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妇科病的放射线治疗
2015-03-27高岩
高岩
(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浅析妇科病的放射线治疗
高岩
(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目的:观察宫颈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与癌之间的关系,并探讨经放疗后患者染色体的改变。方法:宫颈癌组选择经过病理活检确诊为宫颈鳞状上皮癌且尚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20例,放化疗前后分别取外周血培养,观察淋巴细胞染色体变化情况。正常对照组选择未接触过放射线的健康女性10名,采取外周血培养。选择放疗前后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标本分析100个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每一例都挑选4-5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结构畸变典型的细胞作显微照相,然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进行放疗之前,宫颈癌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有明显的数目异常及结构畸变,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之后宫颈癌组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畸变率显著提升且外周血培养淋巴细胞的分裂相极少。结论: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数目及结构均发生明显的异常,经放射线治疗后,染色体的数目及结构异常与放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变,说明放射线虽可杀伤肿瘤细胞,但对正常细胞也有较严重的损伤作用。
子宫颈癌;放射线治疗;化学放射线疗法
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据主导地位。子宫颈癌多数是鳞状上皮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较高,因此采用放射线疗法来治疗子宫颈癌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该类治疗中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的研究报告甚少,特别是放射线治疗前后染色体的变化报道很少,现对本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经过病理活检确诊为宫颈鳞状上皮癌且尚未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20例,年龄38-65岁作为宫颈癌组。正常对照组选择未接触过放射线的健康女性10名,年龄30-38岁。
1.2 研究方法
宫颈癌组的20例患者均给予20-30次钻-60照射,每次的射线照射量为180γ-200γ,总的放射线剂量为4500γ-5000γ,上镭2-4个,剂量是3700-7500mg/h。将宫颈癌组于放化疗前后分别取外周血培养,观察淋巴细胞染色体变化情况,正常对照组也采取外周血进行培养,作为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对照组。调配日本产的RPMI-1640培养液,加入20%小牛血清,将PH值控制在7.2,将培养液盛装在小瓶中,每瓶装5ml培养液,再加入PHA0.2ml以及病人的静脉血0.3ml,每一例都要制备6瓶。将取自宫颈癌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在37℃下恒温培养72个小时,并在培养结束前的3个小时加入0.01ml0.01%的秋水仙素,使培养的最终浓度保持在0.2ug/ml。培养之后收集到的淋巴细胞要先用5ml0.075M的氯化钾溶液在37℃的水浴锅中进行水浴加热,进行低渗处理,20分钟后淋巴细胞可以充分胀开,之后用甲醇冰醋酸固定液(甲醇与冰醋酸的比例为3:1)进行三次固定,冰水片制片,最后用Giemsa进行染色。
1.3 分析方法
分别从放疗前宫颈癌组、放疗后宫颈癌组以及正常对照组三份标本中选择100个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进行观察,分析其染色体数目以及结构的畸变情况。同时,每一例要挑选4-5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结构畸变典型的细胞进行显微照相,然后进行核型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如果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正常对照组与放疗前宫颈癌组的比较
经过对比可以发现,放疗前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相比于正常对照组有明显的数目异常以及结构畸变,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放疗前宫颈癌患者的二倍体细胞比例为72.95%,正常对照组为87.15%,放疗前宫颈癌患者的亚二倍体细胞比例为19.55%,超二倍体细胞比例为7.50%,均比正常对照组要高。此外,放疗前宫颈癌患者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约是其三倍,染色体结构畸变最明显的是环形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易位重组以及染色单体断裂等染色体畸变情况都有发生。
2.2 宫颈癌组患者放疗前后的比较
对比宫颈癌组患者放疗前后的染色体情况可以发现,放疗后患者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畸变率与放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变,放疗前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只有4.7%,而放疗之后畸变率竟高达15.6%。染色体碎裂是最为常见的染色体畸变类型,约占总畸变率的三成,同时,放疗之后,患者的外周血培养淋巴细胞分裂相非常少。
3.讨论
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瘤会出现转移症状,扩散到近旁的组织,压迫患者的周围神经,使患者的坐骨神经等会出现持续性疼痛。肿瘤如果进一步压迫或者侵蚀患者的输尿管,患者会感觉到腰痛,经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情况,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耽误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宫颈癌晚期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因为癌瘤组织的代谢等原因,患者会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现象。子宫颈癌多数是鳞状上皮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局部给予高放射量的阴道内照射治疗子宫颈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成功地增加了子宫颈癌早期病例的治愈率,也增加了子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早在20世纪90年代,放射线治疗便已经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得到了应用,但是对于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1]。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子宫颈癌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数目有明显异常,二倍体细胞的比例要低于正常人,但是亚二倍体及超二倍体比例却要高于正常人,同时染色体的结构畸变率升高,环形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单体裂及染色体易位重组等都是常见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现象。子宫颈癌患者的染色体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可能是因为遗传物质的不稳定性,而导致个体对环境致癌因子的敏感性增加所致。此外,放射线照射虽然能够杀死肿瘤细胞,但是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杀伤作用,本次研究便发现,子宫颈癌患者经过放射线治疗之后其外周血培养淋巴细胞的分裂相很少,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与结构畸变率相比于放射线治疗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
目前,子宫颈癌的进行期分类一般采用国际分类FIGO分类进行,难以准确反映预后。重要的预后决定因素包括肿瘤的直径、骨盆内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血中血红蛋白值、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抗体效价、还有与各种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因素等。结合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染色体在量和质方面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学者进一步研究与掌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对肿瘤的行为进行预测或进行预后,相信随着医疗技术以及放射线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妇科疾病定能得到更好的医治。
[1]村山贞之等.子宫颈癌放射线治疗的进展[J].日本医学介绍.2005(2):80-82.
[2]徐昌芬,朱启锭,周亚东等.宫颈癌患者放射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观察[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8(3):217-219.
R271.1
B
1009-6019(2015)09-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