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生就业难及对策
2015-03-27周文华
社会资本视域下贫困生就业难及对策
周文华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社会资源,对贫困生就业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解决贫困生就业信息不对称,提升贫困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层次,推动贫困生自主创业。政府、高校和贫困生应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努力开发和构建丰富的社会资本网络,促进贫困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社会资本;贫困生;就业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3年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当年毕业生人数是212万,随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是280万,2005年是338万,2006年是413万,2007年是495万,2008年是559万,2009年是611万,2010年是631万,2012是680万。[1]而2013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699万,比2012年又增加19万。[2]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处于弱势位置的贫困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针对贫困生就业难问题,多数学者着眼于人力资本角度,认为主要由于贫困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较弱影响他们的就业。但是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在毕业找工作时,毕业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却是就业信息闭塞、就业市场不规范、社会关系繁杂、社会资本缺乏等方面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关系。[3]《职业》杂志和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调查也现实,有52.4%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依赖学校和家人,其中通过学校和老师向单位推荐的占36.5%,依靠家人和朋友找工作的占15.9%,只有9.7%的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找工作。[4]很多贫困生正是由于在社会资本方面相对缺失而失去很多就业的机会。因而,从社会资本视域下研究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探讨提升贫困生社会资本的有效路径,这对于贫困生的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社会资本对贫困生就业的重要性
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资本结构的各种要素,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特定的就业目标。”[5]
(一)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就业时的各种花费开支动辄几百上千。就业时的各种开支包括参加招聘会的交通费、食宿费,有的招聘会还有入场费;各种求职材料的打印装订费;自身的包装费和通讯费等,这些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调查表明,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各种花费超过1000元,有22%的学生认为就业成本大约在1500~2250元左右,有7.1%认为就业成本在2250~3000左右,有5.9%的学生认为就业时要花费3000元以上。[6]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贫困地区或城镇低收入家庭,经济较困难,面对高昂的就业成本,给他们就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如果贫困生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网络,相对来说就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相关就业信息,减少很多无用的奔波,可以节约大量就业成本。另外,在就业市场发展还不很成熟,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还不是很公开透明情况下,获取相关的就业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困难,这时候社会资本在一定层面上就充当着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将供求双方联系起来,起着“信息桥梁”的作用。
(二)解决贫困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既表现在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也表现在不同的求职者之间。结果是一部分人“无业可就”,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有业不就”,而且也造成了在就业质量方面个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7]北京师范大学“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有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且繁杂,我国就业市场还不是很规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缺少透明、公开、及时的信息,社会资本能促进信息的流动,有助于弥补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充分运用社会资本,毕业生可以建立一个可信度高的社会资本网络,获取、分析和利用各种就业信息,还可以把用人单位和自身纳入到共同的社会资本网络中,这时社会资本就起到桥梁作用,加强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三)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质量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大型外资企业;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指乡镇基层、小公司小企业、私企和民营企业。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稳定、收入高、待遇好,发展机会多;次要劳动力市场在工作稳定性、收入、工作环境和晋升机会等方面相对较差。[9]所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相当于进入了“分割收益区”。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调查结果表明: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显著,家庭经济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高薪的工作。[10]可见,学生拥有社会资本的层次和性质对他们进入的劳动力市场的层次
有很大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的社会关系广泛,有利于学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
(四)推动贫困生自主创业
我国贫困生创业的比例很低。据2008年对福建省1200名应届贫困毕业生进行的就业心态调查表明:在毕业后就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大部分都是选择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而自主创业则是绝大多数贫困生的最后选择。[11]这一方面由于贫困生思想保守,缺乏创业意识,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缺乏创业资金和创业机会等社会资本方面。社会资本对于贫困生自主创业起着关键作用。第一,社会资本可以提供贫困生创业所需的必要启动资金,帮助其较为顺利的办理创业的相关证件,成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第二,社会资本可以给贫困生提供创业信息和创业机会。第三,社会资本可以使贫困生的创业策划得到行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创业政策,甚至获得相关的优惠政策。第四,社会资本还可以为贫困生的创业提供一定量市场份额,有助于产品的推广,使其能较为顺利的度过创业初期的难关。
二、开发贫困生社会资本的途径
社会资本是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的宝贵资源。职业生涯理论认为,资源创造机会,机会则创造出实现目标的乘数效果。就业是贫困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关键一步,关系到他们的脱贫和人生价值的体现。政府、高校和贫困生个人要共同努力提升社会资本。
(一)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变社会资本的不平等
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只有在劳动力市场制度还不完善的阶段,随着劳动力市场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日益的完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弱。[12]但是在当前,社会资本依然对就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对于缺乏就业资本的高校贫困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主体,应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改善贫困生社会资本的不平等,使贫困生平等地拥有与人竞争的机会。
第一,制定、完善就业政策法规,规范用人单位招聘程序,减少就业过程中钱权交易,内部招聘等现象,净化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使毕业生拥有相对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创造一个法制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的就业环境。
第二,完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督促用人单位及时公布就业信息,使就业信息公开透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毕业生及时、准确的了解就业信息。
第三,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贫困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贫困生从实践中积累社会资本。
(二)高校应多渠道帮助大学生积累社会资本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本在贫困生就业中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应时刻引导和帮助贫困生积累社会资本。
第一,培养贫困生积累社会资本的筹码。学校应有计划的为贫困生开设心理健康、社交礼仪、社会学、应聘技巧、普通话等方面的课程,塑造健全人格,提高修养和气质,使贫困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的要求。
第二,开发贫困生的人力资本来提升他们的社会资本。通过开发贫困生的人力资本提升他们的社会资本是一个好的途径。要达到这种转化,就要改变对贫困生的资助模式,从传统的“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资助转化,即通过加强贫困生的技能培训,安排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提供参与科研和社会调查的机会等措施,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参加活动过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发展丰富的社会资本。
(三)贫困生应积极构建多元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虽然和人的家庭出身、背景和社会地位有一定的联系,但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发展性。贫困生应积极构建多元的社会资本,为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第一,更新观念,提高意识。贫困生要意识到社会资本对于自己求职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关系不等于“走后门”、“拉关系”,自觉地构建社会资本网络,为求职做好思想准备。
第二,构建丰富的人脉。我国是一个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社会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亲人、朋友、老师、同学、老乡等都是构建丰富社会资本的基础。贫困生平时要有意识地挖掘和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将各方面的关系联系起来,建构多元化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三,积极参加学生会、社团、文体活动。通过参加这些组织和活动,贫困生一方面可以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认识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和朋友。
第四,积极参加兼职、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社交领域,这既可以增加实践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又可以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和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提高社交能力,拓展自己的社会联系网络,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本。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项目编号:2014FDYMSGZS018)
参考文献:
[1]周文华.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人社部,2013高校毕业生699万人,就业形势严峻[EB/OL].http:// edu.china.com.cn/2013-01/26/content_27799330.htm.
[3]花军.高校贫困生就业中的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0).
[4]中新网.五成大学生找工作依赖他人[EB/OL].2005-04-26[2009-12 -26]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 -04 -26/26/ 567529.shtml.
[5][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15.
[6]姚俊.贫困大学生:城市就业中的新弱势群体[J].辽宁教育研究, 2006(10).
[7]万茗.社会资本视阈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10,(3).
[8]李子彦.社会资本与弱势群体子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1).
[9]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6.
[10]肖云,邹力.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11]陈为旭,游晓丽.独立学院贫困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2]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J].社会学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