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2015-03-27胡静

关键词:荆州市荆州贡献率

胡静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3)

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研究

胡静

(长江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3)

2012年荆州市获批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此背景下研究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现状及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12年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显著提高但整体能力不强,且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荆州;产业转移; 因子分析

2012年,荆州市获批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部地区继安徽皖江、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后的第5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不仅有利于加快荆州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将进一步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而同时荆州工业基础较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金融产业发展滞后也制约着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快速提高。因此,客观评价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动态分析其发展状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关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有关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如王满四、黄言生(2012)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子进行排序,认为人力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市场潜力四个因素对其影响最大;周江洪、陈翥(2009)认为区域产业转移能力受区域产业转移推力、区域产业转移拉力、区域产业转移阻力三个因素影响。也有学者从行业的角度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差异进行研究,如何有世、秦勇(2009)、马莉(2010)、高顺成(2011)、徐文勇(2012)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承接软件和纺织行业的产业转移进行评价。[1~4]还有学者对不同省、市之间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如孙雅娜(2007)、马涛(2009)、杨凡(2010)、苏华(2012)等采用因子分析、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评价等方法对省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实证研究。[5~7]

现有研究成果多从静态角度研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笔者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动态角度评价近年荆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变化,以发现促进其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并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及研究方法

(一)构建指标体系

构建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指标体系,需考虑选取可量化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指标的变化能较为敏感地反应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大小,为了动态反应荆州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变化,还需选取不同时点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荆州市现实情况,笔者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和市场吸引能力5个方面、共20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指标,见表1。

表1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大部分信息的分析方法。基本步骤为:第一,对因变量进行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认其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第二,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计算得到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以确定公因子;第三,利用旋转方法使因子变量更具可解释性;第四,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函数F=∑WiFi。Wi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Fi为i因子的得分。

二、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根据表1中的20项指标,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搜集荆州市2005~2012年各项数据,文中所用数据资料由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荆州市2005~2012年统计公报搜集整理得到。

(二)二级指标评价

笔者选取了5个一级指标,通过SPSS19对各项一级指标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模型权数和一级指标得分,以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例进行分析。对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指标下的各项二级指标(2005~2012年所有数据)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由表2可知,KMO统计量为0.807,为中上水平,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的显著概率是0.0000,表明各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适宜做因子分析。

然后运用SPSS19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3所示。

表3 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通过观察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发现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只有1个,而第2个公因子的特征值较接近1且远大于第3个公因子,故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该公因子。选择的两个公因子概括了原先数据的97.43%。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5.55%和11.88%。将公因子表示为指标变量的线性组合:Fi=∑WijFij,则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F1=0.8555F11+0.1188F12。按照同样的方法对其余4个一级指标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发现它们也适合做因子分析。按同样的步骤对产业结构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条件和市场吸引能力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一级指标的因子得分式:F2=0.9721F21;F3=0.6570F31+0.3429F32;F4=0.8384F41;F5=0.6998F51+0.2480F52。

由以上一级指标因子得分式,荆州市2005~2012年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见如表4。

表4 荆州市2005~2012年各项一级指标得分评价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4中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情况,再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评价,KMO检验值为0.787,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则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函数式为F=W1F1+W2F2+W3F3+W4F4+W5F5,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

三、结论

从实证结果来看,2005~2012年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总体上不断提高,2012年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为0.9590,而2005年这一指标仅为-1.1255,可见近8年来,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仅在2009年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相对滞后的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恶化对荆州市利用外资及进出口业打击较大,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提高。此外,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中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为负数,即低于平均水平,说明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整体能力不强,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由表4中各项一级指标的得分情况,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关系最为密切。具体表现为,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最为合理的年份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较强。如经过2009年短暂调整后,2010~2012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分布合理,且三年间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这也说明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将进一步促进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提高。

考虑到实证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笔者仅选取部分可量化的指标对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进行评价,除此,法律政策、金融支持、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软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

[1]周江洪,陈翥.论区际产业转移力构成要素与形成机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2).

[2]王满四,黄言生.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国际商务,2012(2).

[3]徐文勇.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与评价——以纺织产业为例[J].特区经济,2012(2).

[4]吴雪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10(6).

[5]马涛,李东,杨建华.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9).

[6]苏华,胡田田,黄麟堡.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1(5).

[7]杨凡,陶涛,家顺良.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Evaluation on 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Jingzhou——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Factor Analysis

HuJing

(SchoolofEconomics,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434023;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HubeiRegionofYangtzeRiverEconomicBelt,Jingzhou434023)

Demonstration area of undertaking 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was founded in Jingzhou in 2012. So it has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2005 to 2012 in Jingzhou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and found that 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but the overall capacity is not strong in recent years. Besides,it has close connections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Jingzhou;industrial transfer;factor analysis

2015-12-16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14Q033)

胡静(1982-),女,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F127

A

1673-1395 (2015)04-0051-04

猜你喜欢

荆州市荆州贡献率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捉迷藏比赛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崛起的荆州诗歌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荆州市2016年校园足球锦标赛开赛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