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07文宁陈鑫铭
文宁 陈鑫铭
摘 要:根据我国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创新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培养突破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瓶颈,更新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方式,营造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氛围,为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复杂性,通过明确协同培养的主体、目标和内容,开创性的构建了女子高校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并采用高校内部跨学科联合教育平台和高校外部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创新型女性人才;协同培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多次提出,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创新的时代给女性人才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创新的要求也给女性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提升女性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创新型女性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
在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下,作为与我国女性高层次人才培养相伴而生、共同成长的女子高校,清醒的认识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承担的历史使命,创建科学的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1.协同培养模式突破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瓶颈
目前高校的专业限制是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瓶颈,我国的女子高校都严格执行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普遍采用学科细化、界限分明的专业设置,学生仅仅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毕业后只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一传统培养模式隔绝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分散、互不联系,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壁垒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导致学生对各种学科新问题、新方向和学科前沿性动态缺乏足够的敏感和把握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严重制约了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使得女性毕业后难以适应创新社会的要求。
协同培养模式超越传统的纯学科或单学科导向,向实际需求和跨学科导向转变,将专业资源、学科资源、课程资源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充分释放高校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内部深度合作的理念,为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搭建科学的平台,以此突破长期以来束缚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瓶颈。
2.协同培养模式更新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方式
目前高校落后的培养方式限制了女性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大部分女子本科院校由于师资条件和基础设施的薄弱,仅仅将创新教育视为一种时髦的标签贴在原有的传统培养方式上,仍然采用以教材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教学目的、以课堂讲授知识为教学形式的培养方式,仅仅开设一定创新课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一定创新内容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由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持续度十分有限,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学习完全脱节,造成学生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协同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在于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一起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联合开设课程,深度共享资源,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贯彻到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式、教学团队等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之中,将专业培养、学术抱负与社会实践、推动生产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创新型女性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3.协同培养模式营造了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氛围
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高校对短期指标的追求大过对人才培养的追求;教师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多过对教书育人的追求;学生对学位的追求胜过对学问的追求。创新人才培养氛围的缺失无法激发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学生逐渐淡化创新的内在动力,最终导致创新思维的缺乏和创新能力的丧失。
协同培养模式立足于引领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通过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等方式构建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校园风气,并帮助学生打破能力的限制,通过体验创新、亲历实践,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发女性人才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二、创新型女性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凭女子院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但是各主体要素的简单叠加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多主体的协同和整合,因此构建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对于丰富女子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和提高女性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新型女性人才协同培养的主体
协同培养打破单一主体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引入高校内部各部门、各院系、各相关者和高校外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女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女性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作为专门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女子高校,是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发挥着中坚作用,应该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将创新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作为宏观指导机构,应该加大对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的投入,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女性人才的需求,对高校的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提高政策、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作为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者,应该逐步参与到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培养过程的设计中,结合自身发展对女性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对女性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等提出明确的需求,对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环节的设计提供指导,对部分环节的实施如实习实训等提供场地、设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2.创新型女性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
创新型女性人才是指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开拓性和创新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女性人才,表现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协同培养的目标就是使得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获得这四个方面的提升,适应创新社会的人才需求。
创新意识是指女性具有优异、乐观、独立的心理品质,充满想象力、挑战力、求知欲,能从容面对变化和挫折,拥有开拓创新的强烈意识。协同培养着力于扩展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推动女性置身于活跃的多主体、多内容氛围中,使学生能够不自觉的融入到创新风气中,从而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欲望和热情。
创新精神是指女性不局限于现有的观念和知识,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见解。协同培养着眼于社会竞争,引入丰富的培养方法,鼓励女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参加专业竞赛,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在研讨中亮出创新的学术见解,在竞争中激活创新的个人潜力,在实践中实现创新的工作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女性摆脱求稳、从众的心理,善于采用变向和发散思维,从而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寻求全新、独特的方法探究问题。协同培养实现多学科课程的融合,多渠道教师的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开设专门课程或在教学中渗透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加强大学生创造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指女性不仅仅满足较高层次的学历水平,还应具备探索、开具新领域的能力以及从事一切具有创新性社会实践的能力。协同培养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践平台,将高校与企业结合,将校内与校外结合,将专业和实践结合,使女大学生经常参与创新实践,尝试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丰富创新经验,提高创新能力。
3.创新型女性人才协同培养的内容
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既要考虑女性人才培养的独特问题,也要考虑女子本科院校的现实基础,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要迎合女性人才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期待。协同培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下,各主体在实现女性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协调和配合,产生女子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效应。
首先,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通过协同平台共同制定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话语权,将女性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明确新时期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其次,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通过联合培养共同设计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过程,主动围绕创新导向,摸索女性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以构建跨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入手,创新专业知识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并融入多层次实践教学,将创新培养贯彻始终。
再次,高校、政府、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通过全面合作共同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一方面将分化了的学科要素、实践要素联合起来,使课程体系与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将脱离开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衔接起来,是教学内容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的需要。
三、构建女子本科院校协同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高校内外部的紧密合作将本科院校能够利用的各项资源都转化为培养创新型女性人才的优势,成为促进女子本科院校协同培养模式运行的有效机制。
1.建立高校内部跨学科联合教育平台
跨学科联合教育平台是女子本科院校通过整合内部学科和专业的优势资源,组织不同系部、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课程,为学生搭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教育平台。
这一平台以整体组合的课程代替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首先结合市场对创新型女性人才的需求,遵循女大学生的性别特征和成才规律,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校性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为女大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其次依据女性对自我成才的需求,鼓励女性自主创新创业,开设女性学、家政学、普通话与口才、职业女性形象设计、女性心理学、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等特色课程,增强女性人才的性别意识,为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提供的支撑和保障。
2.建立高校外部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
产学研协同实践平台是指女子本科院校和企业基于共同的利益目标,以创新型女性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合同共享双方资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环境建设等方面实现整体协同。
这一平台将高校学科链和企业生产链有机结合起来,将女性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落到实处。首先高校将企业引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围绕专业、技术、市场、资本、管理等核心要素,整合高校教授、企业经理和行业人员一同构建完整的创新女性人才培养计划;其次共同设置校内外实训项目,构建基于真实情景的创新演练模式,打造学生创新培养的演练场;同时高校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提供实践条件、实践内容、管理模式和指导老师,高校发挥学科优势和行内优势,共建实践基地。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参与社会实践,为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必须主动适应、推动并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协同培养模式在创新型女性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开放、集成、高校的内外部协同培养体系,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自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女子高校对于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单行本,2014:17-19.
[2]朱邦芬.一流人才不是老师从课堂教出来的[J].中国科学报,2012-9-12.
[3]罗婷,宋兴明.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1:43.
[4]贺江平.论女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2):69.
[5]刘萌,马萍,宋玉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5):115.
[6]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76.
作者简介:文宁(1979- ),女,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陈鑫铭,湖南商学院,讲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