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西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2015-03-27董传奇
论在西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董传奇
(南京审计学院教务处,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召唤下,在国家及西藏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中共中央站在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向全国人民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西藏而言,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为保障西藏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西藏立体型跨越式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提供了重要文化资源和理论支撑,壮大了正能量舆论阵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必将发挥重要导引作用。
关键词:西藏;核心价值观;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于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是中国共产党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意识形态领域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共中央对国情、社情与人情的深刻认识之上,紧密契合世界先进文明发展态势,“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核心价值观融入了对当代中国的前瞻思考、社会主义社会优越性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深刻的人本内涵、明晰的民族风格、浓厚的本土情怀和鲜明的现实指向。核心价值观倡导的12个词、24个字,简洁、凝练、明确,既抽象又具体,既全面又侧重。
核心价值观是面向全国的振奋民心、凝聚民意、汇聚民智的思想号角,对西藏发展有着及时、全面、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当前,西藏各族民众团结一心,正朝着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5]的目标迈进。在建设新西藏的过程中,精神指引与支撑对于推动生产力进步的作用不可或缺。马克思曾表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P9)毛泽东曾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4](P321)“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4](P320)在西藏各族群众中宣传、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西藏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利于推动西藏的立体型综合性跨越式发展,有益于西藏民众福祉的实现和提升。
一、核心价值观为西藏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支撑
稳定和发展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面临的两件大事,其主要依据是西藏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2010年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当前西藏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特殊矛盾是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5]稳定作为硬任务,是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是摆在第一位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理论武器,对西藏稳定和长治久安有哪些助益呢?
核心价值观为新时期西藏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西藏广为传颂、影响全面的“老西藏精神”源自1950年代初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反映了西藏人民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西藏文化建设领域应该有与时俱进、鼓舞人心而又有鲜明中国本土特征的理论支撑。核心价值观具有向善崇上性、系统综合性与广泛适应性,能在宏观的战略方向上指导地方工作,其激活、唤起和凝聚的民心民智的巨大正能量,为西藏稳定和长治久安壮大了舆论阵地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核心价值观契合了西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P121)即人民群众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创造历史。对西藏民众而言,创造历史的背景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1751年起至1959年由清王朝批准并施行的政教合一制度。严密的政教合一制度,艰苦的高原地理环境,宗教色彩浓厚的较为封闭的文化,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使西藏民众形成和保持了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向善崇上”是核心价值观和宗教的共通之处。宗教是引人向善的,能起到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引导的落脚点是“友善”,引导民众建设强盛的国家、先进的社会和友善的个体,核心价值观在西藏的践行与西藏民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不谋而合。如果说宗教从个人生活上提出了修行的方向和具体要求,那么核心价值观则超越个人之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价值导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要求。有着鲜明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观,被西藏民众接受之后,能够从内心深处进一步认同并密切西藏和内地的文化联系,增强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自豪感、与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从总体上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
核心价值观对关系西藏战略地位的重大问题作了回应。一是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地缘政治学认为,包括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关系、资源分布等在内的地理因素影响国家对外政治决策,国家的边疆地域容易成为外交
斗争和国际政治博弈的重点。西藏位于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4个国家接壤,有近4000公里边境线,是中国国土面积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省级行政区,在中亚、南亚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形势下容易成为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扩张其中亚、南亚势力范围的重要突破口。十四世达赖近年提出“藏区自治”、“大藏区”,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谋求藏独,这种意图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蛊惑和利用。西藏在国防和外交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战略价值。二是西藏是中国水资源的发源地,有丰富的石油矿产等资源,是关系中国政治与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地。于中国而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国土安全牵涉国家最高利益和全体国民根本利益,必须坚决维护。“爱国”位列核心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要求的第一条。近300万西藏民众要立足自身,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爱国这一优秀传统,维护国家和西藏最高利益,保持西藏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核心价值观注重协同发展,为西藏立体型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发展观,其主要特征是协同发展,追求区域、社会和个体三者之间发展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结合西藏的阶段性区情,西藏需要正视差距与不足,弥补薄弱环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积极争取政策和各兄弟省份的支持帮助,真正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5]
(一)阶段性区情:纵向对比见成绩,横向比较现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同全国其他兄弟省(区、市)一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纵向来看,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特色文化保护有序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教科文卫体等项社会建设事业向前发展,以现代化和城镇化为突破口,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以衡量经济发展成效的核心指标GDP为例,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9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年均增速12.7%。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701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万元。[7]横向看,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积累少,西藏存在着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偏弱、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市场发育不充分、反分裂斗争依然尖锐复杂,部分农牧民生活比较困难。“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8.5%”。[8]当前西藏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内地省(区、市),总体上仍属欠发达地区。
(二)创新、绿色、可持续,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一定层次之后,转变发展方式、确定新的目标之后才能实现新的发展。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末,西藏“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5]这对西藏整体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西藏迫切需要得到顶层设计上的战略思考和指导。无论如何,发展是解决西藏问题的唯一出路。怎么发展?核心价值观指出:要实行国家、社会、个体三者协同发展、转型发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西藏。一是富强。经济上要走向富裕,在激活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西藏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必须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带动西藏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要从与兄弟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比产生的不足、问题、差距与危机中寻找突围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利用好现有优势资源和条件,利用好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把旅游业、文化产业、特色农牧业、藏医藏药业、优势矿产业、民族手工业、高端饮水业、清洁能源业、生态林果业等打造特色优势产业”,[9]做大做强青稞啤酒、5100矿泉水、甘露藏药等一批特色产品。要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把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引导到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来,通过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的支撑体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关于西藏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争取对口援藏省(区、市)、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援助,尤其是人才援助。二是民主。政治建设要以民众当家作主为目标,充分保障包括相对弱势群体在内的民众实际享有政治权利,将西藏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公民。自1965年起至今,西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近50年,西藏人民享受到旧西藏时期想都不敢想的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在西藏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要更加注重调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政治民主助推经济发展,以人的解放和发展助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三是文明。文明代表着先进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状态,是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西藏打开大门紧跟世界先进文化潮流并积极吸纳外界领先文化精髓,加强与中国内地文化的联系和交流,保持西藏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和相对独立性。四是和谐。在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上,注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注重长江源头水资源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主要是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宗教活动须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发扬宗教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从源头位于青海的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流出之后的第一站就是西藏,再往下游流经17个省份,流域人口约4亿人。目前,长江流域自然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长江源头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西藏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保障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因库”。[10]2002年统计,“西藏野生动物种类居全国继云南、四川之后为第三位,大中型野生动物数量的储量居全国第一位”,[11](P39)生物多样性是构成生态和谐的重要内容。
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西藏。1959年民主改革推翻了无视农奴和奴隶人身自由和基本权利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随后西藏百万农奴砸碎了捆绑在身上的宗教和世俗的双重绳索,获得了人身自由和解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因此对西藏民众有着特殊重要意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代表了良治社会的四个维度,是民众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重要指标,同时是每个人与来俱来的追求,人性使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意即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有效保障人的权益的突破口。政府和社会管理者、执法者要落实中央提出的依法治藏方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重视包括自由平等公正等人的基本层面的普适性需求,增进人的福祉。
塑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体。西藏自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十七条协议”、融入祖国怀抱以来,创造了旧西藏无法想象的、大得多的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分裂西藏的举动都是不容许的,都是要受到坚决抵制的。爱国是对个体政治哲学和价值观的要求,要激发和巩固西藏民众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达赖集团是代表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主阶级残余势力、受国际敌对势力支持和利用、破坏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稳定、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5]在反分裂的斗争中捍卫国家最高利益。敬业、诚信、友善主要是对个体道德修养的要求,具体包括四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私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基本要求。
三、核心价值观为凝聚民心、提升民众福祉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发展观,通过确立发展目标的方式服务于发展,起定位发展目标和动员发展主体的作用。这种发展表现在其受体是人,通过让人接受价值观来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12](P197)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它尊重人的价值、理解人的需求、重视人的创造,是以人为中心的治国理论。
发展成果惠及人。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人为本从理论到实践的逐步实现,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关注到人的解放和发展。每一次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前行都是以人的解放为前提,社会的进步推动人的进步。核心价值观指向具体的发展目标:富强国家、法治社会和友善个体的美好图景,将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感,从而激发出每个人更多的创造力。国家、社会和个体的每一次物质或精神的进步,都将直接惠及每一个公民。
培育践行依靠人。国家由国民的联合体,社会是公民的集合体。社会的建设归根到底依靠人去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和践行通过人才能起作用。通过西藏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各族民族的践行,核心价值观唤起和凝聚每个人的特长、天赋、能力、潜能,从而汇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建设正能量。
四、结语
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理念的革新与进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提升。在设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时,中国共产党将目光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目标上,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现阶段国情,紧跟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由物转向人,由唯GDP到不以GDP论英雄,到关注协同区域、社会与个体协同发展,到关注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争取个体自觉自愿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内陆与边疆协同发展,需要包括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在内的整体发达。西藏加快发展,不仅是西藏民众的期盼,更是中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新时期西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积极宣传、培育和践行,发挥后发优势,迎头快步赶上,与全国人民一起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5]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宣讲提纲[N].西藏日报,2010-03-10,(1).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发展与进步[N].人民日报.2013-10-23,(14).
[8]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刻认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正确把握西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N].西藏日报,2010-06-18,(3).
[9]洛桑江村主席在自治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西藏日报(汉),2014-01-11,(2).
[10]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 2003-03-11.
[11]巴桑罗布,刘放光.西藏生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管理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2,(6).
[1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