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德治观的内涵探究及其价值解析

2015-03-26肖文锋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物质利益物质文明集体利益

肖文锋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 鄂州 436000)

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卓越奠基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深刻分析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第一次科学提出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且认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德治观。

一、邓小平德治观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一)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P367)“两个文明”建设不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保障其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认为,只有“两个文明”都得到发展,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他说,如果不搞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1](P337)在他看来,有无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教育全党发扬共产主义道德,不断优化社会风气

邓小平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1](P177-178)邓小平同志强调每个党员都要遵守法律和共产主义道德。他说,“党章草案要求,每一个党员严格的遵守党章和国家的法律,遵守共产主义道德,一切党员,不管他们的功劳和职位如何,都没有例外”[2](P243)。他又说,“要提高全党同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通过各个岗位的党员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吸引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专心致志,稳步前进,实现我们的宏伟目标”[1](P260)。邓小平认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愈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躬行共产主义道德,才能领导和教育全体人民群众,净化社会风气,也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

(三)确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

邓小平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结构问题,把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提高人的素质的高度上来。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1](P408)他又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P110)诚然,培养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是“两个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整体要求,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一个重大发展。

(四)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利益观,无产阶级的功利观

邓小平全面阐释了集体主义原则,恢复了集体主义原则的科学含义,他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与思想意识的辩证关系,并把它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邓小平认为,物质是基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的丰富,离不开物质,必须充分肯定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只有一定的物质利益,才能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他看来,物质利益是基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发生变化,才能真正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在实践中对人民群众要贯彻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说过,“精神鼓励是必要的,但物质鼓励也不能缺少。在这方面,我们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措施都要恢复。奖金制度也要恢复”[1](P102)。邓小平强调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邓小平依据集体主义原则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维护和发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还明确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二、邓小平德治观的价值深远,意义重大

(一)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能否正确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也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但是,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容易诱发人们产生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同时,在改革开放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其生活方式也会乘机而入。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强调不仅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不仅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还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丑恶、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增强全党重视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邓小平非常重视党风和社会风气问题。他认为,为了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员尤其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共产主义思想,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广大党员及各级领导干部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严格地用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道德净化自己的心灵,规范自己的行动,养成崇高的理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不渝坚持共产主义理想,自觉践行共产主义道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先进性和道德上的纯洁性,真正成为社会的表率,人民的公仆,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进而赢得人民的信任,也就才能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三)培养“四有”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邓小平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需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这一重要人才战略思想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提供了根本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教育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技能和文化知识,还应具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行为规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和完善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综合素质。教育青年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顺应时代潮流,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四)利于人们调整在新形势下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调整并理顺了社会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赋予集体主义原则以新的内涵,理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地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更加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利益,保障了集体利益,调动了公民个人的积极性,为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邓小平高度重视物质利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说:“革命是在物质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P146)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逐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邓小平关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及“三个有利于”的理论,摒弃了所谓平均主义“左”的思维方式,明确指出了贯彻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途径,认为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发生矛盾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价值选择,所有这些与时俱进而又极富创新的理论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和功利观的创造性发展。

[1]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物质利益物质文明集体利益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现代审视
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