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5-03-26郝爱慧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笔者

郝爱慧

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凝炼传神,意境高远,丰蕴的思想与生动的形象往往融为一体,耐人寻味。高中学生在阅读和学习古文过程中可以提高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为了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

多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使笔者切身感受到古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尴尬。学生朗读古文有气无力,敷衍塞责;老师苦口婆心地一字一句地讲解,一字一句地翻译;而学生把要点写得密密麻麻,生怕漏掉一个字的意思;尤其在高三总复习时,就会无形加大文言语句翻译的训练量,就像当年刚恢复高考时,把汉语机械地翻译成英文一样去训练文言文翻译能力。至于古人要求的“信、达、雅”则没人在意,师生关注的是是否能把句子翻译通顺,是否接近标准答案,是否能得高分。至于古文博大精深的内涵,暂时无人顾及。面对此情此景,究竟如何做才能使文言文课堂的现状有所改善?

一、激发学生兴趣

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文言文内容大都可以分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和处世哲学,备课中多方面收集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材料,或用于导入新课,或用于探究内容,或用于扩展延伸,可以有效地调整学生的情绪,排除他们畏难、无趣的心理,使之愉悦地好奇地、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如《勾践灭吴》导入时可以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让学生心动,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学习中可以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史实鼓励学生研讨内容;最后还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调动学生情绪,使他们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鼓舞。

二、引领学生参与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代儒学大师朱熹也提出要熟读文本,并且要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只有熟读才能“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作为文言文传统的学习模式,很多时候是没有“读”到位的。要激发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必须采用变化诵读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积累文言文的语言感知,例如在读《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时,笔者做了如下诵读的设计:首先是听录音跟读;然后是点名读,其余学生看着多媒体画面听读;再次是学生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自由读,最后是看着多媒体的画面和提供的课文文字齐读。这个过程中有变化读的情景,录音、多媒体画面、轻音乐、画面和文字的合成体,体现了读的层次,跟读、点名读、自由读、齐读,自然也就收获了读的效果;读清了字音和停顿,读准了节奏,读出了感情。学生不仅能读清句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而且还培养了自主的阅读能力,形成了读想结合的思维习惯。

三、相适点拨

叶圣陶先生指出:适时加强理解,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时点播学生,想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然之功弥深……这里的想机诱导,运用到文言文课堂上,就是善于扑捉课堂稍纵即逝的时机,如《兰亭集序》一文中由“静躁不同”发现学生只是字面理解,于是马上调整教学进程,从字源上阐释“争”,引领学生对“静”字做深刻的理解,进行一次精彩的知识渗透。

师“静躁不同”是什么意思?静是什么意思?这个“静”字边上是个“争”字。什么是争?上面一个手,下面一个手,当中一根棍子。两只手拉一根棍子,棍子代表权杖,这叫争。静是什么意思呢?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不争”。他在家里与大家聊天,谈什么呢?这就要了解当时的魏晋了。魏晋时期,大家相互之间在屋檐,一室之内的谈话叫“清谈”,什么叫“清谈”?这个“清”字也是“青”字旁,凡是“青”字旁的字都是“提炼、沉淀”的意思。你看“天晴”的“晴”,太阳里面没有云叫“晴”;水里面没有杂质叫“清”;把坏人消灭掉叫“靖”;人最要紧的,就是把杂质拿掉,叫感情的“情”。

四、构建学习模式

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文言文学习模式的探讨,参照有关资料,相继总结出了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学习《伶官传序》笔者首先运用集体合作方式,化繁为简,变混沌为清晰,为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紧扣文章语言简洁,形式上多用对句的特点,进行一人诵读、一人翻译合作学习模式,促使学生人人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运用自主学习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阅读内容,自己确定重难点,自己归纳评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完课文,虽吸收信息多寡不一,层次不齐,但“察明语气,初步理解”的基本要求都能达到。有的学生还在书上写了颇有见解的随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五、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莱辛在《拉奥孔》里谈到绘画应捕捉并表现“有包孕性的这一刻”,因为“这一刻”内涵丰富,容易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文言文中也有一字领全篇之说。比如《五人墓碑记》记述的是五人“激于义而死”的壮举,抒发的是对义举的敬佩之情,鞭挞的是不义的高爵显位,阐发的是义举“有重于社稷”的道理,一“义”撑全篇,又比如《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好友任安倾吐所受的“极辱”,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力量源泉,想完成“偿前辱之责”的意愿,表达虽欲推贤进士而适足取辱”的矛盾纠结,一“辱”罩奇文。又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文题中的“始得”一词,作者围绕“始”依次写了“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望西山,始指异之”,“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游于是乎始”,几经延转顿挫,突出了西山带给自己心凝形释的最初震撼。还比如《项脊轩记》中的“喜”和“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的“痛”和“勖”;《兰亭序》中的“乐”和“痛”。总之,在很多古文课文中,都会有一个核心的词语,课文的思路也往往与核心的词语有关,抓住了这个核心词语,或许就能轻松梳理出全文的思路,可谓一字立骨。那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钻研文本,吃透教材,只有好学深思的教师才能够对此身体力行。

当然,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途径并不局限于此,以上所述,仅是教海拾贝,很希望能抛砖引玉,笔者相信,面对古文教学,将会迎来更灿烂的阳光。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笔者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老师,别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