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祖国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5-03-27朱桂莲,汪宗田,张存国

关键词: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祖国观及其当代价值

朱桂莲,汪宗田,张存国

(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邓小平的祖国观是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形成了关于祖国及个人与祖国关系认识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研究邓小平祖国观并发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祖国观;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祖国观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祖国及个人与祖国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它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情感、观念和行为。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爱国者,邓小平不仅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1]这句朴素的话语,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之情,而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形成了关于祖国及个人与祖国关系认识的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在当代中国,研究邓小平的祖国观并发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邓小平祖国观的理论基石

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理论基石。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的祖国观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础上形成。

第一,民族国家是以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独立为条件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最基本条件。正是因为认识到国家主权独立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积极地号召全世界人民为争取民族国家主权独立而斗争。他们说:“当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受到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时候,它就必须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自己的全部心血、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反对外来敌人。”[2]邓小平的一生始终是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地身体力行着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从1926年底回国参加革命军事斗争,邓小平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在战斗的最前线浴血奋斗了23年。建国后,针对苏联共产党违背莫斯科会议宣言中关于处理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染指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中国的行为,邓小平在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共代表的谈判中,坚决维护我国国家主权独立。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香港回归问题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面谈时,也是斩钉截铁地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3]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拿人权做幌子干涉我国国家主权的行径,邓小平更是大义凛然,不容置疑地强调,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4]

第二,国家的本质特性是阶级性,不能离开国家的阶级性来抽象的谈论祖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5]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专政的工具。祖国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环境”,[6]在内容上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也包括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国家制度。在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国家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也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来抽象地谈论祖国。对此,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7]在邓小平看来,祖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三,国家是发展变化的,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为国家的消亡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伴随着阶级产生的自然产物,也将随阶级的消失而自行消亡。国家消亡的条件是消灭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即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正如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所指出,“工人对反抗他们的旧世界各个阶层的阶级统治必须延续到阶级存在的经济基础被消灭的时候为止”。[8]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他科学地定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勾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想蓝图和发展战略,强调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机遇,埋头实干,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此,邓小平多次地强调说,发展是硬道理,“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9]

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祖国观的核心观点

爱国主义作为把关心和维护祖国荣誉、利益和推进祖国文明进步、献身祖国人民幸福作为自己政治选择和道德取向的高尚的思想,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肯定的、积极的态度,也是祖国观的核心内容。邓小平作为一个魂牵梦绕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坚定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爱国者,其祖国观的核心表现为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第一,爱国是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在邓小平看来,在

当代中国,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同时也应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是能把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融入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人。因为邓小平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他曾多次谈到,中国一旦抛弃了社会主义,就会退回到连温饱也没有保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此,邓小平也反复强调,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即便是港澳台同胞,至少也是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他说:“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国呢?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我们的要求当然要更高一些。”[10]

第二,维护祖国的国格和民族的尊严,珍惜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同要求。国格是指一个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品格,反映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影响力。自觉捍卫祖国的国格和民族的尊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既是每一个国家公民爱国主义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也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要求。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中国要自尊自强,坚决不能做出有损于国格和民族尊严的事情。因为在邓小平看来,像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和民族自尊心,国家是很难立起来的。所以,邓小平常谆谆教诲和告诫人们,中国人民应该要有起码的中华民族自豪感,要相信我们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不能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崇洋媚外,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说,“决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经验,变成崇拜资本主义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11]

第三,人民利益、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爱国主义是一种要求把人民利益和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有时也会出现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不相一致的情况。邓小平认为,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12]邓小平的一生始终高扬人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正如邓小平自己所总结,他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

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邓小平祖国观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相互依存、荣辱与共的共同发展中,创造了灿烂而厚重的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仍然是祖国繁荣发展和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邓小平对此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而也特别强调民族团结稳定和祖国统一。

第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长期以来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和原则,也是邓小平祖国观的重要内容。在邓小平看来,祖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和以社会主义为前提的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因为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而国内各民族大团结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因此,邓小平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一方面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搞好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也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发展起来,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维护民族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他说:“我们不是有个口号叫‘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吗?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1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14]而在邓小平看来,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只能是坚持党的领导。因为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是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团结的核心力量以后才结束的。因此,邓小平也信心满满地说:“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方向。”[15]

第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祖国分裂,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也是国家核心利益最重要的内容。邓小平一生都致力于祖国统一事业。他不仅明确地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而且从祖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来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到晚年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香港、台湾问题。他说他的最大愿望是活到一九九七年,去看回收来的香港,说他的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台湾问题。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怀抱,并保持了地区繁荣和稳定发展。而“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也为解决台湾统一问题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祖国统一事业的向前发展。

四、邓小平祖国观的当代价值

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祖国观在国家、民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方面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培育爱国主义理性精神,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第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和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16]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邓小平的祖国观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继承与发展,不仅结合中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作了理论的诠释,而且以身作则地身体力行,实践示范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具体内涵。学习邓小平的祖国观,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以社会主义祖国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奉献祖国的爱国主义热情,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帮助我们更加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第二,对新时期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国家安

第三,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育爱国的理性精神提供了思想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如何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在众说纷纭的爱国主义观点和思潮中,至少三种错误的观点和声音在冲击着爱国主义思想和原则,给人们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一是经济全球化不需要爱国主义,不需要国家;二是爱国不需要爱社会主义;三是爱国就是要以强悍的姿态对外民族说“不”。邓小平的祖国观认为,国家主权是民族国家得以存在的前提,阶级性是其本质属性,中国人民要维护自己的国权国格和民族自尊心,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等,都为我们纠正以上三种错误认识,培育理性且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与行为,指明了思想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郑晓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3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30.

[3][9][11][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12.331.76

[5]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6]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0.

[7][10][12][13][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2.392.262.323.26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9.

[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