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大名县卫东地区丧葬习俗的变迁——以高庄村为例
2015-03-27高志勇
高志勇
(宁夏大学,银川750002)
一、引言
丧葬习俗作为中国传统习俗里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因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选择对改革开放后大名县卫东地区①丧葬习俗的历史变迁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区进行研究,可以以此作为研究本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浪潮下乡村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并且,传统丧葬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一方面利于促进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的复兴,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利于为当前和以后的乡村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本文拟对改革开放后大名县卫东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变迁情况进行梳理和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二、传统丧葬习俗的变迁
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传统的丧葬习俗在自身稳定性的沿承下,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丧葬习俗不仅在仪式程序、时间、礼节等形式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在丧葬思想方面与生死观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一)丧葬程序由繁到简
传统的丧葬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一个人从断气到下葬要经过招魂、出殡、吊唁、路奠、下葬等几十道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在家时间的缩短,在现代化的社会里,本村的丧葬程序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
1.出殡时间的缩短
在高庄村对于丧事有两种说法,一是小丧,所谓小丧,指的就是丧事中孝子、孝媳、孝孙以及殡客所带的孝全部是用纸制作的;一是大丧,指的就是丧事中孝子、孝媳、孝孙以及殡客所带的孝全部是用布制作的。之所以有这两者之分,主要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民国时期以及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大部分家庭比较贫困,没钱买白布,只有个别富裕的大家庭才拿得出钱购买白布来操办丧事。在20 世纪,待孝子叫完魂,并且确定死者已断气后,这时死者五服以内的且在家的近亲都要哭着去村东边的城隍庙或者土地庙进香压纸,以告示村里乡亲家里有人去世了,由于这是第一次去城隍庙或者土地庙去压纸,因此这次压纸被称作为压倒头纸。此后,在停尸的三天②之内,死者的家属及亲朋好友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到村东边的城隍庙或者土地庙进纸烧香,替死者向城隍庙土地爷报到,后代向死者送行。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政府对私自土葬的惩罚力度的不断加强,现在高庄村老人去世后几乎不办丧事,出殡的时间大多在一天之内完成,最多就是两天。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出殡时的各种仪式和传统也逐渐消失了。
2.报丧一事的简化
报丧在高庄村传统的丧事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是丧事活动的第一件大事。高庄村传统的报丧时间因死者去世的时间不同而不同,如果死者是早上去世,则下午遣人给亲朋好友报丧;如果是下午和晚上去世,则第二天清晨遣人给亲朋好友报丧。按亲朋好友住所的顺路与否分几路,报丧者手持报丧单根据此亲朋好友同孝子的关系,每到一户亲朋好友家就站立在外门外③,大喊:“是某某姑家、舅家或者好友家吗?”待有人出门,并问清关系后,则将报丧单给予开门者,并告诉开门者一些丧事的基本事项,比如,什么时候出殡,什么时候下葬等等。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报丧也被手机、电话取代,报丧中的那些避讳礼节也逐渐消失了。
3.抬棺材一事的省去
在卫东地区抬棺材曾是一件重要的丧事活动之一。抬棺材的人必须是给死者刨坟的人。④抬棺材用的棺材架是井字形的用绳子绑的四根木架,忌用铁钉等铁质物质去绑棺材架⑤。改革开放后,随着村中青壮年的外出,以及现在所用的棺材重量的增加,这一丧事活动的承担者也就逐渐地被三轮车或吊车所代替,其所附着的抬落仪式以及抬棺材时的号子声也就随之消失了。
4.路奠的省略
路奠就是在去墓地的过程中,把棺材停在路边,以便抬棺材的八人歇一下脚力。
“路奠呀,路奠就是哈呀,就是让抬棺材的那八个人歇会。抬这一路子,又远,霍又沉,一直抬着,人咋能受得了呀!路奠,打我小时候记事时就有,听老人说,在路上歇歇脚后来就变成定理儿了。到咱这一片都是停三次,孝子、孝孙跟着男性亲戚,在棺材正后面跪着哭一下,孝子磕九个头,其他男的磕仨头。不让女的下跪,也不让女的在棺材正后面跟着,在旁边跟着哭就行。现在都没有啦,都是用三码车拉着棺材,直接拉到地里去了,现在都不讲究路奠啦。记得咱村路奠最后一次是2003 年8 月份吧,就是某某他媳妇死的时候。别的以后就再也没有了。”⑥
总之,除以上所述外,现代丧葬仪式中省去的还有叫魂、摔老盆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丧葬仪式的省去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二)丧葬纸扎用具的现代化与时尚化
丧葬用具是传统丧葬活动当中必不可少的用具,是借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祭奠。其实,也是死者亲人的心灵的一种慰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传统的丧葬用具也在时代发展的变化下逐步现代化与时尚化。丧葬用具的变迁具体表现在:
1.丧葬纸钱现代化
纸钱又叫冥币或冥钞,是专门为死者在冥间用的一种所谓的通用“货币”。在农村亲者去世时,家人都要烧大量的纸钱给死者,以祭奠死者,让死者在冥界所用。以前在丧葬期间所用的纸钱都是一道道或成张的黄纸与白纸,再就是用黄纸叠成的纸元宝。现在,随着纸钱行业的发展以及现代人们经济思想的变化,出现了和人民币模制相似的纸钱,这些纸钱逐渐代替了以前的纸钱被村民们大量使用。据村民高山章回忆说:“咱这一片烧纸钱是两千年以后的事,以前都没用过这些纸钱,时间不早。”
2.丧葬纸扎的时尚化
纸扎,又称“扎纸”、“糊纸”。先用高粱秸秆或竹条做好骨架,再用各种颜色的纸糊裱于骨架的外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卫东地区丧事所用的纸扎一般是轿子、白马、摇钱树、楼、钱柜、聚宝盆等等传统现实社会的生活用具。进入21 世纪,随着经济、信息的发展以及纸扎行业的制度化发展,现在的纸扎大多包括轿车、彩电、洗衣机、电脑、手机等等现代化的生活与交通用具等。纸扎这种传统的丧葬用物,在现代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下,也逐步时尚化人们对死者的祭慰,可谓是与现代文明同步。
“现在纸扎也不好做,你老是做那些老式的纸扎,现在谁还要呀?现在的人也跟风,人家儿呀、妮儿呀也想让人家爹娘死了在阴间过的好点。咱为了挣俩钱,也就糊点彩电、电脑哈的时髦的东西。”⑦
(三)丧服的变迁
丧服在传统丧葬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丧服包括死者的寿衣与死者亲属的孝服。
1.死者的寿衣
在卫东地区,寿衣不论冬夏都是棉服,并且都是给死者穿三层衣服。上衣包括一件棉袄、一件外褂、一件内衣;下衣包括一件棉裤、一件单裤、一件秋裤。孝子、孝媳在给死者洗浴身体后就给死者穿上寿衣。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寿衣的制作一般是在死者有死亡危险或迹象的半年之前由儿媳或女儿亲手制作。但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就不再给死者做寿衣了,而是去寿衣店去买现成的寿衣。
2.死者亲属的孝服
死者亲属的孝服又分为孝子、孝媳的孝服与五服亲人、亲戚的孝服。高庄村的孝服有大孝与小孝之分。大孝是指不管哭者与死者血缘的多远,一律用布做孝服、孝帽、孝带。小孝是指只有孝子、孝儿媳、孝女与孝孙用布做的孝服、孝帽、孝带,其他亲者用纸做的孝帽、孝带。这种纸质的孝帽、孝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有在用,进入21世纪后,丧事服饰都用布而不再用纸。这样也就没有大小孝之分了。
(四)丧葬乐曲的消亡
哀乐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庄村的丧事活动中,请乐队为死者吹奏是一件特别隆重的事情。此项事宜一般由家族里最有学问的老者商议,最终决定请哪家乐队和演奏那些哀乐。乐队的演奏用具大致包括大号、小号、锣、唢呐、大小擦等,这些用具在农村俗称“响器”。演奏的乐曲主要是《路调》和《送殡歌》。在停尸的三天里,每天中午去城隍庙押纸时,乐队就在哭丧的队伍前面在端香引路人的后面吹奏乐曲,一直从死者的灵堂吹到城隍庙或者土地庙,再由城隍庙或者土地庙吹到灵堂,中间的乐曲声不能断。
“吹响器,在咱村那讲究多了。首先咱得请好儿,再者管好人家吃住。为哈中间不能断声呀,具体我也不知道因为哈,只是记得老人这样讲究,是老理儿啦。都说,断声就是接着断气,家里面会接着死人。人家吹响器的也懂这个老理儿,大都吃饱了鼓足劲地吹,不会断声的。现在,哪还有吹响器的呀?都没人学这一手了,以前会吹的人也老啦、死啦。再说学家也少,咱想弄响器吹一下,也没得地方去请呀,所以,现在都不弄吹响器啦。再说啦,要是请个响器乐队来吹,那三里五庄的人不都知道咱村有人死了呀?那乡里直接就派人把你拉走去火化了,也没人敢请了。”⑧
(六)专门操办丧葬活动的队伍出现
在传统的丧葬习俗里,人们都十分讲究互帮互助,一家有事多家都来帮忙。近几年,农村年青劳动力不断外出务工,丧葬事务中的累活,比如刨坟、抬棺材等已找不到足够的劳动力去做。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家庭收入的增加,人们也有钱去雇他人去做这些事务。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便组成了操办丧葬事务的专业团队。他们一般6 ~10 个人组成,所用的工具主要有吊车、货车等现代化工具。所做的事情包括刨坟、运输棺材等。高庄村操办丧葬事务的团体最早在2005 年出现。
三、丧葬习俗历史变迁的原因分析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统筹于社会意识领域。马克思在谈及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时,就曾说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⑨因此,作为社会意识的丧葬习俗的历史变迁,从根本上是由当今社会的经济条件这一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且受到了政治、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环境的改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丧葬习俗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也是上层建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必然受到当时时代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每一个历史时代的丧葬习俗同其他社会风俗一样,都会被不同程度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必然影响到丧葬习俗的变迁。例如,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和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快速向农村蔓延,一是导致死者家属请不到合适的年轻劳动力去抬棺材,二是交通工具的省力、便捷、迅速的优点也促使死者家属使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去抬运棺材。这样随之而来的就是,抬棺材时的起、落丧事事仪也必然地省去了;再者就是去坟地途中的路奠仪式也就不再举行了。同样,在经济冲击下,青年人外出务工、求学,学习丧葬乐曲的人也大为减少,加之现代青少年也不喜爱这种丧葬乐曲,也就导致了传统的丧葬乐曲没有了继承人。现在丧事活动中,请乐队吹奏的也就很少了。最为值得一提的是,操办丧葬事务的专业团队的出现就是这种经济冲击下的最直接的结果。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家庭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就间接地促使人们消费观念的变革和对生死观看法的改变。现在的人大都乐意为死者大操大办,也就导致了现在村里为了攀比而不断投入钱财,不管是在死者的寿衣、棺木,还是酒席上,都呈现一种金钱俗化的风气。
(二)文化教育的发展促使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普及,这使得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促进了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我国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人们接受的无神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种教育思想使现在五十岁左右以下的广大民众,特别是那些知识分子和公职人员的思想有了重大改变。他们不再像六七岁的老人那样有浓厚的迷信思想,对传统的丧葬迷信不再那么看重。同样,他们也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着周围的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促使他们思想的改变。这样,也就促使了丧葬习俗中迷信陋俗的逐步淡化。
虽然,现在农村丧葬事务中还有看风水、选墓地等等迷信思想,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种迷信思想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
(三)国家政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丧葬习俗事务,先后制订了火葬办法、丧葬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以加强对传统的丧葬习俗进行改革和文明化的引导。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先后制订了多部法律法规,以加大力度对传统丧葬习俗进行改革。例如,国务院于1985 年2 月颁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它不仅是我国殡葬工作领域内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行政法规,也标志着我国的殡葬改革由倡导阶段转入到了法治阶段。1997 年7 月的国务院第60 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并发布实施了《殡葬管理条例》。此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我国的殡葬管理工作走上了法治化、有序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此后各级政府又陆续颁布了多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制定的这些丧葬习俗改革法律法规,不仅具有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又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人们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演变具有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时代变革的影响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丧葬习俗仍然会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时代的变革使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新思想,这些新事物、新思想也必然会慢慢地改变传统文化、社会习俗。丧葬习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大变革的背景下发生某些变迁也是必然之势。改革开放后的时代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不仅是经济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思想文化领域更是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时代变革需要传统的习俗发生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比如现代农村对死早已不那么避讳,传统的丧葬习俗中迷信色彩的弱化,文明因素的增加,这一切都可表明时代的变革促使了丧葬习俗在发生某些变革。
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变革的潮流,这也促使了传统丧葬用具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要迎合人们的现实需求,因此传统的丧葬用具的变革也必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在人们需要的要求下,丧葬服饰制度化与商业化发展、纸扎趋于现代化与时尚化也成了历史的必然。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丧葬习俗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在丧葬内容和丧葬仪式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迁。丧葬习俗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必将反映社会某个发展阶段的时代发展的特征。现代丧葬习俗的变迁,是现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现代丧葬习俗中的迷信等封建陋习淡出历史舞台,丧葬程序的简化、丧葬习俗的文明因素的增加也必将是丧葬活动以后的发展趋势,新型的丧葬仪式及其操办方式正在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接受,这必将引起丧葬习俗的演变。
注释:
①卫东地区,是指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主要包括龙王庙镇、西付集乡、埝头乡、束馆镇、孙甘店乡等几个乡镇。
②这个三天有两种说法,如果是前半夜(凌晨12 点以前)死,则是长三天,如是后半夜(凌晨12 点以后)死,则是短三天。这三里,第一天是吊孝,第二天祭奠,第三天下葬。
③在传统的丧葬习俗里,亲朋好友最报丧者直接进入家门,由于传统迷信讲,死者的灵魂会跟着报丧者去报丧,所以怕死者灵魂进入其家,所以报丧者必须待在大门外,待人家在门前撒上回之前以驱赶灵魂之前不得进入其门。
④高庄村的丧事讲究善始善终,所以特别的强调刨坟者和埋坟者必须的同样的人,别且人数还是双数,以讲起吉利。
⑤在高庄村的丧葬事议中,铁器是凶器,在丧葬活动中避讳用铁器去捆棺材架。
⑥采访对象:高山章,男,汉族,高庄村人,高庄村西院所有的丧葬事议大都有其操办。于2013 年8 月18 日,下午4 点左右,采访于高山章家中。
⑦采访对象:高改桥,女,汉族,绳庄村人,是一位专门的纸扎制作者。于2013 年8 月6 日,上午9 点左右,采访于高改桥家中。
⑧采访对象:高章同,男,汉族,高庄村人,原为高庄村支部书记,对高庄村的丧葬习俗很有了解,并且高庄村西院的丧葬事议也大都有其主持。于2013 年8 月14 日,上午9 点左右,采访于高章同家中。
[1]罗开玉. 中国丧葬与文化[M]. 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2]徐吉军. 中国丧葬史[M].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3]丁凌华. 中国丧服制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陈华文.丧葬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5]王漩.对一个河北村庄丧葬礼俗的人类学考察[D].北京大学.2002
[6]杨序.中派村丧葬习俗研究[D].安徽大学,2010
[7]陈小峰.农村丧葬仪式的现代性与民间传统[D]. 东北师范大学,2009
[8]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J].民俗研究,2004,(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