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

2015-03-27毛旭东

关键词:工具理性理性道德

毛旭东,杨 丹

(武汉大学 测绘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加强和改进大学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大学文化正是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追求等层面,这恰恰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所带来的缺陷。中国大学教育要实现人才的成功培养,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特别是要重视作为核心所在的大学文化建设价值原则研究。总体而言,大学文化建设应该坚持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主体性”和“平等性”价值的和谐统一、追求幸福和追求道德相统一的价值原则上开展活动。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所提供的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在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中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竞争愈来愈激烈的今天,大学必须面向市场,大学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都更多地受市场价值取向的影响而趋向于工具化、功利化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文化价值取向无疑倒向了以工具理性为主的社会本位论,大学所培养的往往是“专门技术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社会主体。

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成了当前中国大学市场化进程中的普遍通病。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大学校园,它也存在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原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在专著《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批评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市场名利,轻视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忘了后者才是大学的灵魂,是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1]

工具理性是一种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的理性,它无视“人是目的”这一至真的哲学价值理念,因此,它不可能为大学生提供终极关怀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归宿。实际上,在人类的社会发展中,高等教育的价值都既有功利性的一面,又有着非功利性的一面,它不仅要促进社会发展,而且也要促进人的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孕育未来的事业”,又是“必要的乌托邦”,它在“适应现实社会变革时,首要的是要保持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以避免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放弃长远责任”。[2]所以,大学教育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生活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我们必须要抛弃那种在大学文化价值取向上片面强调工具价值的功利性教育行为,更应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陶冶人的情操、确立人的理想信念等一系列价值体系培养。

强调大学文化中的价值理性取向,并不是说要完全否定工具理性的价值意义,因为我们不能回避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我们也不是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取舍,而是对二者之间进行一定的融合与统一。因此,在大学文化构建中,既要注重为大学教育保持社会支持和无限生机活力的工具理性,又要重视对社会和个人起引导和矫正作用的价值理性的引导。

大学文化建设要在引导大学生重视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追求价值理性,使他们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关爱的情怀。这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一方面,教育大学生利用工具理性能够解决许多社会发展的实用性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在价值理性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升华存在的意义,找寻人生的意义,追求崇高理念和道德,最终找到自己心灵的家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建设就是在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基础上来指导大学生的思想、评价、选择和行动,使大学生克服人们的心灵的虚无与功利性,丰富精神世界,提升人生价值。

二、“主体性”和“平等性”价值的和谐统一

在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文化构建不仅要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还要注重“主体性”和“平等性”的价值理念的和谐统一。

长期以来,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致使我国难以形成具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个人主体。一个人作为主体的特性被禁锢,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这种文化理念在我国的各类教育教学中被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我们在教育思想与方法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灌输式教学过程,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缺乏真理的不懈探索和追寻精神以及不盲从、不迷信、实事求实的认识精神。

这一点,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中注重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来解决长期以来教育中“人的失落”和“个性失落”问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在于培养作为形成国家和社会主体的人本身。主体性意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只有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才是具有了主体性意识的自觉主体,从而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生命价值、社会责任和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重视大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平等性价值理念的培养。平等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无条件的要求,它意味着学生的每个个体都有使个人的才能和潜力获得学校和社会承认的权利,即要求人类个体作为一个人(person)普遍得到社会实现的价值。现行的的大学教育,既受到存在于几千年封建思想造成的“官本位”、崇尚和追求权力的不平等的等级文化观念的不良影响,又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缺乏必要的对话和沟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智慧、能力和价值的实现。对此,我们可以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平等”理念,采用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文化理论中所强调的平等交往、交流、对话和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

应该说,唤醒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性意识,培养其平等自信、独立自主、理性自律、充满开拓创造的超越性完善人格,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主体性”和“平等性”文化价值相统一原则,消除家长式权威教育的弊端,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理性选择,平等地促进学生智慧、能力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实现促进大学生能动性、自律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完善人格形成之目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的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要求。

三、追求道德与追求幸福的和谐统一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还需要解决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道德与幸福问题。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建设,既受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导致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道德情感冷漠、道德理念和信仰缺失,又无法摆脱道德教育片面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体利益、最终形成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高、大、空”的空谈教育模式的尴尬境地。

从大学德育的失败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个体价值和社会社会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追求的唯一基础,离开个体价值和社会生活的基础,道德的追求将走向虚无;而单纯强调对幸福的追求却往往致使大学生无法摆脱市场化、全球化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导致道德责任和理想信念的严重缺失。

依据道德原则行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既对得起自己,又有利于他人;但是对幸福的追求也是必要的。幸福不是脱离人们具体现实生活的,幸福不仅关涉道德,它还关注人的美好生活。如果为了道德而必须放弃幸福,那么道德本身就有问题了,这个道德就是反生活的道德,这种道德就不是真正的道德,它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价值的道德。道德被置于客观形式化和外在约束性的地位,它只是外在的他律和消极的约束,不是个人内在的自律。个体自然不愿意自觉认同和实践这种道德,道德也会相应失去了它应有的约束力,这实际上就造成了道德与幸福生活的对立。因此,弗兰克纳说,“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3]

因此,关注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实现和道德责任形成,成就大学生良好的德性品质,是大学道德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设的理论之树应扎根对幸福追求和道德追求相统一的基础之中,既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充分考虑受教育者成长中的现实需要,引导其追求和实现好的生活,也就是幸福的生活;又依靠道德教育来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建设的真正使命。

[1][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黄伟合等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理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