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5-03-27谢枝丽

关键词:和谐统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谢枝丽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困境,在危机面前,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指明了道路。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前进,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修复由于旧文明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为指导,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改变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出路之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和谐统一

古往今来,出于对自身命运的关切,人类总是试图从最深刻的层次上和最彻底的意义上探究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价值,以求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但人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一度忘记了自己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忘记了自己也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以主宰、控制、征服的态度来对付自然,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的危机。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正努力的寻求出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为人类指明了方向。

一、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必然趋势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看,人类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正向第四种文明,即生态文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界关系经历了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到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再到依存与和谐共生的发展变化。

在原始文明阶段,人类的认识水平与实践水平都很低下,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盲目地崇拜自然、顺从自然。人类完全受自然界的束缚,没能对自然界构成破坏和威胁,而自然界作为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呈现在人类面前,使人类显得渺小和无助,其生存和发展都遭受着威胁,人的主体地位被消融在庞大的客体世界中。在农业文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大大的增强了。对自然界的态度上,人类也由被动适应自然转变到了主动适应,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开始主动发起了对自然的挑战,逐渐开始了对自然界自觉不自觉的征服和改造过程。而自然界也对人类同时开始了报复,旱灾、涝灾、山洪、风沙等都是自然报复的方式。但由于受当时生产力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手段有限,自然界也没有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工业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以机器代替了人力,劳动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人类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并不断的增强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在创造巨大的物质和技术文明的同时,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的哲学基础为支撑,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与能源,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与此同时,自然界也不断地对人类进行了报复,厄尔尼诺现象、温室效应、沙尘暴、大洪水、大旱灾、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现象不断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阶段,许多社会问题,如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前进,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修复由于旧文明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于是人类试图进入另一种文明,即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同的是,它们都主张人类应该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物质生产力,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同的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在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考虑人类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二、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摆在哲学中一切问题的重要位置上,认为它是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作为人的必然的对象,是人自身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

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意味着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前提。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但人和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和能动的、具有改造自然力的自然存在物。因此,人类要摆脱当前的生存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改变以往错误的价值观,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实践是出路之一。

(一)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

要真正做到保护环境,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类以往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态度,认清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错位与失衡,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改变以往把自然当成人类可以随意征服的对象的思维方式,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从价值观角度研究追其根源,是与一直以来主导人类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就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认为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人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本体观念的价值观,认为人类在本体这个层次上处于宇宙中心,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是中心和从属,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角度,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应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改造自然,人在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凸显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人以“理性”为尺度,为世界制订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法则,来主宰和统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是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根源之一。其实,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追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类没有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认为人类是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去统治自然、主宰自然的。并且长期以来,人类一直被乐观主义的情绪所笼罩,一直相信,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对社会的控制将是一路凯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总是任由自己贪婪地索取和无情地掠夺着地球上的生态资源,结果就破坏了自然界,当然也同时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人类如果要摆脱当前陷入的生存危机,首先就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把人由自然界“之外”摆回到自然界“之中”,真正跟自然融为一体,让自身真正成为自然的组成部分。树立跟自然存在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态伦理意识。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反思人类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征服自然到与自然对话、倾听自然的呼声的过程,是建立新的自然观的前提。

其次,要实现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其实,自然与人原本是合一的、和谐的。只是人出于对知识、理性的盲目乐观,人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对自然任意行事,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天人和谐统一。庄子主张“常因自然,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取天。”人类如果想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由知识、理性引起的狂妄自大,使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到过去由于无限扩大自然的现时工具性价值,贬低和忽视自然的继续存在价值而拼命向自然索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今后要做到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

(二)尊重和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实现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大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牵制的有机整体,自然万物在自然的运作和演化中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人只是这个生命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因而,人不能强迫自然服从自己的功利目的,而是必须遵从自然的规律,以自然的方式管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别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具有能动性,能够改造自然的存在物。但人在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这样自然才会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要遭受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实践证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在遭受着自然界的惩罚了。就是因为之前人类行为不尊重自然规律,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人类的行为对自然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种破坏已经超出了大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了。所以,人类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今后在解决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时,也一定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在社会生产方面,要求社会生产在满足人及其物质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必须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

在生态文明下,人类应该同时注重物质、能量、信息与生物四种资源,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能量变换与信息变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重视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系统的有限性。重新调整社会的生产关系,沿着从对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坏型向和睦型、协调型、恢复型、建设型演变的生态轨迹发展经济。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和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共生性原则出发,维系人与自然的共生能力。在维护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把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统一起来。生态文明的产业应该代表的是文明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其中,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总之,人是具有精神的肉体存在,但人并非纯精神性的存在意味着人的生活不能被精神化,只对存在于头脑中的思想意识进行改造和认识是起不到作用的,一切观念形态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本质上体现着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应把物质生活置于基础的层面上,自觉地从社会存在出发解读思想意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从实践的角度阐析了人的现实生活,认为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现实地解决人类长期存在和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提升。马克思主义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反思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澄明了人生处境和人的价值意义。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认为自然界对人来说不是自在存在的,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向人“生成”的。马克思并不是否认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而是认为这种先在性的意义恰恰在于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无论从物质还是从精神的层面上分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赖于自然界。没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养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从物质方面来说,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生产资料;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生活资料;为人类的科学活动提供了科学对象。在精神方面,自然界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正是自然界的神秘启迪着人类的智慧;自然界的灵秀培养了人类的美德;自然界的厚德载物造就了人类的宽容和谐。因此,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生态文明社会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78-79.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3]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5,93,9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2:2-3.

[5]孔祥元.试论人与自然的关系[J].长沙大学学报,2013,(2):16-18.

[6]马桂英.蒙古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J].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3.11.

[7]范延义.心灵的诗——池田大作摄影作品评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4,(6):7.

[8]康德.实践理性批判[J].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5.

[9]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83

[10]赵智奎,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012-03.

[11]刘滨,刘兰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7.

[12]沙士比亚.哈姆雷特导读版[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34.

[13]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6

[14]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9.

[15]杨亭.中国文化生态化演进的历史透察[J].理论月刊,2007,(3):4.

[16]尹明耀.人——一种荒谬的存在物[J].中国学术论坛,2001,(6).

[17]赵兴大.生态文明与人体身心健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6版,2008,(2):6.

猜你喜欢

和谐统一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任务导向有色女性主义批评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试论报纸版面的和谐统一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