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研究
2015-03-27温泉冯志明王铁宝
温泉+冯志明+王铁宝
摘 要:新型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然而,目前农民的职业素质还未达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突出教育重点,明确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实效;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农民教育的系统性;建立健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2-0064-04
我国农业现代化在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仿苏联“四化”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三化”阶段和新世纪“六化”阶段后,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时期,即新型农业现代化阶段。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更丰富、特征更深化、层次更高。农业劳动者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必然要全面发挥其智力和体力,其职业素质的高低也必然直接影响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加快提升农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职业素质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第一要素。
一、新型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素质
(一)新型农业现代化与职业素质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而每一个阶段性特征又总是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新型农业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是在科学技术、农民素质、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机械装备等的有力支撑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现粮食的优质高产,并且具有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达到绿色生态安全。新型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它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者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应与农业劳动者的德、智、体、美以及技术、技能素质的提升紧密结合起来。
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所学的文化知识,具备的科学技术,拥有的经营管理、思想道德、法律素质和个人身体状况等。职业素质是通过劳动者的知识学习、工作实践以及环境影响等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科技的直接运用者是农民,农民的职业素质状况关系着农业生产结果,因此农民的职业素质是推动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农民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这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民即农业劳动者及其劳动的现代化,农业劳动者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和决定性因素。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一生产力里面的第一要素就是劳动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解放和发展劳动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把农民从传统生产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现代化生产劳动条件下,让农民能积极主动地、全面地发挥自己的智力,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可以说,新型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农民的现代化。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是一项根本的、长期的工作,农业部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作为科教系统三大重点工程之一,规划培养造就1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
二、 当前农民职业素质的现状
(一)文化素质方面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指出: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近3600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300多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300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200多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1]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近40%不具备初中文化程度,近60%的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而且我国农民基础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中东部地区水平相对较高,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仍相对滞后,特别是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的比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二)科技素质方面
科技素质不高,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较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认证的参与率总体偏低,全国平均参与率仅为6%左右,有76.4%的农民从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与基础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差异不同的是,在技能认证和职业教育的参与水平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持平并略高,而中部地区最低,反映出国家对西部农民技术、技能开发的努力效果明显。现阶段,农民的技能结构还比较单一,对现代农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和加工等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总体不高,对非农专项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偏低。虽然农民对学习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有较强的需求,对建筑、驾驶、修理、机械操作、烹饪等非农就业技能也具有较高的需求,但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其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仍有待激发和提高。
(三)经营管理素质方面
农民作为农业这条产业链上的主要经营者,对其经营管理素质必然有较高要求。考察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可以从其土地经营观、经营意识、经营动机和经营职业发展观等方面入手。农民总体上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特别是价格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较强,而广告宣传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相对较弱。大部分农民愿意对土地进行投入,但是对土地经营的信心需要国家长期的土地政策作保证,对农产品的销售也需要更宽广的销售渠道和平台。[3]农民在自我职业发展观上,存在比较明显的“自我歧视”,反映出农民社会价值地位偏低,迫切需要让农民树立起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自信。
(四)法律素质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法律意识整体有所加强,尤其对社会治安和婚姻生育方面的法律了解得比较多。但是相对而言,农民对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法律规范却了解不多,对其自身所拥有的法律权益也不够了解,尤其缺乏合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素质。所以,首先要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还要学会应用法律。
(五)道德素质方面
农民在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表现出进步意识,对宗教信仰、婚姻观念、破除迷信、子女教育和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开放。但经济条件等外在因素仍然制约着其精神文明的进步,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安于现状,自强自立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比较缺乏。
(六)身体素质方面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农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逐渐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生病时还有不少人找乡间游医医治或者仅靠自己吃药解决,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三、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农民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另一方面随着农村耕地的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转移、水资源的日益紧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和保持农业稳定、快速发展的难度愈来愈大。同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国际上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我国农业要突破发展的瓶颈,解决发展难题,必须在科技上寻找出路,培养人才,重视教育。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机制体制还没有理顺,科研转化应用的效率较低,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偏少,人才教育培训比较缺乏,尤其是产学研和农业科技教育的脱节,缺乏科研领军人才,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等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是高素质劳动者的欠缺。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提高农民职业素质迫在眉睫。
2012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其中突出强调了农业的科技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3]同年,又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研究部署农业科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它必将对提升农民职业素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三化同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制约因素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利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拉大了城乡差距,农民的经济能力相对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对农民而言,经济条件比较差,往往会放弃受教育。目前,虽然二元结构体制的矛盾有所缓解,但由于长期的投入不足和资源匮乏,[4]导致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这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的直接原因。
(二)计划经济和小生产经营方式遏制了农民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农民受单一的、刚性的、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一切工作都是按照指令进行,这就造成了农民“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制约了农民经营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另一方面,小生产经营方式一般是手工生产,粗放经营,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具有产业链短小、效益低下和增收缓慢的特点。作为小生产经营者,农民缺少提高科技素质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市场意识比较薄弱,且对农民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培训也比较欠缺。
(三)农民受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影响深刻,限制了心理素质的提高
农民在长期的重农抑商、平均主义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形成了自私狭隘、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心理,严重限制了他们开拓进取精神,这是制约农民心理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
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开展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开展的各类农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培训项目针对性还不足,没有满足实际需要,[4]教育资源和相关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经费不足阻碍了教育培训发展
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所需的资金主要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拨付。近几年,虽然国家财政逐年增加对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但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远远不足,[5]严重阻碍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是限制农民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
五、 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的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靠教育,既要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又要加强高中教育。积极探索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快提升农民素质,需重点提升以下两类农民的文化素质:一是青年农民,青年是劳动力的主体;二是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当前这种文化程度的农民人数最多,这两类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就会有显著提高,从而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二)突出教育重点,明确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实效
提高农民职业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程。由于农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农民,在教育内容上要有所区别、针对性要强。在当前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加强以下六个方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民主政治观、婚姻观、财富观、消费观等方面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应努力提高农民的学历层次;专业技能教育,应侧重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讲授;政策教育,应加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政策宣传,强化政策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动力;市场意识教育,转变农民的小农意识,培养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开拓进取意识;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培养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
(三)发挥农业广播学校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农业广播学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机构,承担着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农民的职责,是我国农业科技培训的主渠道。发挥农广校作用,第一,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第二,要加强师资建设,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达到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第三,要把握农民的学习特点,注重实用技术技能的提高,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第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培养人才;第五,按照产业化思路,针对农民自身的特点,多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办学。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促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持续深入地进行。一要弘扬民族精神;二要突出诚信教育,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三要抓遵纪守法的教育,全力推进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五)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保证农民教育的系统性
农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宣传部门除了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对农民教育进行政策指导,农业部门应为农民教育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共青团等应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6]只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加强农民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深入性,实现农业科技与教育的真正结合。
(六)建立健全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机制
当前,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农村职业需求。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应加大经费投入。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鼓励地方企业、农村合作社、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出资办学,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给农民职业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5]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8.2.
[2] 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
[3] 王志勇.凌源市农民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6.
[4] 蒋旋新. 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农村职业教育对策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1,(2).
[5] 薛静. 辽宁省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9.
[6] 董锴.汉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