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苏曼殊的翻译实践

2015-03-27邹本劲蓝色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苏曼殊译者译文

邹本劲, 蓝色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苏曼殊的翻译实践

邹本劲, 蓝色

(河池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问世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这一理论来研究近代翻译大师苏曼殊的翻译实践,通过研究当时生态翻译环境与译者的选择之间的关系,发现苏曼殊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翻译作品具有自己的特点。

生态翻译学;苏曼殊;翻译实践

引言

纵观翻译史,苏曼殊(1884-1918)是史上三大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语,英语,法语,梵语并熟悉中国古典文学,他是最早译介拜伦及其诗歌的译者。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出版了四部译著,其翻译成就如下:首先他翻译了很多著名的诗歌,其中包括拜伦的“The Ocean”,“My Native Land-Good Night”,“The Isles of Greece”,“To a Lady”,雪莱的“A Song”, 彭斯的“A Red, Red Rose”,豪伊特的“Departure of the Swallow”,歌德的“Sakontala”。其次他翻译了雨果的小说“Les Miserables”《惨世界》并翻译和编撰了梵文词典。最后他编撰了中文诗歌的英译本并把它介绍到了西方从而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1]苏曼殊的翻译生涯是从翻译小说开始,但却是诗歌翻译成就了他翻译家的名气。

苏曼殊的翻译实践是否适应当时翻译环境? 为什么会翻译这些材料?使用的翻译策略跟他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关?我们可以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中能够找到答案。

生态翻译学是把生态学和翻译结合起来的一门翻译学理论,可以理解为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它是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其核心是翻译适应选择论,胡教授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生态翻译学注重研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试图用描述性方法解释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方法等。[3]生态翻译学包括三个方面:生态翻译环境,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解读前辈翻译家的翻译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理论,而且对于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翻译环境,译者的适应和译者的选择来研究苏曼殊的翻译实践。

一、生态翻译环境

对于翻译生态环境,胡庚申教授认为是指译者或译本的生存环境,而实际上由于翻译行为涉及到两种语言以及两种语言的环境,因而翻译发生的总体环境有跨地域的特点。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向目标语文化输入另一个文化的特点,而译者必须在了解本国翻译环境的同时了解异域文化,因此生态翻译环境是指翻译所涉及的总体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政治思想环境、文化语言环境、译者经历等,这些环境对于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环境方面,主要包括社会和个人经济状况。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政府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的“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外交和其它洋务活动的需要,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地翻译西方书籍,这就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政府也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发展近代工业,特别是甲午战争后政府开始实行新政倡导振兴工商,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大大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种新兴的职业——译者。对于译者而言,翻译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为了谋生译者不得不受制于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和赞助人。苏曼殊从小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幼时曾经出家为僧,上学都是靠人资助,因此个人经济条件很不好,翻译对于苏曼殊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之一。苏曼殊的赞助者主要是出版社、报刊和个人,他的第一篇译著就是发表在革命者陈独秀开设的国民日报上。

在社会政治环境方面主要是民族危机与资本主义革命思想的兴起。清末民初社会在转型时期经历了剧变,特别是维新变法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民族危机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和资本主义革命思想深入人心。早年的苏曼殊是激进的爱国主义者,他参加过青年会、拒俄义勇队、同盟会、兴中会等,主张暴力推翻旧的政府。民族危机和革命思想对翻译界产生很大的影响,正如谢天振所说“20世纪中国的文学翻译存在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满足政治的诉求,另一种是满足文学发展的需要”。[4]这个时期翻译成为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工具,苏曼殊对《惨世界》的翻译就是适应革命需求的产物。

文化语言环境方面,主要有诗学、文化传统、哲学、家庭传统习俗等。苏曼殊时期在文化上与以往不同之处首先表现在白话文的兴起。为了改革和宣传革命思想的需要,维新变法人士和革命者大力推广白话文,白话文逐渐成为新的书写语言,到1903止清末四大谴责小说都同时用白话文出版。在翻译界,用白话文翻译小说也成为了潮流。其中政治小说为了宣传的需要也都采用了白话文,苏曼殊翻译的《惨世界》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文化传统方面虽然受西方观念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传统的道德观念还是占主导地位。当时的儒家礼教文化是中国国民伦理道德思想基础及行为的准则,为了适应当时的文化传统,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译者往往会进行变通,如小说形式上采用传统的章回体,内容上对于违反传统道德的内容会进行改写。在诗歌翻译方面,由于传统的诗歌形式依然占主导地位,所以在诗歌翻译上译者仍然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古体诗形式,苏曼殊采用了传统的古体诗形式翻译诗歌可以说是受当时的文化语言环境影响的结果。

生态翻译环境还包括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个人经历、个人心理状况、个人的思想等。由于个人内部环境不同,译著会显示出个人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相同的原文会有不同的译文。苏曼殊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有丰富的经历,这些经历影响到他的心理和思想,进而影响他的翻译。作为一个激进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主要译作也反应了他的爱国主义革命思想,如《惨世界》《哀希腊》《去国行》等。苏曼殊曾经三次出家,佛家思想对他影响较大,因为对佛学的崇拜和喜爱,他翻译并编写了梵文词典。

此外,原文环境对译文也有影响,因为译者必须深刻理解原文的文化、语言、政治环境等才能够准确的反映到译文上。

二、译者的适应

正如生态环境中生物必须适应生态环境一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能否适应关系着翻译作品的传播和译者的成就。译者要取得成功,要具备适应翻译环境的能力。苏曼殊翻译的成功,可以说是他能够适应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语言等在内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结果。译者的适应也是译者必须具有发挥个人主动性的能力。苏曼殊对当时翻译环境的适应首先表现在适应当时政治小说的发展趋势,他翻译了雨果的《惨世界》,在其中男主人公“男德”说:“范桶哥有所不知。你想我们法国人,从前被那鸟国王,践踏得多般厉害。幸而现在革了命,改了民主制度;你看还有这样不要脸的报馆主笔,到了现在还要发些袒护王党的议论……”[5]112“男德”是《惨世界》中代表革命者形象,“幸而现在革了命,改了民主制度”他赞同民主制度、抨击了保皇党人。从这部分译文可以看出译者是在借小说来宣传反封建帝制的革命思想,因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主要目的是宣传政治观点,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进行了很多改变,使之适应当时的生态翻译环境。为了适应当时的文化语言环境,这部小说采用白话文来翻译,并且采用传统章回体的形式,这样就使译文通俗易懂而且符合读者的习惯,有利于译文的传播。

苏曼殊的译诗也影响深远,其中著名的有《哀希腊》《赞大海》和《去国行》。其中受当时政治潮流影响最大的是《哀希腊》,在当时译诗一直被定格在民族救亡和启蒙的功能上,“救亡”与“启蒙”遂成为早期译诗最流行的主题。毫无疑问,苏曼殊选择翻译《哀希腊》是因为诗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反抗精神,能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中国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4]苏曼殊的译诗适应了当时的爱国主义思想潮流,适应了当时读者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也满足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需求,因此他的译诗传播很广,影响深远并成就了他大翻译家的名声。

三、译者的选择

译者的选择同样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译者并不是被动的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由于不同的译者个人经历、审美观点、翻译思想等不同,在翻译时的选择往往也不同。在翻译同一篇原文时不同译者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苏曼殊的翻译可以说也是适应当时的生态翻译环境的情况下自我选择的结果。翻译手法和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受制于翻译主体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又受制于翻译主体的人生态度和个人气质。[6]译者个人的选择并不是对原文的否认,而是要全盘考虑译文、原文、读者等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苏曼殊在适应当时的生态环境下进行了主动的选择。

从翻译目的方面看,苏曼殊在选择原文上明显带有政治目的。他的政治目的是唤醒人们的革命意识,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因为早期的苏曼殊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惨世界》的翻译就是其体现。苏曼殊还翻译了五首拜伦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拜伦诗选》的前言中苏曼殊讲述了翻译拜伦诗选的目的,就是为了唤醒人们的革命精神。希腊和中国,都有悠久的文化,都受到入侵。同时苏曼殊与拜伦有着相同的气质,性格和经历,因此拜伦和他的诗歌都受到苏曼殊的极度推崇。苏曼殊精选翻译的那几节诗歌恰好能够反映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此外苏曼殊还翻译了雪莱的“A Song”, 彭斯的“A Red, Red Rose”, 豪伊特的“Departure of the Swallow”和歌德的“Sakontala”,综上所述译者在选择原文时会有目的选择与自己思想契合的来翻译。

从原文的选择方面,诗者的选评还体现在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原文灵活选择语言和形式。苏曼殊在翻译小说和翻译诗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翻译小说时大量采用了改写,使小说成为宣传政治思想的政治小说。语言上使用简单易懂的白话文,在文体形式方面将译文同时改成了章回体小说。这就使译文通俗易懂有利于广泛传播政治思想。而翻译诗歌时却常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当时诗歌领域白话文诗歌还没有流行,古体诗歌依然占主导地位。苏曼殊偏爱五言古诗来翻译诗歌,这显示了他自己的特色和选择。

在具体的翻译手法方面也体现了评者的选择。在《惨世界》这部小说的翻译中苏曼殊大量运用改写。在翻译诗歌时灵活运用了异化和归化的手法。表示人名地名的词大部份用了音译如“Sappho”译为“萨福”,“Teian”译为“谛诃”,“Salamis”译为“莎逻滨”。同时一些文化词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即用本国人熟悉的意象代替另一种文化中的意象,如“hero’s harp”和“lover’s lute”被译为“壮士弹箜篌,静女揄鸣筝”,原文中的乐器是中国所没有的,作者用本国的“箜篌”和“筝”来替代,“pyrrhic dance”原指古希腊战舞被译为“羽衣舞”。由于苏曼殊要用八行五言古诗翻译六行的英文诗歌,译文必须做适当的增补,如译文《哀西腊》第四节中“一为亡国哀,泪下何纷纷”就是在原文基础上增加的。

译者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和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对译者有不同的要求,译者在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的同时往往能够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从而使译文带有自己的个性。

结语

苏曼殊的翻译实践是当时的生态环境下,适应环境的情况下自我选择的结果。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译者判断决定的过程,还是有目的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发生在特定的生态翻译环境中。译者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但是也受各种制约。苏曼殊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当时的文化背景和读者,同时他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审美观也影响着他的翻译实践。从苏曼殊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翻译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译者在翻译环境中,如果能适应环境就会使译作脱颖而出,从而得到广泛传播。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译者要适应文化部门的要求,译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作品,才能使译者和他的作品得到人们的认可。

[1]王学庄.柳亚子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4.

[3]胡庚申. 翻译选择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4.

[4]谢天振,查明建.从政治的需求到文学的追求—略论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小说翻译[J].翻译季刊,2000:18-19.

[5]柳亚子.苏曼殊全集[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 2007.

[6]许建忠. 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115.

[责任编辑 韦志巧]

On Su Manshu’s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ZOU Ben-jin,Lan S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Guangxi 546300,China)

The advent of Eco-Translatology brings a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to translation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study Su Manshu’s translati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co-transl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lator, we find Su Manshu can adapt to eco-translational environment and also play his own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to make his translation work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Eco-Translatology; Su Manshu; Translation practice

H059

A

1672-9021(2015)03-0049-04

邹本劲(1979-),男,湖北荆门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

2015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苏曼殊文学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研究”(KY2015LX349)。

2015-01-10

猜你喜欢

苏曼殊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苏曼殊为绝世美人,损及一衣
I Like Thinking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星耀華夏
——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图册
曼殊趣事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