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通高端引领,审视语文教学

2015-03-26周爱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心灵教授笔者

周爱梅

笔者曾有幸入选“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北京大学高中语文班”学员,亲历“专业引领课堂”“教学实践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三元化”高端培训,思想理念受到莫大震撼,期间的学习笔记和反思日志成为笔者的宝贵财富,源源不断地为笔者的教学实践注入新鲜的养分。

一、聆听大师:于我心有戚戚焉

既关照现实,又超越现实;既有理论建构,又有案例解析;既有国际视野,又能洞察微毫;既有智慧上的高屋建瓴、启人心智,又有德行上的高山景行,精神感召:这就是大师的风采!

大师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症结的洞析,对中学教师举步维艰的改革的理解,对中学教学的或宏观或微观的高屋建瓴的指导,在笔者心里激起的不只是高山景行般的仰望,更多的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亲切与共鸣。

温儒敏教授的阅读教学观让人如沐春风。“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含英咀华、涵泳浸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温儒敏教授如是说,联想到笔者在《登高》教学设计中的“品诗——品景,品情,品人”环节,品诗,这不就是一种涵泳吗?“于我心有戚戚焉!”温教授对语文课堂“浅问答”的反感,对作文教学“文艺腔”的担忧,对师生“焦虑感”的关切,关于“课改与高考相生相克”的高见,都让笔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王倩教授的语文教学“反思观”让人警醒。王教授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迈向反思的第一步——审视自己的心灵”,“反思决定你教学的高度,体现你的教学智慧,提升专业水平”。联想到我校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的理念,鼓励老师们撰写教学反思,择优编印《教师教学反思录》,“于我心有戚戚焉!”王倩教授认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学养、经验越多,给学生的空间就越大,教师自身的学养是课改的关键。

钱理群教授的“鲁迅观”让笔者叹为观止。“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寻找鲁迅作品‘文与‘心的契合点”,钱教授是用生命在解读鲁迅,“两个契合点”让听者茅塞顿开。聆听激情飞扬的解读,笔者也找到了他与中学语文的精神契合点,找到了与我们的心灵相通的共鸣点。钱教授引领学生走进鲁迅的一个个充满创意的切入点,既高妙又切实;热爱,激情,智慧,学养,钱教授的人格魅力更让笔者领悟了作为语文教师的立身之魂。

二、名校听课:来自教师素养的震撼

在京城名校101中学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张萌老师的《李煜和他的<虞美人>》和刘菁老师的《归园田居》。两节课呈现了不一样的精彩,但昭示了共同的启迪:教师的良好素养是对学生最好的熏陶,正如王倩教授所说,教师的素养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张萌老师是刚毕业不久的文艺学硕士,他身上没有丝毫“匠气”,有的是翩翩风度、生命的激情、出口成章的口才、唯美的文字表述、睿智的思维启迪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他在课堂上营造的“场”是语文的,生命的,唯美的……试想,在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熏染下,还担心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吗?还发愁学生的语文素养薄弱吗?相信课堂上的这种熏染会延伸到课下,语文的因子会进入学生的心灵,要不怎么会有课前全班的一篇篇的熟练背诵,怎么会有课堂上学生欲罢不能的思维碰撞和精彩纷呈的课堂生成?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还担心高考成绩吗?101中学连年语文状元、满分作文的涌现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刘菁老师是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她的课堂是“学术”的,思维容量之大,补充材料之丰富,文本解读之深刻,课下作业之高品位,都让笔者惊叹她的学养之深厚!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师的深厚学养乃制胜之法宝。这两位老师都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的各种形式的诵读,所谓的小组讨论和探究,但感觉学生的收获也少不了。由此笔者想,课改更是一种理念,一种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的理念,语文课能让学生的心灵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能感受到语文之美,能领略到文本的思想,并能触动心灵,这就是成功的语文课。而不是某种形式的花样翻新,不是“问题驱动”“讨论探究”“课堂模式”等这些概念所束缚的。我们的语文课堂还是再放开一些吧,不要摆脱了一种束缚,又走进另一种束缚。

课后进行了一种评课式交流。教师的素养如此的丰厚,学生的素质如此的优秀,PPT的运用如此的常态化……笔者赞叹不已。而其他老师的发言则倾向于质疑,比如课堂的预设与生成问题,古诗文的诵读涵泳问题,学情的了解问题,教学任务的完成问题,容量太大与思维空间太小问题、问题驱动法的运用问题等等,这些质疑的声音显然更有力度,让对方反思的同时,也将我们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入,是聆听专家讲座之后产生的思想的涟漪,是理论付诸实践的再认识,是认识的提高。如果说欣赏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虚心的接受,那么批判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收获,是一种潜藏着创新力量的变革,是一种独特的绝不盲从的可贵品质。

三、工作坊磨课:遗憾也是一种收获

我们组从所抽的课题“高考复习”中,选定一个小的切入口——咏物诗鉴赏复习。经过我们七人小组两个下午、一个晚上的磨课,完成了“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可是第二天的说课效果却很不理想。

同行和专家们对我们组的说课点评如下(主要列举批评性点评):1.选题不是很切合考情,因为咏物诗在备考中不是难点;2.教学重点的确立不是很切合学情,因为把握咏物诗的特点并不是太难的事情;3.整个教学设计处于课改和高考的两难境地,想两者兼顾,导致备考不深不透。4.束缚太多,框框太多,环节琐碎。5.所选诗歌太易、太少。

对以上点评,我们采取扬弃的态度。我们特别同意第2、4两条意见,决定调整既定教学目标,整合某些教学环节。而对其他点评,特别是针对第三条,我们持保留意见。复习备考确实功利性强,就是教给学生怎样“拿分”,但是,复习就只灌输给学生做题的技巧方法吗?如果学生连诗都读不懂,只记住做题的技巧、答题的模式就能得高分吗?每年的高考分析不都在说高考试卷上学生动不动就套用术语、生搬硬套吗?另外,复习课就应该是枯燥乏味的方法说教吗,既是有学生参与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有语文味,有学生的心灵体验,有精神的参与和生命的共鸣。温儒敏教授说:课改和高考应当“相生相克”,“有水平的老师都是懂得平衡,既让学生考试考得好,又不陷入题海战术,不会把学生的兴趣扼杀,脑子搞死,这就是教学水平”。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在努力打造富有语文味的复习课,我们会在怎么融合上下功夫修改,让我们的诗歌鉴赏复习课,成为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又富有意味的语文课堂,美而实用。

如果说聆听专家报告是理论上的提升和心灵的洗礼,是寻觅到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名校听课之后的震撼和工作坊磨课、评课之后的反思,则是一种实践上的运用,落实。而之间的落差需要我们慢慢探索和弥合。

四、国培反思:批判的力量

能参加国培已是一种荣幸,而能成为北大学子,与向往已久的大师、名师、各地同行中的佼佼者面对面,更是一种幸福了。这次培训,在课改理念、教学方式、反思能力等方面的更新、提升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更深刻地撞击笔者心灵的却是一种理性之美,一种批判的力量。它仿佛打开了笔者思维的厚障壁,使笔者清晰地感受到思维碰撞的智慧、百家争鸣的精彩、理性批判的魅力以及比唱赞歌更有价值的叛逆精神。

首先让笔者感受到批判力量的是温文儒雅的温儒敏教授,他提出的“当前语文教学的五种偏向”——教学的“梯度”被打乱,课堂教学“两多两少”(老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学生默读少,涵泳少),不让学生读“闲书”,过分重视“文笔”,“宿构作文”成风——种种都是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弊端的有力批判,其中既有洞察症结的睿智,又有关照问题的责任和期望。

王倩教授的批判则有冷峭之美,正如冬日燕园的北风有一种刺骨之感,却同时让人清醒。她说,迈向反思的第一步是审视自己的心灵,敢于面对让自己不满意的现实,然后想办法改变这种现实,这是一种人格的智素。她所赞赏的这种人格智素,不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批判吗!而更让笔者感受到凌厉之美的是下面的对话。这两个回答不都在告诉我们:不要抱怨了,提高自己吧!笔者感受到这种毫不留情的批判力度,并且将这种力量指向了自身。

朱慕菊司长作为教育部的官员,让笔者感受到的则是批判的温暖力量。她在报告开场白中说,教育改革的阻力来自于哪里?不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而是体制,教育部与一线教师是站在一起的。她反思的视角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温暖,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深深共鸣。她和雷实、吴晓东、李岩、翟晓宁等很多专家所共同拥有的国际视野与我国的某些现状所形成的对照,更是体现了批判的视角。是的,批判是需要高度的,站得高方能看得明白。雷实教授无意说的一句“闲暇出智慧”也让笔者心里一惊!他还说,老师们要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如果把教材中的平庸课文减三分之二,把练习册、复习资料减百分之五十,高中选修成为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选,那么……好有魄力的批判!

批判需要高度,更需要勇气和智慧。北大国培“工作坊”的创意本身就是对一般培训思路的批判。小组磨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教学设计批判和被批判的争鸣过程,因为大家都是当地的骨干教师,水平都相当了得,如果大家都投入备课,一旦各执己见,彼此互相说服并非易事。而从说课效果上看,那些争论越激烈、意见越不一致的小组,最后的说课水平越高,效果越好,而那些格外和谐的小组,说课设计反而经不起推敲,内容单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不和谐效应”其实就是批判的力量的体现。有一个小组强手如林,说课人更是“特立独行”,连续两个下午他们都在争论不休,面对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材料的运用、思路的设置等问题,每一个组员都在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都在指出别人的漏洞,都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思路。笔者相信,说课人也许最终也不完全同意众人的想法,但他心里一定在参与争论的过程中思路越来越清晰,设计越来越科学合理,越来越有创意。第二天说课展示时,他制作的课件之精美,设计之匠心,材料之新颖,让人赞叹不已。试想,如果大家都唱赞歌,不能发现问题所在,又怎么改进,怎么提高!批判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接受批判,则需要胸怀,从批判中反思,需要审视的理性,更需要行动的落实。

培训,就是一种批判的过程,是汲取来自高境界的智慧审视自我的过程,是新与旧、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交替融合的过程,在批判与自我批判中我们认识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猜你喜欢

心灵教授笔者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老师,别走……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