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服饰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诌议

2015-03-28王江益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畲族服饰

汪 琴,王江益

(浙江农林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临安311300)

少数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同时也是展现这个民族历史变迁轨迹的活化石。因为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在其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需求,而文化往往都体现在传承、人们内在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的外在表现上。民族服饰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和美术内涵,凝聚了少数民族的图腾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印迹。作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畲族也不例外。

畲族作为我国人口颇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散居在东南部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地。畲族人民凭着勤劳、智慧和勇敢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专属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作为畲族文化载体的服饰正是畲族在历史变迁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生成的。它的产生、延续和变化反映了这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经济生产、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等,是畲族文化最醒目的标识。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气象,畲族服饰愈来愈受到现代服饰潮流的冲击甚至被完全取代。与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服饰相比,畲族服饰较为繁琐,一般除了老年妇女外,青年一代的畲族人几乎不再穿戴畲族服饰了。当畲族的老年人慢慢从历史舞台上退去时,畲族的传统服饰也将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长此以往,这将成为一道难以挽留的美丽。鉴于此,本文将畲族传统服饰为研究对象,探讨畲族服饰之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对策,期望能对挽留畲族传统服饰文化这一缕夕阳有所裨益。

一、畲族服饰:民族历史变迁的承载

畲族服饰是畲家文化精深的鲜明体现,也是畲族人民身份的象征。它承载着畲族民族的变迁历程,展现了畲族独特的民族特点。1924年,沈作乾在其《括仓畲族调查记》一文中曾对浙江畲族服饰做出了如下描述:“男子不易短褐,色尚兰,质极粗厚仅夏季穿而已,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戴作菱形,裹以红布,复于头顶之前,下围以发髻出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条,垂于耳际——衣长过膝,色或兰或青,缘则以白色或月白色为之,间亦用红色,仅未嫁计出阁之少女尚之,腰围兰布带,亦有丝质者,裤甚大,无裙,富者着绣履,兰布袜。贫者若草履,或竟跌足。其他耳环、指环皆以铜质为主,所值不过铜元几枚而已”[1]。从这段简短的记述,我们可以发现,畲族服饰崇尚青蓝;在服饰的式样上,男装与女装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说来,男子的服饰比较简朴,发式有“椎髻”。女子服饰则有些复杂,而且已婚者和未婚者还有一些差别。例如,已婚女性的发式一般需戴头冠,冠上装有各种料珠,衣服上还绣有各种花纹图案,装饰的色彩比未婚女性浓。

畲族的服饰是以青蓝为主色调。畲族的这一特质是与他们自古就善于种植青靛和苎麻密不可分的。畲族起源于一个古老的民族,至于具体是哪一民族,学界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源于武陵蛮;也有学者认为是出自古代越族的后裔。然而,不论畲族起源如何,有一事实是肯定的,即隋唐时期,畲族就已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在唐高宗的《诏陈政镇故绥安县地》和陈元光的《谢准请表》中都曾提及“蛮僚”。[2]嘉庆《云霄厅志》也曾谈到,唐总章二年,陈政、陈元光父子镇压“峒蛮”苗自成、雷万兴、蓝奉高等的起义。同样,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提到汀、漳一处的蛮僚,以盘、蓝、雷为姓,信奉盘瓤传说。由此可推知,现在畲族的祖先即上述史料所记载中所提到的“蛮僚”。在7世纪初,他们就已经在这一带的山区林间生活。可能是因为这些地方环境恶劣,多为山区,荆棘荒地,丛林密草。因此,当时的汉族统治者并没有将这里纳入他们的行政区划。《太平寰宇记》对此处作出如下描述:“山深林多秀茂”、“地多瘴病”(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尽管如此,畲族祖先依然在此披荆斩棘,开垦荒田。嘉庆《云霄厅志》中还记载:“凡畲,惟种黍樱,皆火褥”。畲族人民很早就从事这种刀耕火种的艰苦生活。宋元年间,福建境内的畲族开始在狭小的范围内迁移,这些范围主要集中在福建西南部、中部、北部、赣南、粤东的山区地带。由于福建远离中原,兵火较少,因此,宋元时期,为躲避中原战乱,一大批北方汉人纷纷迁入福建。福建人口随之迅速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也急剧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社会生产的发展。这一时期,福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种植的作物种类开始增多,作为纺织重要原料的竺麻也正是在此时开始大量种植。

竺麻,晋人陆现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竺,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地,至春自生,不需别种。”它的茎皮纤维洁白有光泽,拉力和耐热力强,是纺纱织布的上好原料。竺麻生长在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人们在收获后用刀刮去竺青皮,将剩下的白皮晒干,白中呈黄,以水泡湿,再撕成丝状,捻成细线,经过糊浆拉紧拧直,纺成纱线织成竺布。畲族在僻远的山区,遍种竺麻,户户纺纱织布,畲族地区的经济随之慢慢发展起来了。

明清时期,畲族的迁徙活动逐渐频繁起来,闽东、浙南等地都有畲族人。然而许多平原与平缓地带仍多为汉人占据,土地资源、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也被汉族所垦殖,畲族人民无奈之下只有迁到尚未开垦的穷乡僻壤,他们“巢居崖处,射猎其业,耕山而食”[3];他们造梯田,垦旱地。一些土质贫瘠的生地逐渐被畲族人民用各种方法开垦改良,可耕土地的面积逐渐扩大。与此同时,畲族人民又根据山区特点,种植了香菇、蓝靛、茶叶、竹等多种经济作物。作为染料的蓝靛就是在此时广为种植。蓝靛俗称青靛,不同种类可染出绿、碧、青多种颜色。自明代以来,各地畲族人民大量种靛。兴化舍民“擅蓝靛之利”[4]。福建兴化畲、汉农民生产的蓝靛,由商人转贩到浙江等地。当时的上海等地还从福建引种,但他们“所染之色终不如福靛”(叶梦蛛:《阅世篇》食货六)。

与其他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一样,无论是刀耕火种类型、山地耕牧类型、山地耕猎类型、丘陵插作类型、绿洲耕牧类型,还是平原集约农耕类型,人们都是通过对土地的耕作获得粮食、棉麻、桑油等生活资料。竺麻被畲族普遍种植后,其来源容易,成本低廉,织就的麻布逐渐成为畲族服饰的主要用布。这些麻布质地较硬,透气性好,不怕潮湿,很适合于山区炎热、湿润的居住环境。

二、畲族服饰:民族文化变迁的见证

畲族服饰是一种当时文化观念的反映,它体现了畲族人民在不同时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方面的变化,“具有多重活化石的意义,体现了特定的地理环境、物质条件、生活习惯、心理状况、观念意识。它附着了许多时间的凝结与历史的沉积,承载着畲族的历史、信念以及民族品格和精神”[5]93-94。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式样也在不断地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初服饰文化的特点。

首先,从畲族服饰的成因来看,就如学者李当歧所评论,“服饰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实用的目的要求”[6]10。畲族服饰的诞生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尽管它的材质、图案等均来源日常的生产生活。通常,畲族上衣均为斜襟式。这种款式在穿上时左襟掩盖于右襟上,用纽扣或带子系于右胸上侧或掖下。由于它可以严密地包裹身体,因此,在严寒的冬天,它可以为畲族人民阻隔凛冽的寒风,具有很好的保暖功效。另外,作为畲族服饰组成部分的绑脚,对畲族人的生产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各地畲族人的绑脚式样和颜色略有不同,但其功用却大相径庭。畲族人依山而居,周围荆棘密布,杂草丛生。他们在山上劳作时腿部极易被这些杂草划伤;而且,山区经常有蛇、虫等地面爬行动物出没,一不小心极易被它们咬伤腿部。畲族终日以山为伴,以双脚为交通工具,因此保护好双腿对他们而言是很重要的。绑腿正好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夙愿。因为绑腿可以强制腿部肌肉收缩紧张,使步伐轻便,加快山地的行走速度。在寒冷的冬季,绑腿还具有防寒保暖之功效。正因如此,绑腿逐渐成为了畲族人民的一种穿戴习惯。后来,为了美观,畲族人还在上面绣上花纹予以装饰。除了在绑脚带上绣花纹外,畲族人还在上衣的袖口、衣领、衣襟外边缘绣花,同时还在内缘镶加一块红或蓝色的布。这是因为畲族人的上衣多可正反两穿,他们在劳作时就穿无绣花的一面,以保护衣服上的纹饰。其实,起初畲族人在衣服上绣花只是为了提高这些易受磨损地方的耐磨性,只是到了后来,绣花才逐渐地成为一种更具艺术欣赏的装饰。

其次,从畲族服饰纹饰图案的喻意来看,它生动地反映出畲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以及在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所萌发的原始崇拜。畲族服饰上的图案烙下了畲族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印迹,以原始的图腾物或以传说中的崇拜物来装饰自己民族服饰。而这些象征物同时也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民族文化的反映。鲜明体现这一特质的典型代表就是畲族女子的凤凰服饰。畲族女子的全套装束处处体现了祖先崇拜的遗迹。未婚女子是小凤凰装,已婚女子是大凤凰装,老年妇女是老凤凰装。无论何种装束,除去纹饰的多寡和着色的深浅明暗外,其他基本上是如出一辙。畲族人民讲究穿凤凰装、梳凤髻、戴凤冠,以及畲服上的这些象征凤凰的装饰,都是来源于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传说,畲族始祖盘瓤平乱有功,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他。三公主出嫁时,帝后娘娘赐给女儿一顶美丽珍贵的凤冠和一件缀满珠宝的凤衣,祝愿女儿将来生活安康,幸福吉祥。三公主婚后生育三男一女。在女儿成亲时,三公主也赐予她美丽的凤冠和凤衣。从此,畲家人代代相传,把对子女的祝福融入凤凰装中[7]497。

最后,从畲族服饰图案造型来看,一般而言,图案作为服饰文化的符号,表述和传递着一定的文化信息。畲族服饰上的图案造型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充实演变,是畲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展现畲族人民的民俗民风。畲族服饰多有带叶花卉纹,云纹,龙凤纹,以及大量的蝴蝶、松鹿、鲤鱼等图案。图案颜色五彩缤纷,衣服底色则均为蓝、黑,它体现了庄重、沉稳、朴素、大方,而艳丽的绣花则是畲族人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体现。他们憧憬多姿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把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带进生活,并使单调的劳作不再那么艰苦。于是,他们通过颜色将他们对生活的各种美好愿望鲜活地展现出来。其实,所用的色彩也是与畲族人长期居住在深山密林中常见的色调有关。同时,衣服上的各种动、植物图案,也是他们将日常生活、生产中遇见的真实影像加以变形,绘制成一些古朴绚丽的纹样。这些充分地表现出畲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三、畲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由上可见,畲族服饰不仅蕴藏着畲族人民勤劳、质朴、奋斗不息的精神,承载着畲族悠久的历史,而且也见证了畲族与大自然间的和谐共处。正如学者陈海根所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8]。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文化赖以生长和存活的游牧或农耕文化及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急剧变迁,畲族服饰文化逐渐失去了延续的土壤。如何让畲族服饰文化遗产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和新环境并能保存其原有的独特精神本色,同时为其创造优良的传承环境和真实而非虚构的文化空间,使其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这是一个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畲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思潮不断地相互渗透。诸多现实因素的干扰,造成保护和传承畲族服饰文化的原生态环境的缺失。畲族服饰“流失”严重,一些劳心费时的手工艺已经面临失传境地。虽然,2012年,畲族彩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项目,但它对保护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完整性却无能为力。鉴于此,我认为应将畲族服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保护和传承:

第一,传承旧特色,注入新元素,促进二者的融合。现今,追求欧美时尚大牌服饰的白领阶层不在少数,青睐日韩格调穿着的学生族也数不胜数。但是也有一大群人眷恋着民族风和自然风,所以,畲族传统服饰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一方面,应将富有浓郁畲族风格的传统元素引入到现代服装服饰设计部位,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采畲族服饰之精髓,融入现代设计手法,取两家之长,相得益彰。把畲族先辈留下的富有深厚内涵的服饰文化精髓与灵魂,融入当今的时尚设计中,向世人展现中国畲族文化的神韵。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阶层的消费者,注入合适的时尚元素,以适应新时代人对美的追求。

第二,加强畲族服饰文化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其保存的必要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方面,畲族服饰文化在传承中不可能会流失甚至失传.因此从保留历史文明见证的角度讲.应对即将消亡的文化样态加以记录保存;另一方面,畲族服饰文化会随着生活内容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保存畲族服饰今天的样态和内涵,对于它在将来的样态和内涵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透析其发展规律。同时,畲族服饰的保存和保护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当然.最主要的、也是最完整的保存方式就是对它的“活态”进行保存。借助文字(书籍)、图片、录音、录像等能够长期保存的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畲族服饰制作技艺、流程等进行记录、收集、分类、编目,建立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库。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对其的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保管、维护、展示,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加强青年一代对畲族传统服饰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畲族人民可以借助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样化媒体,对当地及外界人民宣传畲族传统服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畲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需要通过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将畲族服饰文化输入课堂,建立畲族服饰传承班,定期培训,培养出一批专业的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人。

最后,开展畲族服饰文化重大项目研究,并为研究提供专项经费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历史的长河中延传了千百年,由于其口传心授、群体创作以及扩散性传播等特点.使其形式(技艺、技能)、内涵(价值、审美)、传承脉络等也处在一种不断流变的过程中,有时很难对其作定性的分析和结论[8]。因此,必须通过广泛的调查、深入的考证和缜密的分析,对现今流传的畲族服饰文化的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系谱、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民俗价值等作出科学合理的认定,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准确的参考和依据。

[1]吴宾.浅议景宁畲族服饰艺术[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7,(3).

[2]沈定均.漳州府志·艺文(二)[Z].清光绪三年刻本.

[3]永春县志·风俗[Z].明万历刻本.

[4]兴化府志[Z].同治版.

[5]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执行委员.中国民族服饰博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李当歧.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曾艳榕.福建博物院藏畲族服饰摭谈[M]//畲族文化研究(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8]陈海根.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J].前线,2008,(10).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畲族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畲族三月三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畲族民歌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