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腐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03-26孙大美
孙大美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和反腐败为开端,作出八项规定,大力纠正“四风”,强力查办腐败案件,一个个“老虎”落马,一群群“苍蝇”遭拍,反腐新闻不断震惊全党全国。吏治清则国家清,强力反腐对于培养一支为政清廉的干部队伍、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后贪腐现象增多的原因分析
从历史上看,贪腐现象与市场经济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我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历史时期也都出现过著名的贪官和社会贪腐现象。新中国建立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出现的贪官最多。缘何如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时代条件的制约使改革前腐败少。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又遇抗美援朝,国家物资财力十分匮乏,没有贪腐条件。经济恢复期虽然出现了极少数贪官如刘青山张子善等,但绝大多数干部群众都是满怀激情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之后政治运动不断直至改革开放前夕,官员们更不敢贪腐。
其次,老革命与新生代理想信念差别大。改革开放前的为政者多数是经过战争年代考验的老革命,他们在战争年代承受着帝国主义侵略、反动派的剥削压迫,革命时代的责任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教育造就了他们舍身报国的坚定理想,在反帝反封斗争中,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正是他们崇高情操的写照,所以进入新时代,大多数人能够为政清廉。改革开放后随着新老交替,新二代、三代甚至90 后取代了老一代革命者。新的为政者在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中,大多数也能为国家的振兴富强而努力拼搏,为改变落后面貌而呕心沥血。但毕竟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为政者们的精神状态和理想信念与老一代革命者已不能相提并论,特别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富裕生活的向往、物质利益的诱惑时刻在影响着他们,法制观念淡漠、意志薄弱者就难免违纪违法走上贪腐犯罪的道路。
第三,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助长了官员们的贪腐行为。世界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以前,市场经济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所以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按照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说法,是“看不见的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促进社会的利益”[1](P303)。每个人在“看不见的手”——自由竞争的价格机制中经营,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客观上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这就是说,趋利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只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每个人都会自发地为自己的生计、理想和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每个单位也会为争取最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动脑筋想办法,这本来是一种发展经济和其它一切事业最有活力的好机制,但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复杂性使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很突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有些人常常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法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一部分官员乘此机会大肆敛财,利益交换、贪污受贿,官商勾结、买官卖官,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破坏最大,对人民群众的心理影响最大,对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威胁最大,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处,绝不能让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人民政权毁于一旦,绝不能使将要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半途而废。
在当前取得反腐斗争阶段性胜利之时,我们还要看到反腐败将是长期的斗争。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继续发展下去,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会改变,“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成为常态,反腐败将与市场经济比肩同行。
二、反腐纠风是新时期拨乱反正的伟大战役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国家经济有了大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提高,国家实力有了大增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显示出巨大作用。但是改革开放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前进的,政策法规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难免会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影响着民众,部分中共领导干部和群众的价值观、道德观、利益观逐渐发生变化,不正之风也渐行渐大,有权力的吃拿卡要,没权力的坑蒙拐骗,不讲职业道德,公私界限模糊,取财无道乃至公开的抢劫犯罪每天充斥着新闻媒体。党内外这种不正之风让正直有责任感的人们感到不安,长此下去我们的国家将走向危险的边缘。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讲的,“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P154)。正是鉴于此,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本着“打铁还须自身硬”的理念,以抓党内反腐败和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中央和各省市委派出多批次巡视组进行巡视调查,对发现的腐败分子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了大批贪腐官员,全党全国都为之震动,人民在赞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国家的变化,党中央赢得了人民的充分信任。与此同时,党中央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后发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关于开展“四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加强制度建设的通知》,狠抓党风政风整治,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以党风转变带动民风转变,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这次的反腐纠风行动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产生的各种不正当追求自己利益行为的遏制,也是对党内外累积多年各种不良风气的纠正,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伟大战役,它在广度、深度和难度上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因为它涉及到这些人的非正当利益,要改变相当多人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和不正当风气,这种纠风和反腐败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养成新的健康风气。
三、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取财有道是当今普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底线
人们在笑谈反腐新闻时也许很少扪心自问,假如自己有机会从政、有条件贪腐,自己会怎么样?贪官的产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土壤。近些年,如衣食住行、士农工商、学研军医等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正之风。购物的商场如战场,“无奸不商”几乎成为商家的经营理念;在饮食行业中,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在救死扶伤的医疗行业中,医生与药品销售形成紧密利益链条,许多保健行业则以骗取钱财为目标;在教书育人的各类学校中,部分老师教一半留一半,课外培优收高价;有些科研人员把国家的科研经费当作自己的提款机;至于房地产开发、开发区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政府官员、村委会主任、房地产商三角腐败的重灾区,社会环境也因为这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而产生了许多不良习气。贪官与普通公民在同一社会环境中生活,同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自己利益”的基本需求自然是相同的,普通公民如果不能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取财有道,一旦有机会参政,同样可能成为贪官。所以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在看到贪官落马的同时也应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具有基本廉洁素质的公民。笔者以为,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公民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底线应是遵纪守法、讲究职业道德、取财有道。低于这个底线,就处在犯法的边缘,而高于这个底线,则是公民努力的方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国公民都能做到这样,社会就能真正和谐,政治生态环境就更好,国民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快,人民的生活就会更好,这就是人间正道。
四、福利非腐败,发放应有度
福利问题,追根溯源,不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改革开放之前就有,最早起源于建国初期的供给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物资贫乏,单位发一点福利也不起眼,改革开放后物资逐步丰富了,福利发放就多了起来,而且因行业效益的差别,不同行业福利发放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有些垄断行业甚至形成了福利为主工资为辅的状况,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群众有意见也无可奈何。那么福利是不是腐败?实事求是地说,适度的福利发放不是腐败。首先,福利发放一般是公开的,不是秘密的;其次,福利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不是只有领导才有的;第三,福利在财务制度上有一定的规定性,是国家允许的;第四,福利有一定的奖励性质,单位领导本着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根据单位效益情况或个人工作业绩而增加或减少福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福利不是腐败。但是福利发放应有限度,因为工资已经体现了国家付给干部职工的劳动报酬,福利只能作为调动群众积极性或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某种补偿。至于某些单位某些领导出于个人利益而违规滥发福利,用福利与群众作某种隐性交易,造成国家税收减少,那就是腐败。从目前情况看,国家需要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福利发放标准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遵守,以避免造成效益好的行业无度地发放福利、效益差的行业什么福利都没有的现象。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