可行性等给予综合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个人方案的质量给予评价。

四、结语

校企协同教学中,教师、企业设计师、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构成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系统,教师团队释放控制参量,充分整合激活课程教学相关要素,让理论与实践、人与人、知识与知识、线上与线下形成多元的、立体化的渗透协同,引导学生构建起以自助、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每人都有机会将自身知识、思维、经验等优势植入课堂,多元信息的融合互补,大大增加了他们的信息获取量,开拓了思路;问题解答、合作互动、集思广益、网上实践等教学形式,迫使他们不断自我激发,主动汲取,开动脑筋,思维品质、竞争意识、人际调适、表达能力获得一定锻炼;知识讲解与操作实践互动的学习,学术标准鉴定与市场效果评价并重的要求,让他们建立了适应市场行业需求的设计思维和意识,提升了知行合一的能力。

[1]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评述[J].教学与管理,2012,(5).

[2]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8,(5).

[3]袁翔.基于学生创建内容的设计课程信息化框架[J].装饰,2014,(8).

猜你喜欢

协同课程设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