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蜜腊波桥”遇见“康桥”
——《蜜腊波桥》与《再别康桥》对照分析
2015-03-27端木红梅
端木红梅
(新乡学院公外部,河南新乡453000)
当“蜜腊波桥”遇见“康桥”
——《蜜腊波桥》与《再别康桥》对照分析
端木红梅
(新乡学院公外部,河南新乡453000)
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蜜腊波桥》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属于优秀的抒情诗,两首诗写作背景相似,具有难忘的情感经历;所选题目相关,以实际存在物为歌咏对象;在情景设置上注重情景交融,以景写情;讲究韵脚,注重格律,有音乐之美;语言自然清新,形式排列富有美感。
《蜜腊波桥》;《再别康桥》;抒情诗;名作欣赏
《蜜腊波桥》被视为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最著名的诗篇,而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中国也是广为流传。两首诗作不仅是各自民族的文学骄傲,也是世界文学的奇珍异宝。作为诗界王国的奇才,两人生活的年代相近,又都不幸英才早逝。在这里,将两首诗做对照分析,不仅是出于艺术鉴赏本身目的,也是为更好学习和纪念两人在文学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两首诗在许多方面都有相同点或相似处。
一、写作背景
两首诗写作背景有一定相似性,都有难忘的情感经历做背景。“1907—1912年,阿波利奈尔与后来成为著名现代派画家的玛丽·罗朗桑相爱”[1],然而这段刻骨铭心的相恋结出的却是酸涩的果子,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两人分手以后阿波利奈尔每次回家经过蜜腊波桥就会想起玛丽。这段难忘的爱情,直接酿成了脍炙人口的爱情诗《蜜腊波桥》。应该说这首诗中对爱情甜蜜和忧伤的回忆,以及生活的感悟,不仅仅包括了诗人与玛丽的情感历程,也有早先经历的相似的爱情失败的影子和回顾,比如与犹太姑娘兰达和家庭女教师阿妮·不勒丹的缠绵爱情。徐志摩在康桥大学即剑桥大学学习生活期间,正是其情感遭受低谷之时。他一方面解除了与原配夫人的婚约,承受家庭和亲朋好友或责备或不理解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却追求林徽因失败,形单影只,处于双重困境,倍感孤独凄凉。正是剑桥大学校园的美丽景致舒解他的忧苦,给他受伤的心以安慰。现在要再次别离剑桥生活,他怎能无动于衷?他曾经写过《康桥,再见吧》,现在又写出《再别康桥》,可见剑桥生活对诗人影响之大,诗人爱恋剑桥之深。
二、所选题目
以“桥”为题,两首诗题目有着相似性,这可以从字义本身和它承担的寓意和象征说明。蜜腊波桥和康桥都是实际存在的,前者是真实的一座桥名,而后者则是剑桥大学的另一译名。尽管后者诗作中没有直接写到桥,但写了“河畔”“康河”“清泉”,可以说也间接写了桥。不管是无意中的误读还是有意的牵强附会,“桥”字本身都是一个让人充满幻想的、灵动的、富有诗意的意象,这自然是基于它在实际生活中跨越河流沟渠、消除障碍、连接道路的功用。由此引发,它往往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现在和未来的中介,它也是沟通梦境与真实、人间与天上的纽带。这样的意境和想象在两首诗中,都或隐或现地存在的。可以说“蜜腊波桥”和“康桥”,不仅是歌咏和抒情的一个真实存在的实际对应物,它们本身也是一个象征。即象征着往昔的幸福美好生活的记忆,也象征着对过去的告别,向现在和未来生活的迈进,这自然和两首诗作的主题开掘联系起来。
三、情景交融
诗歌重在抒情。如何做到所抒之情源于心灵、发自肺腑,而不是矫情、滥情,两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作了很好的解答。这就是将“情”具像化,让“情”有一个托身之处,寄寓之所,而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这“情”的寄寓之所就是“景”。这种“景”或者是自然之景,或者是人造之景,或者是寓动作于事件中的场景。优秀的诗篇,一切“景语”都是“情语”,情景交融,情景互现,两者水乳交融,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蜜腊波桥》开篇就写到“塞纳河在蜜腊波桥下扬波”,由塞纳河和蜜腊波桥,见景怀情,情因景而生。“我们的爱情/应当追忆么”,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作者自然想到昔日的恋人,逝去的爱情。一座桥一流水架通了现在和过去。这和中国传统的“赋、比、兴”的手法中的“兴”是一致的。“桥”和“水”是分不开的,桥是不动的,是静止的,而水却不是,它是河水,它要流动,它要“扬波”。一静一动,反衬空间的永恒和时间的变化。变化的不只是河水,不只是时间,不只是恋人的离去,也有诗人的心境,那就是昔时的欢乐,今日的痛苦。诗人唯有借不变的蜜腊波桥,借不变的回忆去凭吊自己落寞的相思。可以想象诗人站在桥上,一动也不动,沉浸在回忆中。接下来,不管是“黑夜降临”还是“钟声吟诵”,一个可见之景,一个能闻之声,诗人的情感又由此生发,“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当时的爱情是甜蜜也是忧伤,正如诗人所说“在痛苦的后面往往来了欢乐”。
《再别康桥》不是对恋情的回忆,而是对往昔在自然美景中自由、轻松、美好校园生活的追忆,色彩要亮丽鲜明得多。“轻轻的我走了”,用一个动作,一个场景,引出诗篇,而不是直接上来就是空泛的情感喷射。用“轻轻的”揭示诗人微妙的感情体验。“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云彩”空灵、美丽,寄寓了作者的相思和依恋。“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这一切皆是美好的“景”,真实的“物”,它们在诗人情感的投射下,就成了情感的载体,心灵的依托,也有了人的性灵和魂魄,可以和诗人对话,谈心。“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中“虹”,更成了“虹桥”,它连通了现实和梦幻,就像诗人所说的“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和《蜜腊波桥》中的桥一样,徐志摩也借助了“桥”(一个是实的,一个是虚的),沟通了真实和幻想,现实和梦境。
过去的日子怎么样呢?在《蜜蜡波桥》中,“我们就这样手拉着手脸对着脸”,“永恒的视线”“追随着困倦的波涛”,亲密的动作表达的是一种爱人的依恋,温暖的凝视是幸福的沉醉和对未来的向往。这一时刻显得如此之长,以至于见证的“波涛”都有些“困倦”。诗人彼时彼地感受的是一种恋人的爱,人间的情。徐志摩没有爱人的陪伴,但他有自然之爱,他有自己的“新娘”,那就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他完全沉醉在自然的怀抱中,“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以至于遐想连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这还不够,他还要大声喊出来,“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个是人间至情,一个是自然之爱,都是美丽,都是幸福。
不管两位诗人多么不忍心,美好的时光终究要结束。“爱情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阿波利奈尔的爱情结束了,成了“一江春水”“昨日黄花”,诗人麻木憔悴,“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伤心自悼,唏嘘感叹“生命多么迂回”。相对于阿波利奈尔面对爱情消逝时的凝重和感伤,徐志摩与“康桥”分手时,虽然也难舍难分,感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但心情并不沉重和压抑,他要在心中“悄悄”吹响“别离的笙萧”,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似乎给人一种决然告别昨日的美好,再次走向人生的辉煌的意味。阿波利奈尔也并没有一直陷入忧伤中,他在感叹“生命多么迂回”后,又唱出了“希望又是多么雄伟”赞歌,他已经完全认识到“不论是时间还是爱情/过去了就不再回头”的人生哲理。理性代替了伤感,继续生活,向未来挺进,要向塞纳河一样永不停息地“奔流”,寻找自己新的目标,正如阿波利奈尔在1913年《未来主义的反传统》中指出的:“真的艺术,不在于和过去的结合,而在于大胆的追求未来。”
四、注重格律
两首诗都很重视格律,可以说两首诗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正如徐志摩所言“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2]。这反映在章法的整饬和富有变化,以及用韵的安排。为达到此目的,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的使用都是不可缺少的,这在两首诗中都有表现。如《蜜腊波桥》中第二节、第四节、第六节和第八节都是“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这两句,在诗作中四次反复,而分置在诗作开头和结尾处的“塞纳河在蜜蜡波桥下扬波”和“塞纳河在蜜蜡波桥下奔流”两句,也是大同小异,只是一个词的更改。《再别康桥》中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最后一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结构相同,重视使用叠字如“轻轻”“悄悄”,这些都可以形成一种复沓回环的结构,一唱三叹,读起来琅琅上口。在用韵上,《再别康桥》主要是在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押韵。如“正如我轻轻的来”中的“来”和“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彩”,押的是“ai”韵。而“是夕阳中的新娘”中的“娘”和“在我的心头荡漾”中的“漾”,押的“ang”韵。在《蜜腊波桥》也可以找出类似的例子,如第一节中第一行末尾的“波”和“第三行末尾的“么”和第四行“乐”押韵。第二节第二行和第三行末尾的“诵”和“动”等,这些都增强了诗作的音乐性。当然,这里说的是英文的汉译本,对英语原文,也是有韵脚的。两首诗内在情绪节奏和韵脚的配合,使诗句流畅婉转,含蓄隽永,灵气飞动,让人回味无穷,值得再三咀嚼。
五、语言清新
语言的质朴、清新是两首诗作的显著特点。无论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副词,两首诗里并没有奇崛冷僻的字眼。语言平易朴实,仿佛信手拈来,有些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白话”,如《蜜腊波桥》中的“手拉着手”“脸对着脸”“过去一天又过去一周”“过去了就不再回头”,都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再别康桥》中的“轻轻的”“走了”“招手”“悄悄的”“不带走”等,毫无修饰,似乎张口而出,信手写来。“繁华落尽见真醇”,简洁却不简单,平实、质朴、清新自然的语言,就像夏日的微风,冬日的暖阳,恋人的絮语,家常、亲切,直达人的心灵,让人产生同感,引起共鸣。这很有古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在自然本真的基础上,讲究炼词造句,用词准确,精炼,以少胜多,来自生活,却有高于生活,简简单单中溶进了美,溶进了爱,融入了诗人的性情和魂灵,使一草一木都含情,一桥一水都有意。
六、形式完美
从诗歌形式上,两首诗行数相似,字数接近,都不算多,应属于较短小的篇章。诗行排列同中有异,在统一中有变化,整饬有序,而又不呆板。《蜜腊波桥》一共八节,二十四行,而《再别康桥》则是七节,二十八行。两首诗的诗行排列打破常规,富有创意,外形接近“之”字形,可以说错落有致,很符合诗人闻一多提倡的建筑美的要求。诗行排列形状近似河水的波纹和涟漪,让人想起河水的流动,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流动的美感,引人遐想,使诗歌外在形式和歌咏对象巧妙结合,获得联系,诗意和图像相互生发,相得益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点在《蜜腊波桥》上显得尤其突出,而阿波利奈尔其他诗作如《心》将诗行排列成“一颗心的图像”[3],更是在诗歌外形上大胆改革,超出常人。
《蜜腊波桥》和《康桥》两首诗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当然也有不少差异。在诗的感情基调上,《蜜腊波桥》较为低沉,凝重,多一些感伤,而《再别康桥》则明快,亮丽轻灵;在词语色彩上,《蜜腊波桥》在清新基础上更为质朴,而《再别康桥》则在自然本真基础上更富于色彩变化;在生活感悟上,《蜜腊波桥》多了一些理性和深沉,使诗句更充满哲理,显出睿智和成熟,而《再别康桥》则更多让景物体现自己的情思,再现自己的欢快和纯情的心理。
[1]徐曙玉,边国恩.西方现代主义文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7-78.
[2]朱栋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24.
[3]刘象愚.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128.
Analyses of Two Poems:Le PontMirabeau a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DUANMU Hongmei
(Institute of English Teaching,Xinxiang College,Xinxiang 453000,China)
Le Pont Mirabeau and Farewell to Cambridge belong to two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They are both wonderful,and they have something in similarities.Readers can get the ideas from the background,subject,scene,rhyme and language,which contribute to the beauty of poems.
Le Pont Mirabeau;Farewell to Cambridge;Lyric poetry;Masterpiece appreciation
I106.2
:A
2095-4476(2015)09-0062-03
(责任编辑:倪向阳)
2015-04-20
端木红梅(1980—),女,山东菏泽人,新乡学院公外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