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再思考
2015-03-27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再思考
周芳,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在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既能帮助大学师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生活方式,又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文章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体育制度文化执行不力及体育文化传播滞后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念,建议成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体育制度文化、加强监管力度、促进新旧媒体融合、提高体育文化传播速度和实效等对策,以期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对校园人群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还是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校园文化形式之一,对校园人群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体育文化传承创新”[1]。科学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有助于大学师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性把握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充分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路径,营造人人参与的体育文化氛围,让身处校园的师生沐浴在体育文化的春风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动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进操场,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一、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形式之一,参与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大难以估量,可产生超强的正能量。作为人类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体育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自身的独特性,可以直接为高校提供服务[2]。蔡元培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涵盖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体育运动会、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内容。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及规则、自律意识,提高受挫能力;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而这些品质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使大学生终身受益。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有利于完善人格,还能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同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助推力。高校已经不是多年前的象牙塔,高校的育人环境更加开放,是大社会的小缩影。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带动所在社区及城市的体育文化发展,由于其具有先进性、高层次、高品位的特征,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体育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在父辈们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一代。诸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合作意识差,怕苦、怕累、怕脏,缺乏拼搏精神,经不起挫折等负面形象绝非个例。他们考上了大学,远离了父母的管束,生活方式非常不规律,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参与率低,身体状况令人堪忧。再加上网络时代的“宅”文化大行其道,电子鸦片侵害大学生的身体,网络成瘾而导致亚健康,大学生猝死网吧,长跑时暴毙的悲剧时有发生。学生体质下降有历史、社会、教育体制、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及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影响积弊至深。仅仅依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难以挑起增强学生体质的重担,但高校体育又必须为提高大学生体质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提高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丰富师生的业余生活,营造体育参与氛围,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导向、激励约束和熏陶感染功能,提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高校体育文化是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校园文化形式之一,但事实上体育在高校并没有征服充满青春活力的大学生,更没有形成蓬勃向上的体育文化。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大部分被网络占据,体育参与率低,这与中国的“麻将人口”居高不下、不好运动而偏爱心智娱乐的文化传统,社会支持不力[3]等因素有很大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少数高校(例如北大、清华、南开、东南大学等)的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纵观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文化还没得到高校领导和师生应有的重视,建设状况欠佳。中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及对体育文化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目前大部分学校管理层仅能认识到学校体育强身健体的生物学意义,对其文化学及社会学价值认识不够,导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缺乏政策、经济支持及宏观规划,难以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健心育人功能。高投入、低回报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是让很多高校望而却步,导致一些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的高校把体育文化简单理解为多建几个大型体育场馆,多举办几次轰轰烈烈的体育竞赛活动,在大型运动会上多拿几块金牌等等。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物质而轻精神。由于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导致部分领导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认识不足,极易出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向纵深化、高层次、高品位方向发展。
2.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执行不力
为了保障高校体育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有关高校体育的制度文件,比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等。各省市及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号召,根据国家文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制度,比如体育教师工作条例、课外体育活动制度、体育场馆管理规定、体育协会社团管理办法等等。制定学校体育制度文件的目的是提高体育管理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保证广大师生的体育文化需求得以实现。目前各高校在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制定不科学和制度执行不力。在制定制度方面照搬照抄的现象比较严重,多是应付上级及主管部门的检查,对学校的体育传统及特色考虑过少,并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导致制度针对性不强,执行时阻力重重。以至于出现体育教学教案常年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体育器材和场地申请手续繁琐;壮观的体育馆大门紧闭,形同虚设;高水平运动队后备人才匮乏;体育社团管理不善等怪象。对安徽、湖北的26所高校就《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4](以下简称《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也就是说平均每学期要开设18周的体育课,实际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73%的高校开设14周或16周的体育课,开足18周体育课的高校仅占27%。由于各高校室内体育场馆有限,在室外场地上课的项目,一般在雨、雪等天气基本停课,体育课的教学时数根本无法保证。很多学者对《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各省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执行阻滞现象,与国家制定的目标相差甚远。国家相关文件对教学时数、上课人数、理论课的学时数做了如此明确的规定,但各高校执行情况却千差万别,这些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3.高校体育文化信息传播滞后
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根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体生命质量。随着教育部各种体育政策的出台,各高校都加大了对体育活动的投入力度,对校园体育活动非常重视,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由于体育文化传播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体育活动的参与率不高,覆盖面有限,出现赛场热烈,看台冷清的尴尬局面。多数高校体育文化是采用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广播、张贴海报、横幅、墙报及橱窗信息等方式进行传播,对于手机、互联网、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利用率比较低。各大高校绝大多数都有校报,但没有体育专版,偶尔会刊载大型体育比赛的新闻。校广播一般有1~2个有关体育的节目,一般播放国内外的重要体育赛事、体育明星和体育锻炼注意事项等内容,时长也就30分钟左右,信息量有限。在校园官网上出现的体育新闻多是校运会的相关工作,教职工的常规体育比赛,或是校运动队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喜报,至于各个学院开展的比赛则一般只在本学院的网页上刊载。
各大高校体育部网站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负责对校运动会、校级传统赛事及学生体质测试方面的信息进行公布,平常点击量及浏览量较少,通常只是个成绩查询平台。笔者对各大高校体育部网站的群体活动栏目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展现的都是前几年的活动情况及总结,能看到的多是一些过时的消息,并没有及时更新。纵观很多高校的网站多是对比分、胜负等表面信息的传播,充满了竞技体育色彩,难道高校体育带给大家的仅仅是这些冷冰冰的比分和运动成绩吗?
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念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开放系统,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转变理念,加大宣传力度,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理念。体育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高校体育是培养人的行为,它的核心是人,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人是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5]。近些年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处于弱势地位。校园人对体育、人、文化三者的关系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未形成稳定而持久的体育价值观,在校园内还没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建设主体的良好局面。由于体育和文化的核心都在于对人的关注,所以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媒体合力加强宣传,加大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将高校体育活动与社会公益活动结合,多渠道传播大学体育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产生共鸣。其次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生活方式层面去引导高校师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而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致病的主要因素[6]。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健康促进与体育”国际会议,提出“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7]。可以看出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全人类实现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在高校就是要以高校师生以本,把满足高校师生的体育需求放在第一位,活动设计要回归师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多开展娱乐性强的体育比赛及课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体育融入师生生活,切实保障师生的体育权益,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意识决定行动。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提高全体师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部门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体育与人的专题讲座,让全体师生认识到体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体育对提高师生个体生命质量,拓展个体生存空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有独特价值,对和谐校园构建及完成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学校要把体育文化建设放在校园的宏观发展规划中综合考虑,深入挖掘具有学校传统和特色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故事的体育场馆和体育雕塑、催人奋进的体育口号和体育标语、寓意深刻的体育吉祥物、杰出体育人物的榜样力量等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2.成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体育制度文化,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健全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可以为高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它是师生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规范和准则,可引导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要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成立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分管体育的校长牵头、体育部主任及教师、学生处、团委、工会、后勤、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对本校的体育文化特色及传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目标及前景进行充分论证,提炼体育精神文化,制定切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及规章制度,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其次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将制度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体育制度文化的制定要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制度成果,并结合本校实际,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体育制度文化的引领、规范和约束功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并规范体育制度。美法良策在于行,再完美的制度如果不能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美国学者曾经指出:如果不具备执行能力,再伟大的梦想,再优秀的战略都没有任何意义。制度的执行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和体育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在执行过程中要刚柔并济,因为制度面对的是有生命、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一方面要照章办事、公正执行,另一面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以理服人。提高制度执行的实效,使制度管理从外在约束逐渐内化为师生的规则意识及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师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最后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及学校都要建立学校体育督查制度,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教育部要不定期地对各学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抽查不合格的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并加强整改。各个学校也要成立体育督查委员会,负责检查学校各项体育制度的落实情况,查漏补缺,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制度文化的执行力。
3.加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提高体育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实效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占青少年总体的71.8%,从年龄分布分析,青少年网民主要集中在12~24岁,所占比例为88.4%,大学生网民周上网时长增加至25.1小时[8]。大学生一般是18~24岁,是青少年网民的绝对主力,从这些醒目的数字中可以看出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和传播载体,为高校体育文化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由于目前高校体育文化传播主要还是报纸、广播、墙报等传统媒体,对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运用不够,高校需要针对当前形势和“90后”学生特点及时调整策略,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多渠道的传播模式。高校要重视校园内外的体育文化传播,对内可让师生更多地认识和了解学校的体育活动,对外可扩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将其辐射到所在社区乃至城市。通过校园网、手机报、微信、微博、QQ群等加大体育新闻的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实效性,让学生进行互动参与。体育展示给我们的不只是冷冰冰的比分和输赢,多举办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趣味性娱乐性强的体育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一些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及痴迷球迷的人物专访,以更加真实的方式记录这些人物的成长经历及体育情结,传播体育正能量,这些人物报道内容更具说服力,更贴近师生,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就在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或配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例如北京大学体育部网站视频专区就很有特色,有教学视频,教职工徒步活动视频,学生冬季越野长跑视频、长城香山拉练的视频,还有新闻快递、校园体育专栏也有声有色。这些视频别出心裁,深入人心,看后觉得体育融入了北大人的生活,体育无处不在,更容易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也可参考学习美国NCAA的模式,建立高校间的体育联盟,多组织联盟内部的友谊赛,增加高校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体育文化的跨区域传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EB/OL].(2014-06-12)[2014-12-2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3/201407/xxgk_171180.html.
[2]徐春宁,张波,李玲华.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及其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86-98.
[3]易剑东.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三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0L].(2002-08-06)[2014-12-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8/201001/80824.html.
[5]马卫平.体育与人—学校体育的文化重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6]洪昭光.登上健康快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5.
[7]刘一平,余道明.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体育科学研究,2007(4):69-71.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4-06-11)[2014-12-28].http://www. 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406/t20140611-47125.htm.
(责任编辑:徐杰)
Rethinking 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ports Cultu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OU Fang, FANG Xinpu
(School of P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College sports cultur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rm and carrier for campus cultural transmission.In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political multi-polarization,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help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values of sport and healthy lifestyles, in favo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At present, there ar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systems on sports culture are not be executed well, and the sports culture transmission lags behin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people-orient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ncept should be established, correspondingly, it is imperative to bear a leading group, to improve sports culture systems,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to strengthen integration of the old and new media, to speed the transmission, and so on.
Key words:Colleges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campus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85-04
作者简介:周芳(1982— ),女,湖北襄阳人,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ASS2014101)
收稿日期:2015-02-26;
修订日期: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