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2015-03-27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李小俞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在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的吸收外来文化高潮:大化革新前后主要吸收唐朝文化,明治维新时期主要吸收西欧文化,二战后主要吸收美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他们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吸收有益部分,并加以改造、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表现出文化的开放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分析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对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文化吸收
日本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当时的先进文化,但是日本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同化,而是结合本国文化特点,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创新,逐步使之本土化。在长期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的开放性、选择性和创新性。历史上日本吸收外来文化主要有三次大的高潮,外来文化对加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
(一)大化革新前后,主要吸收了唐朝文化
唐朝初期,日本支持高句丽和百济对抗唐朝,最终在百济的白江同唐朝爆发大规模海战而一败涂地。日本通过“白江口之战”深切感受到同唐朝的巨大差距,因此在过去很长的时期,日本把强大的中华帝国的灿烂文化作为吸收的对象,而对中国文化的吸收高潮表现在大化革新前后对唐文化的吸收。
大化革新前后,日本19次派遣唐使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的模仿和吸收,他们回国时带回大批典籍,让那些没有去过中国的日本人通过书本来了解和学习外来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让日本人大开眼界,从政治制度到经济、教育、文学、思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无不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1]
在政治制度上,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制,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大宝律令》,用法律确立了新的封建经济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模仿唐朝租庸调制颁布了《班田收授法》,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学习的内容与唐朝大体相仿。在语言文字上,留唐高僧空海利用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极大丰富了日本人的表达能力,假名文字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在文学方面,由于政府官员多为擅长唐文化的文人学者,而且宫廷常举行咏汉诗的宴会,因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在思想方面,日本选择了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16世纪从中国引进了儒学,佛教与日本固有的神教相融合,产生了主张神、佛、儒交融的调合思想,创造了佛教与天皇制共存的“神佛儒习合论”。这一理论的首创,既维护了日本传统的神道,也接受了外来文化的佛教,更重要的是为天皇家族的稳固奠定了理论基础。[3]在建筑方面,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模仿长安建造,街道的排列方法几乎一样,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在社会生活方面,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都受到唐朝的影响,“唐风”已经深深浸透到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唐文化向日本的大规模移植,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也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正如赖肖尔所说:“大化革新的事件中,他们更加热衷于引进中国的技术和政治制度。这种引进的结果,使日本由一个落后的部落地区,一变而为东半球的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之一。”[4]33
(二)明治维新时期,主要吸收了西欧文化
18世纪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日本认识到中国的封建文化已经落后,只有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加强国防建设,才能生存发展下去。于是出现了日本历史上第二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主要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的。
19世纪,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宣布“求知识于世界”,大力进行改革,总方针是“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日本政府多次派人前往欧美等12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全面吸收西方的文明成果。
在政治方面,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1885年实行内阁制,第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实行立宪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进行土地改革,殖产兴业。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扶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军事方面,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改革军事编制,陆军参考德国,海军参考英国。在文化上,文明开化,进行教育改革。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模仿当时教育制度最先进的法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在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军事法,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日本根据国情富有成效地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用了仅仅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发展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日本的近代化,使日本一跃成为近代工业强国之一,成为东方唯一率先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同时,利用日渐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了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三)二战后,主要吸收了美国文化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美国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占领了日本,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是日本掀起了第三次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又一次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前进。
在政治体制上,清除了军国主义势力,成立了各种政党,增强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实行议会制和政党制,但是考虑到日本的历史特点和忠于天皇的民族心理,保留了天皇的象征元首地位*也就是说,现有的国家政治领导体制,既不影响作为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机能的发挥,又能照顾日本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心理,保持与发挥了天皇的精神偶像作用。。在民主改革上,重要成就集中体现在《日本国宪法》中,这部宪法较为充分地吸收了美国宪法中的民主精神,巩固了民主改革的成果。宪法确立了三大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二是国际和平原则,三是尊重人权原则。日本新宪法确立的三大原则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经济上,吸收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个人中心主义,同时加入了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和“集团主义”,形成了既服从组织统一管理又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具有日本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为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育上,按照美国人的方式,实行民主教育,以“尊重个人价值、尊重学术自由、培养自主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革新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在教育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民主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完成了近百年来日本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使日本从军国主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国家,为战后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5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5]
二、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
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樋口清之指出:岛国的宿命使日本没有独创文化的能力,只能贪婪地吸取外来文化,经过取舍选择,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文化[6]。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呈现出开放性、选择性、创新性的特点。
(一)开放性
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日本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日本本土文化在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下萌芽,起步较晚。由于岛国的封闭性和历史文化的后进性,使具有强烈危机意识的日本人认识到借助外来先进文化来增强民族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7]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日本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当辉煌灿烂的唐文化传入日本后,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驱使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中国文化。西方的先进文化传入后,日本人大开眼界,毫不犹豫地掉过头来学习西方。二战后,虽然日本受制于美国进行改革,但是出于对强者崇拜的心理,日本对美国文化的被动吸收不仅没有抵触情绪,反而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态度。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使然。[8]因此可以看出,日本并没有自我文化为中心的偏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正视自身文化的不足,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先进性,并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和强大自己。
(二)选择性
从吸收外来文化的内容来看,日本并没有全盘复制某一国家的所有文化,而是在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例如向德国学习医学,向法国学习理学,向英国学习工学,向普鲁士学习政治法律等,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再如,日本吸收唐文化可谓是如饥似渴,但是并没有吸收当时很重要的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日本皇权起源于大部落的合并,贵族势力非常强大,而贵族的荫位制*这是一种贵族叙位的制度。五位以上官吏之子(荫子)、三位以上官吏之子及孙(荫孙)到了21岁不用参加国家考试就能得到一定的位阶。这种制度导致高位和高官职多被阶位高的贵族所独占。则可以让贵族子孙自动获得很高的官职,也就是说科举制度不适应日本当时的制度。学习宋明礼仪,却不学缠足。另外,明治政府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大量学习西方的知识技术,却没有接纳西方的思想,而是和本国的精神结合起来,制定了培养“和魂洋才”*“和魂”是指日本人本来的思想,即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洋才”是指西方的知识技术。“和魂洋才”是指即使学习了西洋的知识技术,但日本人本来的思想不变。知识分子的方针。总之,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能够按照自身发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种选择性使日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保持相对独立性。[9]
(三)创新性
日本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吸收任何一种文化而被全盘同化,不管哪个国家的文化,一旦进入日本都会经过日本的选择、吸收、改造、创新使之适用于本国而被本土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例如汉字,日本本身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来记录本国语言,引进中国汉字后,日本人把中国用来表意的汉字借其音变成日本的表音文字来记录语言(例如:日语有个单词发音为“ya ma”,意思是“山”,日本人最初用中国的汉字“夜麻”来记录“山”这个单词)。由于古代汉字繁体书写较为麻烦,日本人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简化,根据汉字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例如日语平假名“あ”由中国汉字“安”演变而来),根据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例如日语中的片假名“ア、イ、ウ”等),还根据中国汉字的意思创造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质的国字(例如根据中国汉字“火”和“田”的意思创造了“畑”,表示旱地。),从而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文字。不仅如此,到了近代,日本还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等词汇反过来作为外来语传入中国。正如赖肖尔所说的:日本由中国学来的制度与文化,经过几代人对日本环境的适应过程,获得了自己的生命,加上本国的特色后,就产生了一种从本质来说是崭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的许多组成部分,虽然可以清楚地看出是来自中国的,但它基本上又不同于中国文化,也不同于日本的早期文化[4]38。
日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选择地吸收当时的先进文化,使日本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同时,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取舍并不是简单的拿来或者复制,而是采取甄别的态度审视外来文化,通过选择,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而保持了文化的主体性。正是日本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使日本成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世界经济强国。因此,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与外来文化日益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要批判性地分析、借鉴其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内容,有效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不忘本国的传统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阎雪雯.谈中日两国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的差异[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62-65.
[2]刘凤嵩.论日本文化的崇外与排外[J].贵阳师专学报,1996(4):26-33.
[3]甘峰,余素美.日本吸取外来文化的独特方式与日本近代化[J].浙江大学学报,1996(3):24-28.
[4]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邹远修,孙丽青.外来文化与日本的历史进程[J].昌潍师专学报,1999(2):97-100.
[6]樋口清之.日本人与日本传统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30.
[7]张楠.生存需要与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J].贵州大学学报,2008(11):70-73.
[8]韩景学.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94-95.
[9]林娟娟.模仿与再创——日本文化的“双重特质”[J].厦门大学学报,1996(3):61-66.
(责任编辑:刘应竹)
On Japan’s Absorption of Foreign Culture
LI Xiao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Japan is a nation good at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and there were three climaxes of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in Japan’s history. In the first climax, it has assimilated Chines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period of Taika Reform. In the second one, it has assimilated Western European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Meiji Reform. In the third one, after World War II, it has assimilated American culture. But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absorption, Japan absorbed selectively the beneficial par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With re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Japan eventually formed its native culture, manifesting the openness, selectivity and the creativity of its culture.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on Japan and the Japa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our country on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Key words:Japan; Foreign culture; Culture absorption
中图分类号:G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81-04
作者简介:李小俞(1975— ),女,湖北随州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4Q087);湖北文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2014024)
收稿日期:2014-12-29;
修订日期: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