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3-27祁君

关键词:金融业培养模式人才

新形势下的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祁君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的时代要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院校已经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提出关于新形势下高等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尝试的方向。

关键词: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持,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导向与处于该区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湖北省依据党中央经济政策导向决定从湖北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出发,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产业体系。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加快推进湖北省城镇化步伐的进程中,竞争日趋激烈和复杂的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势必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金融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

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金融业不断拓展的综合业务例如理财业务、咨询业务、财务顾问业务、金融期货业务等使其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选择和需求都在持续增长;在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的推进过程中,金融业高端业务对新产品开发和研发类人才需求更为多元化;金融现代化和电子化特征要求从业人员适应快节奏的变化,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和控制业务风险的能力;此外,金融业日新月异的新发展和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使得其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金融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至少有以下几项:

(一)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多元的知识结构

作为金融业的人才储备力量,必须通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系统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随着金融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混业经营与集团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业人才必须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多元化知识结构。

(二)具有胜任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等形式发现,无论学历高低,进入金融行业的首次就业人员都必须从最基础的实务工作做起。因此,掌握现代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熟悉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基本业务操作,是金融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由于金融业务技术性、创新性强,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具备初级专业能力,金融业从业人员必须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与再学习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体系和创新发展的金融市场。

(三)具有较高的信息运用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

金融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方式,网络技术和金融业务的广泛融合也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技术环境。信息运用能力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因此成为金融业人才的基础能力之一。

(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金融行业因其产品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相当高的要求。金融业人才必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职、依法合规的职业操守,并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修炼为人处世的人文素养。

(五)具有系统的法律意识

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与国家安全大局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金融类法律完善一直是国家关注和推动的重要方面,每一项金融类法律条文的修改与完善都会对金融领域内各行业的规范、风向和前景产生影响。金融业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培养系统的法律素养,对相关法律法规保持总体掌握和敏锐关注。

二、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金融教育体系起始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大刀阔斧,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但传统的金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依然影响着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国际金融经济不断变化的现今,我国的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必须正视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专业定位不明确

一些金融类院校的金融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口径偏窄,各阶段的金融教育目标互相重叠,没有明确各阶段教学的重点,从而使得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功能定位不清,办学方式千篇一律,导致培养的人才也缺乏适应性和特色性。

(二)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

尽管我国金融教育部门对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

进行了改革,在金融学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一些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金融活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性的内容,但是许多金融院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仍缺乏系统性。金融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脱离实际,难以培养出适合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优秀金融人才;金融教材普遍质量不高或缺乏针对性,许多教材仅注重理论知识而缺乏案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狭窄,课程设置仍然偏重于宏观层面,微观金融课程相对不足,理论性课程偏多,实务性课程较少。

(三)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依然是课堂讲授,许多教师仍未摆脱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能得到充分运用,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学校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的空间狭窄,实践教学缺少全真环境,与应用类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差距甚大。

三、新形势下培养模式探索

通过多处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高等院校必须着眼抓住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占据有利地位,以满足区域经济增长对人才的需求。

本科院校要深化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必须紧紧依靠金融行业和面向就业,以专业建设为载体,通过产学研结合,强化“真情境”的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充分结合金融行业资源、校友资源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强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和学校三方互动,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科学培养。

(一)优化教学资源,树立“重基础、重实践、重应用”的教育理念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发掘校外教学资源,加强与其他高校本领域内知名学者、金融实务界优秀专家的交流学习、优势互补,严格遴选一批优秀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理论指导团队,一批由业务管理和实务操作能手构成的实务指导团队,打造一支复合型金融实践教育师资队伍。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整合,将基础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金融实务工作必备知识学习前移至学校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加强教师对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应用,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架起无障碍通道。

(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本科院校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教学优势,与强势金融机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新型紧密、互惠共赢,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术交流、队伍建设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服务于区域跨越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其中,“应用型”强调的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操作应用能力的要求;“技术型”强化的是学生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掌握,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提高其解决金融管理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复合型”要求体现的是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外金融业务融合、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终生发展需求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三)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实践、实用、实干”的培养目标

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以综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协同能力、决策判断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建立并不断完善目标清晰、内容丰富、层次鲜明、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机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机会,促进学校与金融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知行合一、富有实践、实用、实干精神的金融专业人才。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高等院校应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最新发展前沿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分析预测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在组织形式、人才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特色化制度创新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廖宜静.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刘丽娜.浅谈我国高校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朱文生.上海金融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4).

[4]马良书.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19

[5]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5).

[6]张惠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0,(25).

猜你喜欢

金融业培养模式人才
人才云
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关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PYRAMID PAINS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