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国的统治对中山国崇儒重礼风尚的影响

2015-03-28刘宇辰

邯郸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魏文侯子夏魏国

刘宇辰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魏国的统治对中山国崇儒重礼风尚的影响

刘宇辰

(内蒙古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战国初期,魏国灭鲜虞中山国之后,对中山地区进行了20余年的统治,在这期间,深受儒家子夏一派影响的魏国统治者将其重礼、重文、重教思想传入了中山地区,直到中山国复国之后,中山地区仍然保持着崇儒重礼的风尚,以至于最后因儒灭国。

中山国;魏国;子夏;崇儒重礼

自平山中山国墓葬群出土之后,神秘的中山国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曾经强盛一时的中山国的灭亡,许多学者将其归结于战国中山国中后期的崇儒重礼风尚,但对于这一风尚的迅速出现却很少提及。早期中山国为北狄族的一支鲜虞所建,其经济以游牧为主,间杂少量农业。在这样的经济状态下,早期中山国并没有出现先进文明,其文字出土很少,且行文艰涩,多为卜筮所用,整个国家呈现出早期国家重武轻文的风貌。而到了战国中山国时期,在已出土的大量文物当中,考古学家却发现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其上多有《诗经》等典籍铭文,而在《战国策》等文献中,也明确说明战国中山国的重儒传统。可见,从早期中山国灭国到战国中山国复兴这一段时间当中,中山地区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崇儒重礼的风尚,其文明也达到了不次于中原诸国的水平。

一、早期中山国并无崇儒重礼思想

春秋时期,北狄的一个部落——鲜虞逐渐强盛起来,在河北省太行山麓以东,现在的石家庄市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并在与晋国的战争和交往中不断发展壮大,史称早期鲜虞中山国,或早期中山国。

关于早期中山国是否重礼,考古和文献上的资料都非常有限。但是通过已出土的青铜器以及文献记载中狄人对祭祀的忽视,可以略加推测。

早在商代,青铜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宴飨、祭祀等活动。到了春秋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日趋成熟,青铜已成为礼器的重要材料,而在“青铜制造业方面,中山国战国早期的青铜器出土较少,且很多制作粗糙,精美者凤毛麟角。”[1]137-140其在青铜礼器的制造方面并不发达。

祭祀天地和祖先神灵是礼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各个地区礼制不同,但对天地祖先的祭祀却是共同的。根据春秋时期狄族对祖先神灵的祭祀情况,也可知晓早期中山国对礼的不重视。《左传》记载,晋国在讨伐狄族时,“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2]842狄族多俊才而不祭祀,可知狄族并不重祭礼。而在《新书》中也有记载,楚王接见赤狄翟王使时,在章华台宴请宾客,问翟国是否也有如此高台,“(翟国)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絫,茆茨弗剪,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3]235此文虽然旨在教导君主节俭治国,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狄族翟国在有城邑的情况下,并不修建祭祀常用的高台,不管是其没有祭祀的传统,还是其祭祀场面很小,不需要建设高台,都说明北狄族对祭祀的忽视。而鲜虞作为狄人的一支,其本身也应该不注重祭祀。

实际上,一个重礼的国家或地区必然会留下大量的礼器遗存和文字记录,在早期中山国的考古发现当中,很少见到礼器、文字,也可以说明早期中山国并不重礼的。

综上可以初步推断,春秋时期的早期中山国并不重礼,更不要说崇儒了,何况在乐羊攻中山之时,“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4]1245,更与儒家的仁义思想不符。

二、魏灭中山及中山复国

公元前 406年,魏国大将乐羊伐灭中山,在此之后,魏国统治中山地区二十余年,把其崇儒重礼的思想带入了中山地区。

(一)魏灭中山

公元前 412年,魏文侯用李悝变法,魏国实力强盛,在得到赵国允许后,魏文侯派遣乐羊越过赵境攻打中山国,经过三年的战争,乐羊在公元前 406年伐灭中山国。

在乐羊伐灭中山国之后,魏文侯很重视对中山地区这块飞地的治理。魏文侯本人曾经前往中山国巡视,因此有“魏文侯从中山奔命安邑,田子方后”[5]211的记载。而且为了更好的管理中山地区,魏文侯还将自己的儿子魏击封到了中山国,“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6]2223《韩诗外传》中也有记载“魏文侯有子曰击,次曰诉(魏挚),诉少而立之以为嗣。封击于中山,三年莫往来”[7]279-280可以与之相印证。此外,魏文侯还在翟璜的推荐下,派遣重臣李克治理中山国,“(翟璜曰:)(魏文侯)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赐此车。”[8]291

(二)中山地区崇儒重礼思想的传入

魏国的统治者魏文侯“受子夏经艺”,[6]2223非常推崇儒家,在《汉书·艺文志》的儒家部分还记有《魏文侯》6篇。而其在位期间,也重用了一批儒家弟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6]3786“是时独魏文侯好学”指的是在战国初年,唯有魏文侯重视学习儒学。统治者重视儒学,所重用的人才又多学于儒家,使得儒家思想在魏国统治地区广泛流传,当然也包括被魏国占领,并派遣李克治理的中山地区。

李克是儒家弟子,在《汉书·艺文志》的儒家部分记有《李克》7篇。而儒家重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也许还未出现,但儒家入世教人的思想却从孔子开始便已流传。在李克统治中山国期间,必然也会对其治下地区推行儒家思想,教化世人。“(翟璜曰:)(魏文侯)得中山,忧欲治之,臣荐李克而中山治”中有“中山治”一说,考虑到当时魏文侯崇儒,而李克同样学于儒,这里的“中山治”,应该是说此时的中山地区应该已经遵王化,守礼仪了。也就是说,从战国早期魏灭中山国,到中山桓公复国的20余年时间里,中山国的崇儒重礼思想从无到有,并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体位置。

三、战国中山国崇儒重礼风尚

关于战国中山国复国,说法有很多,尚无定论,但是其对崇儒重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却是肯定的。中山桓公以及其后的成王、王等君主并没有改变中山地区的崇儒重礼风尚,而是加以利用和发展。

(一)文献记载中的崇儒重礼风尚

关于战国中山国崇儒重礼的风尚,自先秦时期就有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赵武灵王派遣李疵观察中山国,看是否可以攻击,李疵回报说可以攻打,并解释道:“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8]278这件事同样记载于《战国策·中山策·主父欲伐中山章》当中。这里的“岩穴之士”、“穷闾隘巷之士”、“布衣之士”都应该是当时中山国的文士,再结合下文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推断,这里的文士应指儒生。

同时,在《战国策·中山策》中还有另外一段记载:司马熹辞赵后,“归报中山王曰:‘赵王非贤王也,不好道德而好声色,不好仁义而好勇力。’”[4]1868从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在中山国君臣看来,好道德仁义之王才是贤王,这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此外,《太平寰宇记》中也有“俄而中山武公之后复立,与六国并称王五叶,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不教人战,赵武灵王袭而灭之”[9]1267的记载相印证。

(三)考古学新证——“平山三器”

在平山中山王陵(一号墓)中出土了“平山三器”,即方壶、大鼎、园壶三器,它们各有数百字铭文,填补了中山国史的许多空白,因而得名。在“平山三器”当中有许多关于儒家著作的引用和借鉴,例如中山王鼎铭文引用《大戴礼记》中的“(与)其汋(溺)于人施(也),宁汋(溺)于渊”;中山王方壶借鉴《诗经·殷武》中的“不僭不滥,不敢怠遑”而写的“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中山王圆壶引用《诗经·宫》中“大启尔宇,为周室辅”而写的“大启邦宇,方数百里”等等,[10]147-150这都说明了战国中山国的重儒思想。

此外,在方壶铭文当中还写道:“燕王字哙,不顾大义,不就诸侯,而臣宗易位,以内绝邵公之业,乏其先王之祭祀,……则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也。”之后还有铭文“燕故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礼义,不顾逆顺,故邦亡身死。”[10]147-150这虽然是中山王伐燕的借口,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中山王的君臣身份不可逾越、重视继承维护先祖基业、用礼义治国以及应天顺民等思想。而这些思想都可以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依据,如《论语》载孔子所言“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1]29可看出孔子认为君臣身份不可逾越;《中庸》载孔子所言“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11]54可以看出孔子重视继承维护先祖基业的思想;《礼记》载孔子曾言“……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11]344可以看出孔子礼义治国的思想;《论语》载孔子曾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1]36可以看出孔子的应天思想;而在孔子整理的《周礼》中有“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之言,[12]513可以侧面反映孔子的顺民思想。

(三)中山国的重礼思想

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山国崇儒的同时自然也重礼。如前文所述的铭文当中,也有谴责燕王“不用礼义”等重礼思想的反应。此外,在现在的考古发现当中,也能找到中山国重礼的依据,如何艳杰在《中山社会生活研究》当中介绍,战国中山国的祭祀用品与礼记所载的“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相符,[13]274而中山国遗址中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也可以为之佐证。

可以看出,在中山国复国之后,中山桓公以及其后的几个君主,并没有对中山国地区崇儒重礼的风尚加以改变,而是加以利用和发展,使得中山国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专行仁义,贵儒学,贱壮士”的国家。

四、子夏思想对中山国的影响

子夏是孔子学生当中较为著名的一个,他主要继承了孔子的重礼思想,并且在诗、书、礼、乐等方面均有研究。此外,子夏同样注重教育,在为孔子守孝完毕之后便进入魏属西河地区讲学,其思想在魏国上层广为传播,魏国伐灭中山国之后所带入的儒家思想便主要源于子夏。

(一)子夏的重礼思想对中山国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而“子夏十分重视礼,他创立的西河之学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14]11-16荀子《非十二子篇》描述子夏之儒为:“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15]103-104这里虽然是荀子对子夏之儒的贬低,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子夏的重礼在当时也是非常著名的。

通过魏国统治者对中山地区的教化,中山地区也出现了重礼的风尚,再加上魏国统治阶级带入中山国的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使中山国有条件大量铸造青铜礼器,在已出土的战国中山国文物当中便有着大量用于礼的器具,而且,其铭文中的言辞也多有与《礼记》相类似者。此外,中山国考古资料也体现了中山国实行上下尊卑有别的等级规则,基本遵循中原儒家的各种礼制。

(二)子夏的重文思想对中山国的影响

子夏是孔子弟子当中以“文学”著称的人之一,《论语·先进》中有“文学:子夏,子游”,这里的“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书。”[16]155东汉时也有许防上疏言及“《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17]1500而在《礼记·乐礼》文中也记有大量魏文侯和子夏讨论乐的语句,子夏通过对乐的讲解,向魏文侯宣扬其以礼为主的儒家文化,这可以说明其以乐明礼的思想。而在《论语·八佾》中则有记载,子夏与孔子谈论诗,孔子赞扬“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1]9,这说明子夏在《诗》上也颇为精通。

从以上诸多的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子夏主要精于诗、礼、乐等文学内容。

魏文侯曾“受子夏经艺”,并且喜欢乐,“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入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18]1712可见魏文侯深受子夏重文思想的影响。李克等其他弟子学于子夏,礼、乐、书等儒家六艺内容必然是其学习内容,儒家的重学重教思想、子夏的重文思想也会对其治国理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李克在治理中山地区的过程当中,理所当然的将儒家的礼乐仁义思想传入当地,并广泛教化当地民众。

而从现今发现的考古资料当中,可以看出中山国对诗、乐等文学的很是重视,正是李克治中山的结果。

在中山国出土的青铜器当中,“平山三器”是研究战国中山国的重要史料。而“平山三器”铭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反复引用典籍,其中又犹以《诗经》为主,如前文所述“穆穆济济,严敬不敢怠荒”,“大启邦宇,方数百里”等文,此外也有同先秦其他儒家典籍如《尚书》《礼记》等书类似的语句,[13]312可知中山国对《诗经》《礼记》等文学典籍的重视。

先秦时期,礼乐一体,乐器方面,在对中山王墓的发掘中,共出土各种乐器30余件,同时出土了许多与乐器有关的器物,包括中山王墓西库中出土的钮编钟十四件、磬十三件,西南方葬船坑中一船室中出土的铜钮钟三件、磬两件,二号车马坑中出土的八件铜铙等等。鉴于主人的君主身份,这些器物主要集中于宫廷礼乐及军乐器有关的金石类方面。[19]70-75由此可知在战国中山国与中原诸国一样,礼乐并重。

(三)子夏的重教思想对中山国的影响

孔子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的同时,也是一个大教育家,其诸多弟子当中,有许多弟子从政列国,也有许多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文教的思想,四处讲学,子夏便是其中之一。在为孔子守孝完毕之后,他便前往魏国西河施教,在教出了李克、田子方等优秀弟子的同时,也将重教的思想传给了他们。李克在治理中山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使中山国的文化在短时间里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前文已述,早期中山国语言、文字、思想等方面均无显著发现,其文化程度应该处于萌芽阶段,而到了战国中期,中山国俨然已成为了一个文化大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含有大量铭文的青铜器,以及李疵回报赵武灵王时所说的“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布衣之士以百数”都可以作为依据。在数十年的时间当中,中山国能有这么大的变化,魏国统治期间带入的先进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儒家子夏流派的重教思想对中山国的影响也不可或缺。

五、结论

从魏国与中山国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思想的相似性,我们可以看出,在魏国统治中山地区期间,以魏文侯、李克等学于儒学子夏一派的统治者的影响下,将魏国的重礼、重教、重文的崇儒重礼风尚传入中山国地区。战国中山国保持了这一传统,形成了中山国“专行仁义,贵儒学”的国风。

[1]曹迎春. “飞跃”与“同步”——中山国经济发展特点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4).

[2][春秋]左丘明. 左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汉]贾谊. 新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汉]刘向. 战国策笺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汉]刘向. 说苑译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汉]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7][汉]韩婴. 韩诗外传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8][清]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9][宋]乐史. 太平寰宇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孔德琴. 战国中山三器铭文的文学解读[J]. 民族文学研究,2008(2).

[11][战国]孟子等. 四书五经[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杨天宇. 周礼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3]何艳杰. 中山国社会生活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梁涛. 孔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孔门后学的分化[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2).

[15][清]王先慎.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16]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17][刘宋]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18][汉]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胡小满. 中山国古都出土乐器简论[J]. 中国音乐,2007(4).

The Influence of Wei State’s Rule to Zhongshan State’s Convention of Worship Confucian and Value Etiquette

LIU Yu-che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Cul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21, China)

In the early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Wei State had ruled in Zhongshan distric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perishing Zhongshan State which was established by Xian Yu. And in the meantime, the rulers of Wei State who were infected by Zixia faction of Confucian had spread their ideology of value etiquett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in Zhongshan district .Zhongshan district still kept the convention of worship Confucian and value etiquette after the Zhongshan State was rebuilted, and it made the state fall off.

Zhongshan State; Wei State; Zixia; worship Confucian and value etiquette

K231

A

1673-2030(2015)04-0080-04

2015-04-05

刘宇辰(1990—),男,山西临汾人,内蒙古大学秦汉史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魏文侯子夏魏国
魏文侯冒雨赴约
《论语》知多少?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冒雨赴约
魏文侯冒雨赴约
孔子借伞
孔子神算
化学链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
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