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乐理快乐课堂教学探索和尝试
——以黄冈艺术学校为例
2015-03-28徐项
徐 项
(黄冈艺术学校 湖北 黄冈 438000)
基本乐理快乐课堂教学探索和尝试
——以黄冈艺术学校为例
徐 项
(黄冈艺术学校 湖北 黄冈 438000)
基本乐理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推进专业学习,并为进一步学习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其它音乐理论打好基础。由于“基本乐理”的内容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因此,学习起来单调枯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单调乏味的课堂变为快乐的课堂,可做这三个方面的尝试:即“乐理”教学中的口诀化、游戏化和趣味性的尝试;理论概念与“唱”相结合,“无声”与“有声”相结合。
基本乐理;快乐教学;探索和尝试
乐理是音乐院校各专业开设的第一门音乐基础理论课,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基本音乐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李重光编写的《基本乐理》及翁建伟编写的《实用基础乐理》两种教材。都是按照音乐体系、音律(主要是十二平均律)、音符与休止符、节奏与节拍、音程、大小调体系、民族调式、和弦、调的关系与转换、装饰音与常用音乐术语等内容编写的。然而这些内容都是定义和概念的形式,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这样往往把课堂弄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索然无味。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现在的学生们需要的是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把单调乏味的课堂变为快乐的课堂,笔者做了三个方面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即“乐理”教学中的口诀化、游戏化和趣味性的尝试;理论概念与“唱”相结合的尝试;“无声”与“有声”相结合的尝试。
一、乐理知识教学中口诀化、游戏化和趣味性尝试
基本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它是盖好音乐艺术大厦的基石。由于理论课的特殊性,学生们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因为理论课避免不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大多数学习音乐的学生基础较差,都不喜欢学习理论,只喜欢学习乐器和唱歌。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就要看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了。如何把那些学生认为单调枯燥的定义变活,把学生一上乐理课就睡觉、心不在焉、甚至开小差的课堂变成快乐而又有生气的课堂,是值得老师们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教师不能单一地讲述,要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展开联想,把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听、懒得记的死知识变活,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这样课堂氛围就会活跃起来,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就做了把乐理知识口诀化、游戏化和趣味性的尝试。如:在讲授调号时,学生很难记忆,就编了一个口诀:“一升G、二升D、三升A、四升E、五升B、六升升F、七升升C”。这样,学生边学边记,效果很好。在讲音程时,先把基本音级的十四种音程名称都写出来,然后,用口诀来记忆和区别音程的名称。口诀是“一、四、五、八没大小,二、三、六、七没有纯。”通过这个口诀的应用,学生立马记住音程的名称。学生们觉得口诀编得特别好,语音贴切形象,又便于记忆。
在学习转位和弦的时候,学生一直弄不清楚和弦的根音和低音的区别。笔者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将全班的学生以四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把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七音分别挂在每组的四位同学身上,然后按和弦转位的规律听口令站位,看哪一组能准确而快速地完成,对获得第一名的组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游戏的方法,学生亲自体会站位,很快就弄明白了根音和低音在和弦中的位置及区别。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对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而且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学生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在讲授节奏时,融进节奏训练趣味性。采用多声部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在黑板上写出各声部的节奏,接下来发给每个声部学生不同的打击乐器,如:大锣、小锣、铃铛、手鼓等。同学们拿着自己的乐器对着相应的节奏声部一板一眼地认真演奏。因觉得新鲜有趣,学生在演奏时个个聚精会神,不厌其烦地练习;与此同时,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乐器演奏出所学习过的节奏类型,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演奏马蹄、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敲门等节奏型,很快就掌握了课堂所学的内容。课后学生们反应热烈,说这种教学形式非常好,原来不会的节奏现在基本上都学会了,教学效果明显。由此可见,在乐理教学中采用编口诀、做游戏、乐器模仿演奏等一切可采用的教学手段,既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讲授法,又能达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
二、理论概念与“唱”相结合的尝试
基本乐理课,作为一门音乐基础课,与其它音乐课程的关系,都极为密切,如视唱练耳课。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必须联系视唱练耳课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加以印证。这样不仅理论学得生动、具体、扎实,而且还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唱,可以帮助学生们建立音乐的内心听觉,增强学生们的音乐旋律感,从而增进对乐曲的理解。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感受音乐的节奏、调式、曲式以提高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和增进对乐曲的理解。每讲完一单元理论及时配合生动的实例,并通过实践练习来巩固。
在上乐理课时,往往注重讲,却忽视了“唱”。然而很多乐理内容都是通过具体的谱例来说明的,这样就选相关的乐曲选段进行演唱。如:在讲十六分音符时,就把维瓦尔第的《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1]119中的十六分音符选出来,将学生分成两组演唱。当其中一组演唱时,另一组打节拍从中体会十六分音符在节奏中的时值关系,两组交替进行;当学习到特殊节奏时,如:切分节奏,就选李焕之的《春节序曲》[1]47中带有切分节奏的乐段自己先唱,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这样一来,学生对切分节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音程、和弦时,选了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2]148中的一段,组织学生先分声部唱谱,后把几个声部同时演唱,合成效果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练习几次后,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大、小三度音程在和声中的协和性,更能直观地了解音程协和性的分类是根据音响效果来划分的;当讲到转调的时候,选了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曲》[2]154,要求学生分别演唱曲调来体会乐曲中的转调部分,由此加深对转调的印象;曲式分析是乐理学习中较难的内容,在选择乐曲时就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乐曲,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唱了其中的“爱情主题”、 “草桥结拜”、“十八相送”、“长亭惜别”和“楼台会”[3],便使同学们对奏鸣曲式的呈示部(主、副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结构式有了清晰深入的了解。
三、“无声”与“有声”相结合的尝试
由于学生们的乐理知识基础不是很好,很多乐谱是摆设,无法达到乐理教学的目的。学习乐理的目的是通过对音乐理论基础的学习、理解、分析,最终达到表现音乐、创作音乐、体现音乐美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笔者想出了把“无声”变“有声”的方法,即把“无声”的乐谱,找出相应的音响资料,让同学们在唱谱的基础上,通过听——音乐欣赏来更加深刻、具体形象地感受、体验、理解和分析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不仅如此,笔者还把音乐欣赏中的知识贯穿到乐理教学中,因为 “音乐欣赏的本身就是音乐快感的源泉”[4]。乐理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乐理中的音乐欣赏,笔者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把要欣赏的乐谱准备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谱,然后播放音频。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对着曲谱看,更能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同时脑海里浮想联翩,从而到达对音乐作品的充分理解,并且达到思想情感体验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乐理教学中音乐欣赏能更好地体现“无声”与“有声”相结合。音乐是音响艺术,是通过乐器或人声的发音而表达思想情感的。所以在学习音乐理论的时候,千万不能离开声音。理论知识虽然是通过文字来进行讲解和阐述,但是这些文字只有通过声音的演唱和训练才能理解和掌握构成音乐各要素的。作曲家们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和调性等多种要素进行精心的编织,并加以对比,变化来表达形象的。那么这些形象最终是要通过声音传递到听众,并且通过情感和精神的体验,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再现音乐形象。在乐理教学中,把唱谱和欣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智地去听和去感受与分析乐曲。这种方法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欣赏时,笔者还常向同学们介绍各种演奏乐器,培养他们对乐器音色及演奏特点的分析与掌握,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总之,把基本乐理讲得生动,把单调枯燥的乐理课堂变为快乐的课堂,教师要下功夫。笔者是通过带学生编口诀、做游戏,唱乐谱、欣赏乐曲与学打击乐,使学生有一种参与感、主动感。这种活跃的课堂教学,打破了过去教师灌、学生背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使同学们更加热爱这门课了。
[1]邵光禄.小提琴集体课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于润洋,吴斌.音乐鉴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 何占豪,陈 刚.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4] 张 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郭杏芳]
G424
A
1672-1047(2015)06-0067-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5.06.20
2015-11-15
徐 项,男,湖北英山人,讲师,教务科科长。研究方向:音乐基础理论和小提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