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分析和治疗

2015-03-24彭文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牙周袋种植体球菌

彭文

(山西煤炭中心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种植体周围炎是指发生在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损害情况。种植体周围炎病症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造成持续的骨吸收以及种植体-骨界面原有的结合分离,最终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1]。种植体周围炎也是导致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中认为种植体周围炎的组织病变与种植体上的菌斑微生物以及负载过重有关[2]。本文通过研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措施,给临床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患者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32 岁~75 岁,平均年龄59.8 ±1.6 岁。13例患者均符合Mombelli 标准:患者在义齿种植后2 周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的牙周袋深度≥4mm,牙龈指数≥1;经X线诊断后,患者的牙槽嵴高度相较于种植体植入时的高度降低≥3mm。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检查以及X线检查,对患者采用局部机械治疗、全身药物治疗方式。局部机械治疗方式:采用种植体周围洁治术,若患者的牙周袋≥3mm 则采用0.5%洗必泰进行冲洗,并放置甲硝唑缓释棒。每周更换1 次,连续治疗3 周。全身药物治疗方式:采用奥复星药物+替硝唑药物,奥复星的药量为0.1g,替硝唑的药量为1.0g,连续使用3 天。患者服药3 天后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患者是否继续用药。

1.3 治疗效果:根据Mombelli 制定的标准,将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情况分为痊愈以及失败两个等级,患者的牙周袋≤2mm,牙龈指数≤1,骨丧失≤3mm 为痊愈;患者的牙周袋≥5mm,牙龈指数≥2,骨丧失>3mm 为失败,部分患者出现牙周袋溢脓以及瘘管。

2.结果

通过治疗后,有12例患者在短期内痊愈,患者痊愈出院时医护人员均给予详细的卫生宣传以及防护措施,随访1年未见复发。

3.讨论

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广义上的牙周疾病,患者的初期软组织易出现红肿现象,继而形成牙周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发病原因较多,一般包括微生物感染、口腔卫生、种植体外形、负载过重等。有研究认为,慢性牙周炎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明显相关,而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基本类似,因此在研究种植体周围炎疾病时也越来越重视分子遗传学易感因素的发病作用[3]。口腔的微生物情况与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病症密切相关,SAlvin 等研究了种植体植入后12 周与12 个月后种植体周围的菌群分布差别情况,比较种植体龈下以及邻牙的龈下菌群分布位点,结果表明,植入后12 个月,患者的种植体周以及邻牙周围的菌群种类不同,12 周后患者的种植体菌群中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说明微生物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Mombelli[4]等的研究发现,种植体种植成功后,其周围生长的菌从与邻近牙槽嵴粘膜的菌从类似,种植体植入后不久即出现菌从。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种植体植入后的菌从有85%是球菌,而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发现球菌中有80%以上是革兰氏阳性兼性球菌。种植体植入后6 个月内,菌从改变不明显。菌从的成分变化方面,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牙齿部分缺失症状比牙齿全部缺失症状要明显,说明余留牙的微生物可以转移到邻近种植体,从而引发种植体周围炎病症。Mombelli等还对种植体的微生物学环境进行了研究,种植体植入后4 个月内就可发生病理性牙周袋以及化脓现象,通过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培养,发现培养的厌氧菌均>106CFU/M,植入后42 天即可检测出梭形杆菌,而且检出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患者的感染部位,第21 天即可发现球菌的数量不断减少,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除了微生物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种植体的外形也直接影响到种植体周围炎病症,种植体的表面特征直接影响着骨整合率,对患者种植体的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种植体外形不良容易引发菌斑的聚集,导致炎症发生。而种植体修复表面高度抛光,则不易滞留菌斑。

本组13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在治疗后痊愈,这充分说明种植体周围炎症状的龈下细菌虽与牙周炎类似,但牙周炎患者的牙周部位存在牙周膜,牙周膜内含有结缔组织纤维,若被破坏则很难修复。口腔内的种植体软组织界面包括上皮组织界面、结缔组织界面,而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可以对种植体起到保护作用,这就导致种植体周围炎与牙周炎病症的治疗方法有区别。种植体在植入口腔后,正常的伤口愈合中上皮侧向移行,上皮的连续性反应则因种植体的存在而终止,导致上皮只能沿相邻的种植体结缔组织表面向下移动,移到深层的结缔组织中,但因深层结缔组织缺乏相关的功能性刺激,导致不易发生感染。通过对本组12例痊愈患者的治疗发现,对于牙周袋>3mm 的患者采用0.5%洗必泰冲洗,应用奥复星药物+替硝唑药物,治疗后患者的出血症状立即缓解,随访1年后发现,患者的软组织正常,牙周袋消失,而且治疗后的微生物参数在数量上也发生明显改变。

本组12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全口牙龈炎以及牙周炎,口腔卫生保持较差,通过本次治疗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清洗种植义齿,及时保持口腔内的卫生,患者种植体周围的牙龈恢复均较好,牙周袋消失。这就要求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应高度重视口腔护理,手术前应治疗口腔粘膜病症以及余留的患牙,种植后应保持好口腔卫生,每天刷牙并用牙线清理种植基上的牙垢,防止形成牙石以及牙菌斑,起到良好的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作用。

[1] 综述范倩倩,审校柳忠豪.种植体周围炎治疗及重新骨结合的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3,18(4):210-215.

[2] 张志,王蕊,王梦醒,等.种植体周围炎与吸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2):129-131.

[3] 吴昊,刘洪臣,鄂玲玲,等.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2):130-133.

[4] Cionca N,Muller N,Mombelli A.Two-piece zirconia implants supporting all-ceramic crowns: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14.

猜你喜欢

牙周袋种植体球菌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Er:YAG激光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牙周指标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牙周炎80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抗菌肽应用于不同牙周袋深度患牙的效果评估*
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