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

2015-03-26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国海关海关关税

傅 亮



海关史

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综述

傅亮*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无论从研究论著及出版史料方面都取得许多成果。通过梳理近十年来海关制度及行政、贸易与税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海关史研究者应该突破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内容、时限、资料三方面的限制,特别要注意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对话,从而进一步拓展海关史研究。

关 键 词:中国近代海关史;近代海关制度;近代海关管理

中国近代海关作为西方在中国扩张的产物,广泛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已经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论著,此前已有相关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①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阮芳纪:《近年来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1997年版,第3-24页;戴一峰:《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吴伦霓霞、何佩然主编:《中国海关史论文集》,第47-69页;佳宏伟:《近20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戴一峰先生1996年发表的《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述评》以及佳宏伟先生发表的《近20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两文,这两篇文章基本上全面总结了2005年以前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重点就2005年以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新成果作一梳理,以期对进一步推动中国海关史研究有所帮助。

一、研究成果及资料出版概况

(一) 国内

海关研究最早在晚清时代就有人关注,但真正开始全面研究海关问题却始于民国时期。国人对关税自主问题的关注,是研究海关史的发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江恒源的《中国关税史料》。*该书于1931年由上海人文编辑所出版,此后被台海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金融经济史料丛编》第2辑收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民国丛书》第5编第36册收入该书;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旧海关稀见文献全编》也收入该书。此外,还有黄序鹓的《海关通志》、*共和印刷局1917年版。武堉干的《海关权与民国前途》、*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贾士毅的《关税与国权》*财政部驻沪货价调查处,1927年。等等。国外对于海关史的研究在民国时期也已经发轫。主要有魏尔特的《中国关税沿革史》、*Stanley F. Wright,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1943-1938, Kellyand Wales, Limit, Shanghai, Hongkong, Singapore, 1938. 中译本由姚曾廙翻译为《中国关税沿革史》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赫德与中国海关》,*Stanley F. Wright, 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William Mullan & Son Publishers, 1950. 中文版由陆琢成等译(戴一峰校)为《赫德与中国海关》,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译本由张汇文等译,1957年起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陆续出版,后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出版。日本学者高柳松一郎的《中国关税制度论》。*《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收有李达翻译的中文本。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海关史研究处于低潮,但这一时期也出版了一系列的海关资料,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出版了“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共10辑,*这套丛书由以范文澜、陈翰笙、千家驹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出版,从1957至1965年共出版了10辑,另有5辑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全部再版。此外,作为该丛编资料第11辑的《辛丑和约订立以后的商约谈判》也于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至今仍是海关史研究参考的重要史料。改革开放以后,以陈诗启为首的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召开了三次海关史国际研讨会,逐渐推动了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此后,国内外一系列有关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的论文、著作不断出版。国内的主要代表作有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问题初探》、*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汤象龙编著的《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中华书局1992年版。戴一峰的《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连心豪的《中国海关与对外贸易》,*岳麓书社2004年版。汪敬虞的《赫德与近代中西关系》。*人民出版社1987版。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使近代中国海关史的研究逐渐繁荣起来。尤其是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最为引人注目,至今仍为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的研究论著不断涌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尤其是突破了以前的海关史研究领域,并对近代中国海关有了新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中文著作有李爱丽的《晚清美籍税务司研究——以粤海关为中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詹庆华的《全球化的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孙修福的《中国近代海关首脑更迭与国际关系——“国中之国国王”登基内幕》,*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张志勇的《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任志勇的《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王文圣的《晚清重庆海关的历史考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胡丕阳、乐承耀的《浙海关与近代宁波》。*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除了研究论著之外,国内也整理出版了一大批档案资料,主要有陈霞飞主编的《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中华书局1990年至1996年出版,共9卷。戴一峰主编的《厦门海关历史档案选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黄臻等编译的《历史镜鉴:旧中国海关戒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年版。此外,总税务通令是海关总税务司下发各关税务司执行海关各项命令的文件,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海关总署曾经整理出版了《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这套资料选译自《中国海关的起源发展及其活动文件汇编》(Documents Customs Illustrative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由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出版1-3卷,2007年出版4-5卷,现正在编译出版第6-7卷。后又影印出版了《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通令全编》,后者囊括了1861年至1949年之间的总税务司通令。*中国海关出版社2013年版,共46卷。全套海关总税务司通令的出版,将大大促进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

海关贸易报告也逐渐整理出版,除了徐雪筠等编译的《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杭州海关译编出版的《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经济社会概况:浙海关、瓯海关、杭州关贸易报告集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之外,赵肖为译编出版了《近代温州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瓯海关贸易报告与十年报告译编》,*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合作整理出版了《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9》。*《中国旧海关史料》由京华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该套资料共170卷,收录了1859年制1949年的中国海关的绝大多数贸易报告、统计报告和调查报告等资料,弥足珍贵。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一直在海内外各图书单位搜寻各种海关出版物,以弥补此前已经出版的《中国旧海关史料》的不足。2014年,吴松弟整理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首批199册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批80余册预计将在2015年全部完成出版。这批海关出版物主要是吴松弟教授2003年以来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发现的旧海关出版物,可以与《中国旧海关史料》相互补充、印证,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对海关出版物的利用与研究。

地方海关档案方面,青岛海关编辑出版了《山东解放区海关史料综览》,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反映解放区海关的史料,对于研究山东解放区海关的历史有很大价值。天津档案馆收藏的《天津海关档案》也得到整理出版,内容涉及机构沿革、人员管理、法规制度、通令报告、业务往来、贸易报告、海关税收、外交活动、近代军事、近代教育、海河工程局、中国邮政、九国租界、调查统计。*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这36册海关史料,值得海关史研究者关注,但笔者粗粗翻阅后发现出版的大部分系中文史料,故推测未能全面反映天津海关的历史面貌。此外,汕头海关整理出版了《潮海关档案选译》,内容涉及公文函件、贸易报告以及办事规则等。*中国海关出版社2013年版。

(二) 国外

由于中国近代海关的国际性,海外关于中国海关史研究的成果一直非常瞩目。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外研究主要成果有葛松的《李泰国与中英关系》,*J. J. Gerson,Horatia Nelson Lay and Sino-British Relations: 1854-1864, 1972年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丛刊出版,中文版由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译,邝兆江校,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克利福的《梅乐和与中国海关,1937-1941》,*Nicholas R. Clifford, Sir Frederick Maze and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1937-1941,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 37, No. 1. p.18-34.德雷克的《龙庭侍者:包腊和包罗的一生》。*Charles Drago, Servants of the Dragon Throne: Being the lives of Edward and Cecil Bowra, 1966.日本学者冈本隆司的《近代中国的海关》,*冈本隆司:《近代中国的海关》,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9年。滨下武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放港口市场区域》,*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9年。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高淑娟、孙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马丁·艾特金的《非正式帝国:英国外交与中国海关的嬗递》,*Martyn Atkins: Informal Empire In Crisis: British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Succession, 1927-1929, Ithaca, East Asia Program of Cornell University, 1995.丹娜·布鲁尼洛(Donna Brunero)的《大英帝国在华基石:中国海关,1854-1949》,*Donna Brunero: Britain’s Imperial Cornerstone in China: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4-1949, Taylor & Francis Ltd, 2006.托马斯·莱昂斯的《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Lyons, Thomas P:China Maritime Customs and China’s Trade Statistics, 1859-1948, Trumansburg, N. Y: Willow Creek Press, 2003.中译版由毛立坤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2003年至2007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家通过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重点开展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在该研究项目的推动下,一批非常有质量的海关史著作逐渐面世。代表性的有张志云的《政府、帝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海关及其华员》(Government, imperialism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its Chinese staff),*劳特利奇出版社 2013年版。凯瑟琳·拉兹的《帝国职业:为中国海关工作,1854-1949》(Empire careers: working for the Chinese Customs Service,1854-1949 ),*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2013版。方德万教授的《与过去决裂:中国海关与现代性的全球起源》(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等。英国的中国近代海关史学者还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卷帙浩繁的海关档案中选出部分档案制作成缩微胶卷,该套缩微胶卷由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毕可思教授与剑桥大学的方德万教授联合编辑,题为《中国与西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海关档案》(China and the We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rchive)已于2007年出版,共计372卷。

总的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公开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及档案资料。由于近代中国海关的国际性特点,海外学者持续关注中国海关史研究,其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内的学者所关注,双方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今后海关史研究值得努力的方向。

二、近代海关制度及行政管理

近代中国海关实行的制度到底是什么?这种制度对海关的作用是怎样的?这是关系到近代中国海关的基本问题。陈诗启先生在80年代以后连续发表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海关实行的是外籍税务司制度,“中国近代的海关,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在中国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资本主义的新事物;另一方面,也是主导方面,它是作为维护、发展列强经济的工具,因而不可避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此外也可以参考其发表的论文。戴一峰先生通过研究近代海关与中国财政的关系,认为清政府对于海关制度的形成也起到推动作用,“改造者和被改造者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既有勾结之时,亦有冲突之日”,而且围绕着财权的争夺,“中央政府、地方当局和近代海关三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参见戴一峰:《近代洋关制度形成时期清政府态度剖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晚清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以近代海关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另外张卫红对于上海海关税务司制度的建立也和戴一峰先生持大体相同的看法,见《论近代上海海关税务司制度的建立》,《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他还从制度变迁理论着手来探讨近代中国海关的制度史,“以往许多学者总是从侵略的视角来判定和分析它(指近代中国海关的制度变迁),尽管这一视角有其正确性和必要性。但由此也造成对这一制度变迁完整解读的缺乏。”他认为以外籍税务司制度为基本特征的晚清洋关制度带有半殖民地性质,但也具有进步性,实际上海关制度是一种成功的跨文化制度移植。*戴一峰:《跨文化移植:晚清中国海关的制度变迁——中国海关制度史研究之一》,载程麟荪、张之香主编:《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7-111页。詹庆华先生在其论文中认为,近代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清廷处于某些方面的需要,并非是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强制性特权,是使海关走向近代化的一种尝试。*詹庆华:《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募用洋员问题新论》,《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冈本隆司通过使用英国外交部档案,对中国海关在辛亥革命期间的作用进行考察,认为“总税务司攫取了关税保管权”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冈本认为辛亥革命后税务司保管海关税收这一改变是北京政府、各省政府和外国列强在中国对外信用上达成协议的产物,这对中华民国发展成为现代国家起了重大作用,*冈本隆司:《辛亥革命与海关》,载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这对以往关于总税务司攫取关税保管权的说法提出了重大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任智勇在最新的著作中认为由于国内学术研究的焦点过分关注于外籍税务司,导致对于晚清海关的一个误解就是往往许多研究有一种“晚清海关=税务司”的错误印象,从而过分强调税务司在海关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晚清海关监督的职能。他认为晚清的海关由海关监督和税务司两个系统共同组成,海关监督在整个晚清五十余年中依旧履行着自己的职能。*参见任智勇:《晚清海关再研究:以二元体制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

关于海关制度及行政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晚清,关于民国乃至抗战及以后的中国海关的研究,还比较少。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是关于近代海关的通史,也对这一时期的海关有所叙述。随着档案资料的公开,海外学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海关。丹娜·布鲁尼洛(Donna Brunero)在其著作中,使用英国档案馆的外交档案以及收藏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的梅乐和文件等资料,重点关注近代中国海关日渐衰微的历程,尤其是社会动荡持续升级的20世纪20、30年代,以及中国民族主义兴起、英国外交当局冷淡和日军侵华的40年代初期。他在最后一章中专门探讨了1937年至1945年的海关。他认为战争的爆发,使海关的生存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通过一定的妥协,海关仍然保持完整并继续运作。随着1943年梅乐和的辞职,标志着英国在海关主导地位的终结。*丹娜·布鲁尼洛:《大英帝国在华基石:中国海关,1854-1949》(Britain’s Imperial Cornerstone in China: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1854-1949), Taylor & Francis Ltd, 2006.

毕可思认为,在太平洋战争之前,与其说总税务司署是中国政府的机构,不如说他是外国在华势力的体现,中国的舆论将其视为东郊民巷的延伸。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乃至抗战胜利后的海关的重新统一,中国政府已经牢牢掌握了这个头号税收机构,并且使海关在政府机构中正常化。“海关现在是一个政府机构了,也与其他机构一起争夺资源,为此海关必须和国民党统治者的体制融为一体。”*毕可思:《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国海关》,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总第13、1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方德万认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对海关的控制迅速增加,甚至准备取消外籍税务司制度,李度成为总税务司后,标志着海关中的美国力量的崛起。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以及国民党的败退台湾,最终正式终结了中华民国海关中的外国影响。同时他也强调人们不应忘记的是海关从来不是简单地服务于某位总税务司,而是强大的、相当独立的机构。*方德万:《二战中的中国海关:民族主义中的异端》(The Maritime Customs in World War Two: A Stubborn Anomaly in a Nationalist Time),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总第17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张志云博士在其新近出版的著作中重点考察了1895年至1949年的中国海关历史,认为中国海关与其说是条约制度的产物,不如说是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看起来是委托给外人控制的中国政府的关键机构,事实上却相当程度上是由中国政府控制的。“第二次中日战争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外籍税务司制度的废除。海关的完整严重依赖于其功能及其发挥其功能的和平环境,因为其功能的水平高低是由海关税收来保证的。战争自然损害了税收的征收。梅乐和、岸本广吉和李度都不可能向新政府宣称其功能(中国共产党发现李度没有任何用处以及李度决定跟随国民党到台湾)。战时中国需要大量的国际援助和关税,但是三任总税务司不可能满足这些需要。总税务司的权力来源于关税的征收,但是因为战争以及战时通货膨胀关税急剧缩减。随之,战后严重的通货膨胀和贸易控制将海关完全给摧毁了。由于海关的利益非常之少,但是李度又不能从本国获得足够多的帮助,幸存下来的外籍税务司制度以及一个外籍总税务司注定是要彻底终结的。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不再需要忍受外籍税务司制度了,甚至即使国民党战胜了共产党,外籍税务司制度仍然不会延续多久。”*张志云:《政府、帝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国海关及其华员》,劳特利奇出版社2013年版。

三、近代海关的贸易管理与缉私

海关作为管理进出口贸易的机构,贸易问题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此节有关近代贸易部分的叙述参考了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研究综述》,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p=4527,2014年7月9日访问。郑友揆主要依据海关发布的对外贸易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其成果最为瞩目之处在于运用经济学对中国对外贸易进行统计与分析,至今仍为学术界引用不衰。*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史实的综合分析》,程麟荪译,蒋学桢、汪熙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郑友揆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变迁与特点、对外贸易的结构以及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在同类著作中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关于抗战及以后的对外贸易的统计,以及日本占领下的东北工业与对外贸易,是本研究重点参考的著作。陈争平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的最终成果《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代表了对外贸易史研究的新成果。他分析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发展时期,并对影响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中外贸易制度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了四个关于对外贸易的新结论。其叙述对外贸易的第四时期为“九一八事变”后至新中国成立,着重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变化的大势,论述了国民党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受战争影响中外贸易所遇到的问题。*木子:《纵观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学术动态》2005年第14期,第17-19页。陈晋文主要以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为线索,研究1912-1949年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陈将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阶段(1912-1936年);二是战时的现代化延缓与困窘(1937-1945年);三是战后现代化的困顿与抉择(1946-1949年)。力图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中,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心,探讨各时期的制度变迁和对外贸易体制、贸易进出口,以及对外贸易与工业、农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陈晋文:《对外贸易与中国现代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除了利用海关贸易报告为资料来研究对外贸易之外,有学者也对海关贸易统计以及海关制度本身进行了探讨。滨下武志专用一章探讨了清末的海关与贸易统计,对海关的设立、海关统计方法的变迁、亚洲区域内贸易以及香港、新加坡在区域贸易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研究。*滨下武志:《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通商口岸市场圈》(上),高淑娟、孙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31-339页。托马斯·莱昂斯对中国海关的组织及职能程序、海关贸易数据的使用及其缺陷进行了研究,从而利用海关贸易数据来探讨福建的茶叶贸易,为研究者利用海关统计数据提供了指南。*托马斯·莱昂斯:《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毛立坤、方书生等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松弟一直在搜集近代海关出版物,他先后撰文对近代海关贸易统计以及近代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一方面他与其团队对《中国旧海关史料》以及哈佛燕京所藏的海关出版物进行比较,并介绍了哈佛燕京所藏的旧海关出版物的价值,同时对各时期海关出版物的构成、名称、内容和格式的流变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他与其团队根据海关出版物对早期博览会、近代港口贸易网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海关贸易原始统计数据的错误以及对海关数据摘编和研究的错误进行了探讨。*参见吴松弟、方书生:《一座尚未充分利用的近代史资料宝库——中国旧海关系列出版物评述》,《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吴松弟:《中国旧海关出版物评述——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为中心》,《史学月刊》2011年第12期;吴松弟:《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书名、内容和流变考证:统计丛书之日报、月报和季报》,《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吴松弟:《走向世界:中国参加早期世界博览会的历史研究——以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为中心》,《史林》2009年第2期;王哲、吴松弟:《中国近代港口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基于旧海关对外—埠际贸易数据的分析(1877-1947)》,《地理学报》2010年第10期;吴松弟、伍伶飞:《近代海关贸易数据摘编本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全国年进出口额和各关直接对外贸易额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4期等。吴松弟对旧海关出版物的搜集及推介,并根据海关贸易数据进行研究,确实将海关史研究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近代中国海关负责监管进出口贸易,走私活动的猖獗导致海关不得不逐渐重视缉私工作。连心豪发表了多篇论文来考察南京民国政府的海关缉私的演变过程,其《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一书对近代中国沿海地区的走私活动进行专门研究,全面分析了近代沿海走私的范围、规模、特点及变化趋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连心豪教授还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海关缉私的文章,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海关缉私工作的整顿与加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海关缉私工作述评》、《抗日战争时期海关缉私工作的破坏》、《三十年代台湾海峡海上走私与海关缉私》,对海关缉私作了初步的探讨。*分别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孙宝根的论文阐述了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是如何确立的,认为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收回部分海关主权后,整顿加强了海关缉私工作,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缉私制度。*孙宝根:《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孙宝根还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缉私进行了专门研究,探讨了战时的海关缉私机构、海关缉私制度、海关缉私队伍、海关缉私策略、海关缉私成效等内容,并对其积极作用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版。李琴则对1930年至1949年华南地区的走私、缉私与中外贸易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无论走私还是缉私都与中外贸易关系密切,走私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外贸易的主阵地,国民政府缉私工作的松弛与加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中外贸易兴衰的重要因素。*李琴:《走私·缉私·中外贸易——以1930-1949年的华南地区为中心》,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抗战胜利以后,由于华南走私日益猖獗,国民政府与香港、澳门签订了《关务协定》,以此来加强海关缉私工作。张俊义运用英国外交部及殖民部档案,对中英关务协定置于海关缉私的背景中来考察,初步厘清了《关务协定》的外交交涉及签署的过程。*张俊义:《近代中国海关的反走私努力与1948年中英关于香港〈关务协定〉的签订》,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387-401页。冯琳利用英国外交部档案文件集,对关务协定谈判的时间、谈判过程及交涉策略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冯琳:《中英关于香港关务协定及金融谈判中几个问题之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孙杨则对关务协定实施的困境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关务协定的达成几乎是中国单方面受益,但实际上关税协定的实施却受到粤港工商界的抵制,其实施绩效受到中共在香港经济统战工作的削弱,最后“外交成果”无果而终。*孙杨:《尴尬的外交成果:1948年香港关务协定实施之困境论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四、近代海关的税收征管

近代海关征收的税收,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关于关税的研究也是学术界关心的重点。有关晚清的关税与分配,汤象龙先生的研究最为瞩目,他通过整理清政府军机处档案中的海关监督的四柱清册,对海关税务司制度建立之后(1861-1910年)这五十年之间的海关税收和分配进行统计,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说明海关税收的增减变化及税收分配的情况,进而说明中国近代中国经济以及海关的半殖民地性质。*汤象龙:《中国近代海关税收和分配统计(1861-1910)》,中华书局1992年版。任智勇对汤象龙先生的海关税收以及分配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勘正,认为汤象龙先生书中最大问题是统计口径和数据的准确性,并专门以浙海关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任智勇:《晚清海关与财政——以海关监督为中心》,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陈勇的《晚清海关税制研究:以征存奏拨制度为中心》对晚清海关税收的征拨进行研究,并将重心转移到海关监督系统,对晚清海关税政的演变与中央、地方之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探讨。*陈勇:《晚清海关税政研究:以征存奏拨制度为中心》,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辛亥革命以后,海关税款的保管权由海关税务司所控制,海关总税务司遂成为“太上财政总长”。魏尔特的《中国关税沿革史》专门利用大量档案资料详细考察中国近代关税问题的演变过程,包括协定关税的起源、海关税收行政、关税税则的修订诸多问题。在此之前,魏尔特已经出版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海常关税的征收及支配——海关总税务司所管债务账户》、《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两部关税研究著作,汇集了大量关税史的资料,一直是关税研究的重要参考。*魏尔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海常关税的征收及支配——海关总税务司所管债务账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25年、1927年、1935年;《自民国元年起至二十三年止关税纪实》,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1936年;《中国关税沿革史》(Stanley F. Wright, China’s Struggle for Tariff Autonomy: 1843-1938.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1938.),三联书店1958年版。

民国海关税收由税务司保管之后,关余问题则成为海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虞崇胜较早探讨了孙中山在陈炯明叛变以后的思想激烈变化,从而展开的截留粤海关关余的斗争;*虞崇胜:《孙中山与截留粤海关关余的斗争》,《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张北根尝试使用《英国外交文件集》探讨关余交涉初期英国政府的态度与反应。*张北根:《1918-1921年英国对待关余问题的态度》,《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张俊义以及张生等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所藏档案对关余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逐渐将关余问题引起的中英交涉的脉络轨迹及其影响梳理清楚。*张俊义:《南方政府截取关余事件与英国的反映(1923-1924)》,《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关于阎锡山劫夺天津海关事件,杨智友利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海关档案、国民政府档案等资料对津海关事件中的外交交涉进行了全面梳理,颇有见地。*杨智友:《津海关事件述论》,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而林能士等通过研读台北所藏的阎锡山档案以及国民政府外交部档案,探讨阎锡山夺取天津海关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英国的态度,当时的舆论看法,从而分析英国政府以及列强对于中原大战的态度。*林能士、陈进金:《一九三〇年天津海关事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320页。

久保亨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专门研究,他通过考察1928年到1934年的四次关税税则的外交交涉,抗战前夕的关税贸易政策,关税政策对于财政与经济的作用,国民政府安格联罢免事件,币制改革及其后的中国经济等内容,其对于国民政府关税政策与对外战略的关系、关税政策的决策与实施、关税政策对于财政和经济的影响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将国民政府关税政策的研究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久保亨:《走向自立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王小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抗战时期的关税问题,是抗战经济史、民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孙宝根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进行了研究,包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危局、关税政策的演变、关税政策的实施、缉私成效、关税政策绩效评估等方面,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关税政策及其实施,是国民政府解决财政危局的因应措施,总体上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关税政策研究(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关于汪伪关税的研究,目前仍付之阙如。不过,潘健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汪伪政权的财政收入进行研究,揭示了汪伪政权的关、统、盐三税在太平洋战争前后的变化,随着关税收入的锐减,统税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关税收入,成为汪伪政权财政收入的支柱。潘健通过对汪伪政权对关、统、盐三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揭示了其伪政权的傀儡性质。*潘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权的财政收入——以关、统、盐三税为中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潘健后来出版的《汪伪政权财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对汪伪财政收入的最新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五、期待与展望

总体说来,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突破,但并不意味着海关史的研究没有突破的余地。因此,笔者主要依据国内外研究的状况以及个人兴趣关注点,对近代海关史研究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海关史研究视野的突破

民国时期国人对于海关史研究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关税自主问题上。江恒源的《中国关税史料》、武堉干的《海关权与民国前途》、贾士毅的《关税与国权》以及马寅初的《中国关税问题》等都集中关注关税自主问题,集中体现了国人收回关税自主权的民族主义关怀。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国内学者从资料编选以及研究的内容上来看,大都将中国海关视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工具来看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档案资料的进一步开放与整理,海关史研究在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拓展,从海关制度、关税以及贸易到海关外交、港务、航政、检疫、引水等方面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但总体来看,涉及到海关行政的变化本身却鲜有进一步的探讨,尤其是关于海关总税务司人事更迭的研究比较缺乏。国内学者陈诗启的《中国近代海关史》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力作,对近代海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自然也对海关总税务司人事更迭有所叙述,不过并不是没有留下任何空间。

苑琛利用英国外交部档案对赫德继任人选与中英交涉进行了研究,认为安格联也许真不是一个理想的继任人选,在赫德模式终结之后,安格联的继任暂时掩盖了中英两国对于海关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冲突。*苑琛:《海关总税务司继任人选之争与中英冲突》,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孙修福最近新著《中国近代海关首脑更迭与国际关系——“国中之国国王”登基内幕》一书运用英国外交部档案、梅乐和文件以及第二历史档案馆海关档案对海关五任总税务司、两任代理总税务司以及一位非正统总税务司的海关历程作了很好的探讨。*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

国外学者在总税务司人事更迭与中英外交方面颇多建树,马丁·艾特金的《非正式帝国:英国外交与中国海关的嬗递》(Informal Empire In Crisis: British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Succession, 1927-1929)运用英国外交部档案、安格联文件、梅乐和文件、蓝普森日记等资料对梅乐和继任海关总税务司作了全面的探讨,是目前为止对于1927年至1929年海关总税务司人事变化的最好研究。*Martyn Atkins: Informal Empire In Crisis: British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Succession, 1927-1929, Ithaca, East Asia Program of Cornell University, 1995.久保亨在前文提到的著作中对该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他从日英两国的外交应对以及国民政府的民族主义出发,对该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讨,提醒我们海关作为国际性机构,除了英美等国之外,不能忽略日本的作用。*久保亨:《走向自立之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国的关税通货政策和经济发展》,王小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1-244页。而对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重庆总税务司的人事变化,毕可思、方德万、张志云都有所论及,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重新探讨。

除了总税务司人事更迭之外,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的建立与变化、海关贸易统计与近代经济、地方海关与地方社会的关系等都是海关史可以进一步着手研究的地方。尤其是关于地方海关的研究,目前并没有值得称道的论著出现。

(二) 海关史研究时段的拓展

中国海关史的研究,国内大部分集中在抗战以前。即使是抗战时期的海关研究,也大都关注走私与缉私问题,而民国时期海关的研究很多仍处于空白。随着档案的公开,学者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抗战时期。张志云对1940年至1941年之间梅乐和与汪精卫政府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在国民政府分裂的情况下,从1940年3月底到1941年12月初仍维持了20个月的统一。在日本与英美尚未决裂的条件下,梅乐和迷信在“分裂的中国”下维持“海关的统一”,以“稳定中国财经”,但这种政策却导致在重庆、汪伪、日军三方势力中创造出三种不同的矛盾。珍珠港事件后,三种矛盾的爆发,导致梅乐和政策终于惨淡收场,造成海关的分裂。*张志云:《分裂的中国与统一的海关:梅乐和与汪精卫政府(1940-1941)》,应俊豪等著;周惠民主编:《国际法在中国的诠释与运用》,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3-148页。此外,前面所提的毕可思的论文以及张志云与方德万的新著都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9年的海关有所论述。

目前来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9年的中国海关史的研究,仍比较少。对于重庆政府时期的海关来说,进出口贸易的萎缩,导致海关的地位急剧下降。抗战胜利之后,海关虽恢复了统一,但却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随着国民党政治、经济的溃败,李度只能跟随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随后于1950年退休。至此,外籍税务司制度终结。而1941-1945年之间的汪伪海关,他们控制着最大的海港,征收最多的关税,拥有最多的职员,管理着海关账户,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是战前海关的真正继承者,它的历史值得书写。*方德万:《二战中的中国海关:民族主义中的异端》(The Maritime Customs in World War Two: A Stubborn Anomaly in a Nationalist Time),《民国研究》(总第17辑),第611页。因此,笔者在这里强烈呼吁更多的学者关注民国海关史的研究。

(三) 海关档案的进一步挖掘利用

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海关史的时候,除厦门大学海关史研究中心及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员能掌握较多的一手档案之外,一般都很少能够全面使用英国外交部档案、梅乐和文件以及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海关档案。孙修福因在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能够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较多使用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档案,加之赴英之后搜集了不少英国外交部档案及梅乐和文件,因此能在档案资料上超出同侪一筹,但国内学者能做到这点的似乎很少。*孙修福:《中国近代海关首脑更迭与国际关系——“国中之国国王”登基内幕》,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年版。近年来张志云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以其对海关档案的掌握与理解,相信他在海关史研究方面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众所周知,英国在近代中国海关中占据优势地位,五任总税务司中前四位都是英籍,因此英国收藏了一大批有关近代海关的档案资料,例如亚非学院收藏的安格联、梅乐和文件,英国国家档案馆的外交部档案FO228、FO371等等,海外学者尤其是英国学者,能够更为方便地使用英国收藏的中国海关档案。而参与“中国海关近代史研究项目”的海外学者与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整理出版了部分海关档案之后,海外学者更能将中英两国收藏的海关档案齐聚完备,在研究水平上自然比国内学者超出不少。

目前来看,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突破,有赖于近代海关档案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尤其是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各地海关应该更好地为学界开放利用历史档案。海关史研究只有在占有大量的海关史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前行。因此,我们只有在档案公开上继续努力,才有可能使中国学者在海关史研究上与国际学术界进行更多的对话与交流。

(责任编辑赵世璐)

2015年《海关与经贸研究》投稿指南(第一批)

1. 海关全面深化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2. 依法治国与法治海关建设研究

3.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海关的角色与作用

4.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广东、福建、天津)建设与海关

5. 区域通关一体化与优化海关管理体制

6. 互联网思维与海关改革

7. 简政放权背景下的海关监管模式改革

8. 负面清单模式下的海关开放制度和市场规则研究

9. 国际海关风险管理态势研究

10. 海关管理改革与社会组织合作研究

11. 跨境电子商务与服务贸易立法研究

12. 外贸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3. WTO《贸易便利化化协定》相关问题研究

14. 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可行性问题研究

15. 《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相关问题研究

《海关与经贸研究》编辑部

2015年1月

A general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in Recent Ten Years

Fu Liang

Abstract:Recent ten years or so have witnessed quit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either academic paper and works or the publication of Customs historical files.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ten years in Customs system and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rade and taxation, we tend to think that researchers of Customs history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content, time and material in the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In particular, dialogues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which would certainly help to further extend the research of Customs history.

Keywords: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ustoms Service; Modern Customs System; Modern Customs Management

* 作者简介:傅亮,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猜你喜欢

中国海关海关关税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特别关税下企业应变之道
近代中国海关史百年研究回顾与反思
三元肥关税下调 肥企机会来了
关税降了,进口车价格会不会降?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