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2015-03-27甘露

关键词: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甘露

(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摘要: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中美政治演讲中。试图通过对中美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隐喻,从而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的政治概念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政治演讲;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之中,人们无时不刻都在使用隐喻。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Richards,1936:98)。在传统的隐喻研究上,隐喻仅仅被看做是一种修辞格。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束定芳,2000:28)。从本质上来说,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

既然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毫无疑问,隐喻也普遍存在于政治演讲中。通常,政治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于政治理念的理解并非易事。然而,国家处理问题的政治理念与每个公民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政治演讲中构建隐喻,政府可以帮助人们通过生活中更为具体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甚至可以影响人们对于政策的看法和判断。中美政治演讲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概念隐喻,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中美政治隐喻也必然存在着相似性和差异性。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部分演讲辞为语料库,通过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中美两国政治隐喻的共性及差异,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差异。

一、概念隐喻理论简介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首先提出概念隐喻理论。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3)。他们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3)。

隐喻是一种能够帮助人类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机制,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在隐喻理论中,人类的认知过程被描述如下:大脑就认知对象形成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并就某个熟知的事物建立起一个来源域(source domain)。当人们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即“跨域映射”(cross domain mappings)时,就形成了一个隐喻。一般来说,隐喻就是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来理解抽象的复杂的目标域。如LOVE IS A JOURNEY是人们借助具体、熟悉的JOURNEY(旅途)这一概念来理解抽象的、难以界定的LOVE(爱情)这一概念。

LOVE IS A JOURNEY

Look how far we’ve come.

We are at a crossroads.

It’s been a long,bumpy road.(Lakoff & Johnson,1980:18)

人们讨论爱情域中的概念可以在旅途域中找到对应的概念:Lovers—Travelers,Crossroads—Differences,Bumpy Road—Difficulties。

二、中国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通过分析,本文主要将中国政治演讲辞中的概念隐喻分为四类:旅途隐喻、家庭隐喻、圆圈隐喻和建设隐喻。

(一)旅途隐喻

相对而言,“发展”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而“旅途”几乎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事件。因此,在汉语语料中,演讲者通常用“旅途”来概念化国家的“发展”。发展的过程正如人们旅行的过程,中国就是这段旅途上的旅行者。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正如旅途上崎岖不平的道路,发展最终追求的繁荣和谐就是中国旅行的目的地。

1.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2013.3.17)

2.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温家宝,2009.2.2)

(二)家庭隐喻

在汉语语料中,演讲者通常将“国家”概念化为一个“家庭”,“政府”常常被概念化为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公民”则被概念化为“儿女”。家庭成员紧密相连共同努力建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中国人民也在政府的带领下携手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3.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习近平,2013.3.17)

4.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胡锦涛,2007.10.15)

(三)圆圈隐喻

在中国的政治演讲辞中,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国家的

核心,而人民则要围绕着这个核心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圆的“圆心”,而人民团结起来,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形成成了一个圆形。

5.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习近平,2013.3.17)

6.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胡锦涛,2007.10.15)

(四)建设隐喻

在汉语语料中,演讲者通常把“社会主义事业”概念化为一座“建筑物”,政府是这栋建筑物的设计师,中国人民则是建造这座建筑物的工作者。在政府的带领下,人们努力地为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7.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胡锦涛,2007.10.15)

8.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胡锦涛,2007.10.15)

三、美国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通过对美国政治演讲中隐喻的分析与分类,也主要概况为一下四类:旅途隐喻、家庭隐喻、戏剧隐喻和竞争隐喻。

(一)旅途隐喻

和中国政治演讲辞相似的是,在美国的政治演讲辞中,演讲人也通常将美国的“发展”过程概念化为“旅途”(DEVELOPMENT IS A JOUNERY),从而更加形象地表达出发展这个过程。发展的过程正如人们在旅途中不停地前进,纵使旅途中布满荆棘,人们也会凭借强大的信念战胜困难,坚定地向终点迈进。

9. And tonigh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it is because of our people that our future is hopeful, our journey goes forward, and the state of our union is strong.(bama, Jan 25th,2011)

10. So let us mark this day with remembrance, of who we are and how far we have traveled.(Obama, Jan 20th, 2009)

(二)家庭隐喻

家庭隐喻也多次出现在美国的政治演讲中。演讲人也常常将“国家”概念化为一“家庭”,把美国的“公民”概念为这个家庭的“子女”。在美国这个大家庭中,政府和公民之间如同父母和子女之间一般相互照顾,相互鼓励。

11. We are part of the Americanfamily.(Obama,Jan 25th, 2011)

12.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our brothers and sisters all along the Gulf Coast.(Bush, Sep 3rd, 2005)

(三)戏剧隐喻

在美国的政治演讲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个重大事件会被概念化为一场戏剧,政府人民在这场戏剧中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地震或海啸等自然灾害会被概念化一场悲剧,政府在这场悲剧的化解和处理中承担着关键的作用。

13. Recent days, we’ve seen turmoil and tragedy around the world, from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o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in Japan.(Obama, Mar 19th, 2011)

14. In the recovery effor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a vital role, and we'll do our duty.(Bush Sep. 24th, 2005)

(四)竞争隐喻

竞争隐喻普遍存在在美国政治演讲中。各个国家的发展被视作一场竞赛,参与的每个国家就是这场竞赛的竞争者,每个国家都希望获得最后的胜利。美国政府的竞争意识在竞争隐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5. Meanwhile, nations like China and India realized that with some changes of their own, they could compete in this new world.(Obama, Jan 25th, 2011)

16. Well, I do not acceptsecond place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Obama, Jan 27th, 2010)

四、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分析阐述,我们发现它们既存在着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性。

(一)相同点

中美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的共性体现在一下两点:其一,在中美政治演讲中,演讲都从不同的角度概念化了抽象的政治概念,通过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映射复杂的抽象政治概念,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概念隐喻都发挥了框架政治事件及导人们理解政治概念的作用。其二,中美政治演讲中的政治概念大都是通过隐喻构建的,且出现了极为相似的旅途隐喻和家庭隐喻。这不仅体现了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机制,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共性。

(二)不同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语言。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于世界认知必定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文化的概念隐喻系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首先,相同的概念隐喻之间也存在着细微差别。例如中美政治演讲中都以“旅途”(journey)来构建“发展”(development),但美国由于是宗教信仰的缘故,发展过程中的向导一般为“faith”(信念),而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所追随的向导是“社会主义理论”。因此,尽管源域相同,但是目标域却不尽相同,导致最终要传达出的政治理念自然也存在着差异。其次,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类别的隐喻仅仅存在于其中一种语言中。例如,圆圈隐喻只出现在了中文语料中,这是因为中国的执政党是共产党,人民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核心的。另外,中国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的力量。而美国是两党轮流执政,因此并不只存在一个核心。此外,美国个人主义盛行,强调个人价值的体现。可见,政治隐喻跟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密切相关。

五、结语

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通过对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都具有系统性,并且在框架政治事件、引导人们理解政治概念的内涵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方面起着很大的作

(注:本文系教育部国家级英语特色专业项目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TS12154)

参考文献:

[1]Charteris -Black, J. Politicians and Rhetoric: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Metaphor[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2]Kovecses, Z.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Mio, Jeffery. Metaphor and Politics [J].Metaphor and Symbol,1997,12(2):113-133.

[5]黄秋林,胡本虎.政治隐喻的历史分析——基于《人民日报》(1978-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91-96.

[6]李福印.隐喻与认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