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亟待化解的矛盾
2015-03-26黄元山穆华桂
黄元山,穆华桂
(中共恩施州委党校,湖北 恩施445000)
绿色生态是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最大的特色、最好的资源、最大的财富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武陵山试验区也有最大的短板,那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富裕程度和全国全省比较有较大差距。寻求把优势保持住,把短板补起来,走“生态立区、绿色繁荣”之路,是武陵山试验区走向兴旺发达的不二选择。通过对武陵山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武陵山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存以下亟待化解的矛盾。只有充分认识和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认识清醒与行为不达的矛盾
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武陵山试验区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区、绿色繁荣”战略,这在全试验区干部群众中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几乎没有人质疑其正确性。但目前,无论是对生态文明本身的认识深度,还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架高度,抑或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觉,都还存在许多问题。这说明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还很不牢固,尤其是在实践中随处可见知行分离的现象。从行为主体考察,首先是各地政府,在决策层面上,明知道生态脆弱,必须保护,但在遇到经济发展指标冲动时,往往更倾向于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在执行层面上,抓经济建设手段完备,抓生态环保办法不多。在考核层面上,对经济指标、综合治理非常重视,生态环保指标则一直缺失。在监管层面上,人大、政协、媒体、社会人士监督较多,但政府各部门闻讯而动、协同配合,依法管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则比较少。其次是企业,武陵山试验区是欠发达地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现有企业都是科技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污染排放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企业采用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而经济效益高的新兴技术装备,由于投入量大而不太可能,进行技术改造又由于技术装备的内在配置低难于有理想效果,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成为企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另一方面,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需要大量的投入,企业不经处理就排放可以减少很大支出,如果这类行为不受任何处罚,那企业当然选择不经处理进行排放。再次是自然人,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环境涵养与保护的重要性,但轮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则是另一番景象。
需求激增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社会30多年来,经历了物质生活资料匮乏到物质生活丰富的急剧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是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人们在得意地享受创造力和征服力所带来的丰厚物质产品的同时,却惊奇地发现优良环境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业已异常突出,不得不扼腕叹息人类自身的破坏力带来的无奈。物质财富丰富了,却少了清新的空气、清洁的饮水,噪声使我们的生活缺少宁静,极端天气常使人们看到自然界的怒容。这使我们不得不认识,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丰富的物质资料,还包括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武陵山试验区现实的情况是,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在激剧增长,而优质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却日显不足。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激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激剧增长,对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就不断累积增大,二是生态文化旅游业的激剧膨胀,大量旅游流动人口涌入,使本来就已庞大的需求进一步陡涨。而优质生态环境的供给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武陵山试验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喀什特地质,土质较薄,水土涵养欠缺,森林植被增量受到限制,绿色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极端困难;二是山区城镇均设置在海拔较低而又相对平坦的地方,四周是山,中间一个盆地,污染后的空气不易散去;三是不断积聚扩张的城镇,急剧增加的汽车尾汽排放等,日益加重着自身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承载负担,营造优质生态环境的能力受到严峻挑战,自身造血功能逐渐下降。
点多面广与管理乏力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点线面结合的多维立体系统,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工程。任何一个方面注意不够,把控失度,就会出现问题,就可能形成生态恶化的连锁反应。但现实生活中,危害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在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都在发生。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有化肥、农药、除草剂对土地质量、肥力和特种的伤害,在养殖业有化学饲料、疫病传染、水体污染、草场破坏、林地损毁等;工业生产中有废渣、废水、废气和各种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城镇建设和道路建设中不仅造成对森林植被绿地破坏,还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堵塞、生态链条断裂等;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垃圾已经成为公害,更严重的是生活中的攀比浪费,严重妨碍低碳社会的构建。管理这众多的问题,需要一个有机组合而又行之有效的系统,但目前没有形成这样一个系统。现有的管理,主要是政府一家管制,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各级政府承担着生态环境维护和涵养的无限责任,既没有企业的自觉行为,也没有社会的广泛监督和参与。政府现设置的管理机构和安排的人员编制,充其量只能勉强管到点,无法管到宽广浩瀚的面,更不要说多维立体的网络系统。
规划不周与现状难治的矛盾
长期以来,由于物资匮乏,人们的注意力基本上放在如何更多更快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上,至于自然界承载能力如何,自然资源的耗损与人类永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很少关注,或者根本不愿去关注,以至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突然摆在我们面前。正因为如此,加上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水平、思想认识高度等的局限,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划,先是没有,后逐步有了却很粗放,直接导致难于起到对建设的指导约束作用。在产业布局上,基本依循了哪种项目赚钱就上哪种项目的作法,不管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度,当然更不要说遵循“绿色、循环、低碳”原则。前几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大力推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但从根本上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相去甚远。在城市建设中,规模扩张成为规划的主题,这原本没有错。但却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涵养的规划,即使有了一些这样的规划条款,也还只是束之高阁。垃圾处理粗放,分类、回收、再利用,以及清运、填埋、焚烧等没很好统筹;污水处理不当,如管网布置不合理,雨水与污水合流,污水进水口低于出水口等。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设计就更欠缺些,既缺少产业发展的绿色约束,也没有保护土壤土质和农残检测的手段建设方案,更缺少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进村后看得天,看不得地,垃圾遍地,蚊蝇横飞。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没有规划或规划不周造成的,其结果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解决,但却长期得不到解决,问题不断累积越拖越严重,越拖越难治理。
“两型社会”建设与科技支撑不足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的主线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希望通过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科学管理,实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发展方式的转变,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而又保持和涵养好自然生态环境,必须从生产生活中的节能减排及无害化处理开始。实践证明,节能减排和无害化处理仅靠观念是不行的,还必须依赖现代科技的支撑。其中既包括现代科技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也包括劳动者素质达到现代科技发展所要求达到的水平。武陵山试验区经济生活中的技术基础相当薄弱,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消费过程,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特征仍很明显。由于武陵山试验区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存量生产设施设备达不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要求,新增企业的技术基础的科技含量也达不到新型工业化的标准要求。尽管主观上想做到绿色、循环、低碳,但客观上却难于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发展方式转变与既得利益的矛盾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在一系列领域实现创新转变,包括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但这些创新转变无一不同人们的既得利益相联系。许多事情,在不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各个利益集体甚至个人都觉得是好事,应该去做,但一当涉及自身利益,多数利益集体和相当一部分人都可能反对,甚至成为这一事物发展的阻碍,生态文明建设也一样。如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产业产能,会减少已有产业产能的生产份额和市场份额,既得利益者会阻拦新兴产业产能的形成,或者阻碍新兴产业产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因为要建设生态文明,而废除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产能,原从事这方面产业的既得利益者,不仅要减少其生产和市场份额,而是要彻底就要关停转产,暂时利益会受到根本性影响,就会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消极、拖延、甚至抵抗。再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国家禁塑令,几乎没人否认其好处,但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自觉地不折不扣地实行。人人都感受到环境恶化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但人人都又或多或少地成为环境恶化的制造者之一。
科学全面发展与畸形评价的矛盾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文明体系,它们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从武陵山试验区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机制来看,GDP仍是第一位的指标,是政绩的硬性答卷,生态环保还仅是一个理念,没有具体硬性约束和评价的指标。实际生活中,许多人仍然纠结于我们的生态保护好了,但我们相对比发达地区更穷了,谁来埋单?甚至认为要与全国同步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拖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后腿,就不能因顾及环境而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当经济发展指标与生态涵养与保护要求相冲突,当经济加速发展与生态环保矛盾日益加剧的困境难于摆脱时,决策天平会自觉不自觉的向经济建设一方倾斜。在这样一种畸形的评价体系下,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似乎难于遏制。
生态立区是武陵山试验区文明推进的战略之本,绿色繁荣是武陵山试验区建设发展的理想境界。一方面,我们已经认识到绿色生态是武陵山试验区最大的特色、最好的资源、最大的资本和财富、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许多矛盾和冲突,我们在特色应怎样彰显,资源应怎样使用、资本应怎样盘活、竞争力应怎样增强等问题面前,还显得局促不安。另一方面,武陵山试验区的最大优势是绿色,而最大短板是繁荣,如何用最大优势去消除最大的短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既回避不了、又绕不过去的问题。
从现实能看到,通过努力也能做到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化解武陵山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各种矛盾的主要途径在于:一要着力提升生态立区理念,包括明确绿色生态是武陵山试验区最大的财富,确立绿色发展观、绿色消费观、生态伦理观,形成道德精神层面的高度自觉,用生态文化理念指导实践。二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城镇环境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旅游环境达标率。三是实施绿色生态产业工程,包括走生态农业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生态文化旅游业。四是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增殖,包括加强对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五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涵养,包括加强农村和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创新环境保障机制。六是制定完善绿色生态建设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建设纳入统筹协调格局。七是研究启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机制,包括生态供给价值、生态调节价值、生态文化价值和生态支持价值等。八是切实加强法律制度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