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中小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2015-03-27张明杰��
张明杰��
摘要:在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创新模式进行探究,提出了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卓越教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深化教师队伍综合改革,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综合改革项目”评选工作。首批入选该项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自2013年5月开始承担并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是教育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通过教师教育的招生选拔、课程结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系列综合改革,打破原有培养模式,突破机制障碍,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3月,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协作会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主要交流项目承担学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经验与做法,同时研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导框架。通过交流,各高校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都有很多新的探索,主要涉及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机制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资源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对各高校“卓越教师”培养在管理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导师队伍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教师教育的国际化等四个方面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总结与会高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要经验可看出,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教育部决定全面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于2014年8月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出发点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通过启动实施该计划,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从师范类院校招生、教学、实践等环节入手,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在该意见中,教育部明确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卓越教师培养实施的指导意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在今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一、地方高师院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意见,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但诸如“传统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相对封闭、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等弊
端”[2]依然存在,既不能能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中小学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
一直以来,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与当地的基础教育脱节的问题,过多注重理论教学,未能很好的跟踪并适应不断加速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对中小学新课改的关注度不够,与中小学的沟通协作机制不够完善,高校与中小学、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机制没有形成。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工作未能及时反映基础教育的需求,毕业生的师范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不高,无法充分满足中小学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二)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机会偏少
高师教育一直强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007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明确强调指出“师范生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但在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学生到中小学实习的时间一般为八周左右,远达不到四年制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不少于一学期的新规[3]。对于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来说,实习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卓越教师”理念与认识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与提高,对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也不够全面,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自我反思能力也很难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达标
高师院校培养中小学“卓越教师”,需建立一批稳定、优质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高师院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实习师范生的管理、指导和安全保障工作,要选配骨干教师与高师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加强实习指导工作。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否达到预期的成效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当前很多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存在建设标准和规范欠统一、实习基地师资状况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无法很好地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和师范技能提高的需要。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积极性保障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工作顺利实施是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特别是优质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教育经费是“卓越教师”培养实施的最基本的保障。为确保“卓越教师”培养取得预期的成效,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为地方中小学校培养出优质、卓越的师资,地方高师院校需要加强教师教育所急需的课程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工作,需要大量的优质师资、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基础教育合作导师、网络学习和师范技能展示平台、微格教室及设备等。这些举措的落实都需要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加大对“卓越教师”培养的专项教育经费投入。
二、中小学“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指出,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首先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明确全方位的协同内容,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其次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要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三位一体”卓越中小学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应以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为先导,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小学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引入分段全线的规范化实践教学,试行社会评估和跟踪调查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4],打破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重视师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采取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等方式,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设置培养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
根据中小学新课标要求,并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充分融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
(三)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变革
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实施4+2(1.5)双导师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施4年本科、2年教育硕士、5.5年本硕的双导师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实行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建设教育实践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探索教育实践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
(五)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化
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试行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供需情况,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增强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三、结束语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后, 中小学“卓越教师” 培养计划将在地方高师院校全面启动和实施。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地方高师院校是这场教师教育改革中生力军。中小学“卓越教师” 计划实施的关键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遵循“卓越教师” 培养计划的理念与要求,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紧密结合所处地域发展的特色以及地方对优质中小学师资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中以卓越性、前瞻性、实践性和独特性为目标”[5],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努力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2] 杜伟, 任立刚. 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3): 72-73.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951156.htm?fr=aladdin.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36/201110/125722.html.
[5] 杨思帆, 梅仪新.“卓越教师计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标[J]. 教学研究, 2013, (5): 97-100.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国培”置换脱产初中英语教师跟踪调查及后续专业发展策略研究》(13JK0387)、2013年陕西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项目《陕西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现状及职业提升策略研究》(SGH1329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