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诗歌真滋味

2015-03-24周琼

课外语文·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周琼

【摘要】诗歌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读”是鉴赏诗歌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通过范读、朗读、齐读等“百花齐放”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发现诗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诵读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的大合唱曲目《七子之歌》荣获一等奖,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温这首动听的歌曲吧!(一男一女领唱,全班齐唱)

师:这首歌的作者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那时他刚从清华毕业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独居异乡的他对祖国和家乡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加上受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更激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写下《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而在归国后,他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沉痛失望,写下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诗作《发现》。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赏析他的这首著名诗作《发现》。(PPT投影)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感悟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生1:作者发现了这不是他想要的中华,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生2:作者对眼前中华的否定正是因为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生3:作者对中华现状除了不满,还有悲痛之情。

师:学生们在自由朗读中感悟情感,对祖国的现状充满不满悲痛之情,同时更被闻一多深深的爱国情打动。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这份感情融于诗歌,齐读这首诗,同时思考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学生齐读,思考问题)

生4:作者通过语言呼喊出自己难以面对、难以接受的祖国现状,例如“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师:诗中还有没有类似的直接表达情感的语言?

生4:还有“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你在我心里”。

师:对的,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对祖国深挚的爱。

生5:通过动作描写将内心复杂情感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例如“喊、迸”表达内心的悲痛。

师:能否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5:我仿佛看到一个眼中流泪、心中流血的爱国诗人,正伫立风中撕心裂肺地呐喊,他那无比悲痛的内心深深感染了我。

师:很好,继续分析。

生5:“鞭、擎”说明迅速回国的心情。

师:对,体会出那种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想回国的急切心情。还有没有动词了?

生5:还有“问天、逼风、擂地、呕心”那种夸张又层层递进的极度痛苦情绪。

师:很好,分析很到位。综合两位同学的观点,作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将内心无比悲痛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还有没有其他见解?

生6:问天、擂地体现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痛苦与无奈。

师:很好,在这里大家需要了解一个典故—屈原问天。问天是传统意象的新用,不论是“呵壁问天”,还是“天高地迥,号呼靡及。”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诗中作者发现祖国沉沦,情不能已,一腔悲愤无处申诉,苦觅原因无处追寻,只能向天发问,向天责问,这是何等的悲愤。然而作者的这种追问却是无果的,只能陷入更深的悲痛中去。除此之外,“呕心”典故也感情丰富。(PPT投影)

师:除了用语言、动作来表现情感,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试着从修辞角度出发来体会作者情感。

生7:运用反复,多次说“我来了”。

师:情感上有起伏变化吗?

生7:从开始满腔热情地来,到发现不是我的中华那种由喜变成空喜的沉痛失望之情。

师:非常好,为什么是空喜?

生8:因为他见到了噩梦,这应该是比喻,但具体的不太明白。

师:对,这是比喻,那为什么是噩梦呢?我们需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PPT投影)可见,噩梦比喻当时祖国黑暗、破败、恐怖和令人失望的现状。运用比喻,用“恐怖”“噩梦挂着悬崖”来表现内心的失落与恐慌。噩梦是可怕的,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命悬一线、风雨飘摇,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学生纷纷点头)但是在他的诗作《忆菊》中他这样描绘自己的祖国,通过描绘各种菊花的姿态、色泽之美,赞美如花的祖国。为什么有这个反差呢?

生9: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想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民主精神,但受到种族歧视的屈辱,很快就对美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反感甚至痛恨,这个时候他深深怀念祖国,心中充满了温暖、希望,所以在他印象中祖国应该是美好如花的。但是回国后的发现却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

师:很好。《忆菊》中作者以物寓情、移情于物,强烈迸发身处异国的诗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是对祖国与祖国文化的深情赞美;而《发现》这首诗,作者却以沉痛而激昂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挚爱,撕心裂肺,更见赤子之心。这就是颂歌与颂歌的变奏—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歌唱的却是一样的深情。所以当作者带着满腔的热情急切地投入祖国的怀抱,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的祖国时,会迸着血泪喊出“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这样悲痛的声音。现在,听老师朗读全诗,同时思考“发现”具有怎样的内涵?(师范读,学生小组思考讨论)

小组1:发现了祖国现状的困境,是噩梦。

小组5:发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无助。

师:结合大家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表面的“发现”:指诗人满怀报国宏愿的热情踏上祖国大地时,“发现”的现实却不是“如花的祖国”,而是一场恐怖的挂在悬崖上的噩梦,这使他失望痛苦。第二,内心的“发现”:指诗人面对黑暗的现实,上天入地,寻找祖国变成“噩梦”的缘由,“总问不出消息”,终于在痛哭中“呕出一颗心来”时,才“发现”心爱的祖国原来“在我心里”。(边总结边板书)全篇以痛苦的“发现”起笔,以爱的“发现”作结,首尾呼应,自始至终紧扣“发现”题旨。两种“发现”意义的重合,深化了主题,构思精巧,感人至深,表达了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最后师生齐读,体会作者那种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领悟诗歌的情感之美。(师生齐读,感悟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阅读为主,品味了诗歌《发现》的情感美。希望大家课后积极诵读感悟,同时体会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教学反思

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声是越来越少,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语文,而缺少了语文味——“读”之本色。诗歌首先展现给学生的是一行行文字,我们应把冷冰冰的文字转换成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即使存在时间与文化上的差异,但在情感上还是有共鸣的,这需要学生去倾心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向下一步的学习迈进。综合诗歌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诗歌《发现》时,我以读出诗歌真滋味为目标,采用以读促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初读诗歌,感悟情感

在《发现》课堂教学时,我采用当堂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初读自由体会,读后师生交流感悟,通过“读”来解决诗歌“写什么情”的问题。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是学生掌握诗歌丰富复杂情感的最直接方式,通过诵读《发现》,学生们从诵读中感悟情感,对祖国的现状充满不满悲痛之情,同时更被闻一多那种“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的深深爱国情打动。

(二)再读诗歌,赏析技巧

在这个品读阶段,我将“读”作为敲开诗歌艺术之门的钥匙,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一些新意观点特别激励,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次“读”主要是读出诗歌“怎么写情”的问题。在《发现》课堂教学时,当我抛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这一问题之后,学生们在反复阅读之下读出了从语言的呼喊、动作的反应、反复和比喻修辞手法等角度来直抒胸臆,描绘出当作者面对一个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噩梦一样的现实时,内心的那种沉痛而又激昂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撕心裂肺,更见赤子之心。

(三)三读诗歌,品味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我们知道一个合格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去诵读一首诗,去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更要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深刻内涵,即内在灵魂美。这次“读”的目的是读出文章“情之内涵”,这是诗歌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作者,读出自我。诗歌《发现》内涵深刻,具有表面和内在两种“发现”,全篇以痛苦的“发现”起笔,以爱的“发现”作结,构思精巧、首尾呼应,自始至终紧扣“发现”题旨,感人至深,表达作者赤诚的爱国之心,进而激发学生隐藏久远的爱国情。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诵读应成为诗歌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范读、朗读、齐读等“百花齐放”的方式读出诗歌的内容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内涵之美,完成对诗歌欣赏的升华,提升诗歌鉴赏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