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邮票看孙中山的“国父”形象
2015-03-24苏芃芃
苏芃芃
(天津博物馆 天津市 300201)
从民国邮票看孙中山的“国父”形象
苏芃芃
(天津博物馆 天津市 300201)
孙中山是著名的革命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时期的邮票上的孙中山形象,展示了他成为“国父”的过程,及“国父”形象对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国民党政权大量发行孙中山像邮票也有巩固统治的目的。
孙中山;邮票;国民党
孙中山,1866年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名文,字载之,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后化名为中山樵。1905年,他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国家的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一生为国操劳,被全球中国人尊为“国父”,并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邮票,虽为邮资凭证,也具有社会宣传功能。邮票由邮政主体发行,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权的象征。因此,以邮票为载体的舆论宣传导向作用是极强的。它在流通领域使用,就是国家的名片。邮票中的图案设计及其内容,要从政治、文化多方面彰显和表达、刻画国家的形象。于是各国都会把自己的政治意识,通过邮票,以这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并通过“邮件”的邮递传到各地。因此孙中山的光辉形象多次出现在我国邮票上。
一、民国初年的光复纪念邮票
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十分重视邮票的设计和发行,亲自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部署这一工作,并决定发行两种邮票:一种“特别”的光复纪念邮票,用总统像为图样,署“元年”字样;一种“平常”的普通邮票,用飞机为图样。这两种邮票上的国名兼用中文和法文,中文在上,法文在下,均由孙中山亲手设计[1]8。两种邮票的试制样票,都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采用凹版母模直接印在道林纸上,不打齿孔,四周留有较宽的白边。两种邮票的具体发行情况如下:
此纪念邮票分为光复、共和两套。原本计划光复纪念邮票以孙中山像为图案,而共和纪念邮票则以中国地图为主图,并有“大中华民国”五个字。邮票已完成印刷之时,迫于国内外压力,孙中山1912年2月14日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而由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所以原印制有孙中山像及地图纪念邮票遭废弃[2]1。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逐渐暴露个人野心,将共和纪念邮票图案由中国地图改成了自己的肖像。然而,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的功绩,家喻户晓,他在民众中的威望远远超过袁世凯。所以,当时国民党人竭力主张仍用孙中山像为邮票图样[1]9。在国民党人的坚持下,袁世凯只得同意发行孙中山像纪念邮票,结果,两套纪念邮票同时发行:“光复纪念”用孙中山像,“共和纪念”用袁世凯像,都是纪念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建立。两套邮票均为12枚,面值、刷色、票幅和构图格局几乎完全相同。可是,两套邮票图案两侧的花饰不一样,光复票是正在生长的稻谷,共和票是已经丰盛的稻穗,象征着孙中山建立民国的伟大贡献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圆满”收获[1]9。光复纪念邮票是中国第一套印有孙中山肖像的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因袁世凯窃取政权后,发行上受了限制,因此流传不广,成为历史珍品。
普通邮票,为正方形、褚石色,主图为飞机图,图的上方有“中华民国邮政”文字,图的下方是“Republique Chinois”(中华民国)的法文,面值伍角。孙中山怀有科学救国思想。辛亥革命后,他努力筹划建国方略,希望振兴实业和发展科学。于是把象征科学文明的飞机图印在邮票上,使这个新事物能为民众所知,从而激励人民掌握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遗憾的是,政治风云突变,袁世凯篡政窃国,大总统易位,飞机图案的普通邮票也只是出了样票,没能正式发行。1913年起,中华邮政开始发行帆船、农获、牌坊普通邮票,先后发行共3套,邮票图案大同小异,简称“帆船票”。印量最大的分数票是一艘帆船,隐约显现火车驶过铁桥的背景,象征交通运输;角数票是正在收割的农民,象征以农立国;元数票是北京国子监二门里的琉璃牌坊,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象征礼义治国。飞机图案直到1921年7月1日发行的北京一版航空邮票中才出现。
辛亥革命结束后,孙中山下野,袁世凯上台。孙中山关于邮票图案的设想,同他的其他愿望一样,遭受冷遇,难以实现。纪念邮票的图案由孙中山一人变为他与袁世凯并尊,而普通邮票图案,从飞机退到了帆船,暗示着“正待振兴的民族还将继续步履苦难的历程”[1]9。
二、北洋时期孙中山成为了人民心中的“国父”
1912年4月5日自迁都北京起,民国政府的权力被北洋军阀集团掌控,被世界各国承认为中国的中央政府,一直到1928年才被国民党政权取代。这一时期除了以上提到的“光复纪念”、“共和纪念”纪念邮票和3种普通邮票之外,还发行了4套纪念邮票,3套欠资邮票,3套快信邮票(包括一版加盖,两版飞雁图),1种公用邮票,1种水灾赈捐邮票,1套航空邮票。这些邮票图案大多是传统建筑、北洋时期著名的军阀政客。少数为交通工具、动植物图像。
自“光复纪念”邮票以后,在整个北洋时期,孙中山头像一直没有出现在邮票上。可见,官方并没有承认他建立民国的巨大贡献,也没有给他应有的地位。但是孙中山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继续为民族振兴鞠躬尽瘁,并不断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晚年,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改组中国国民党,为国共合作及大革命的展开奠定了基础。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可见,从他1912年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直到1925年逝世,这段时间他在政治上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没能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是因为他的不懈奋斗和探索,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气魄、精神、人格也使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孙中山成为了人民心中无可争议的领袖。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悼念的文章遍布各地报章。卢绍稷发表题为《东西两国父》的悼念文章称:“华盛顿血战七年,赢得美国独立,被美国民众尊为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华盛顿为独立而争,先生为三民主义而斗,四十年如一日,凡死者十余次,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氏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3]自3月20日起,各界民众在社稷坛公祭孙中山先生,挽联无数,堂庑皆满。其中《民国周报》全体同仁的挽联云:“国父云亡,白叟黄童齐下泪;邦人多难,凄风惨雨浩伤情。”[3]联中也提出“国父”一词。卢绍稷的文章和《民国周报》的挽联,尊称孙中山为“国父”,道出了各界民众的心声。孙中山的卓越见识以及“三民主义”、“天下为公”的理念,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尊重和肯定,都对孙中山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就做出决定,每周星期一的早晨,各级党部要做总理纪念周。此纪念周一直保留下来。1925年5月18日至2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届三中全会。会上通过决议,表示今后“除全体党员正式投票选举代表而投票选举之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责外,不能更有总理”[4],从此“总理”这一名称也成为孙中山的尊称。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发行了孙中山像和中山陵图案的邮票
1926年,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清剿军阀,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占领北京;同年12月,“东三省保安司令”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服从中央”,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国民党政权完成了统一大业后,于1929年6月1日由蒋介石亲自主持,为孙中山举行“奉安大典”,国葬他于南京中山陵。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东邻灵谷寺、西毗明孝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从空中往下看,它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中山陵气象壮丽,不仅可以寄托海内外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也成为全国人们心中最为美好的一种象征:它是中华民国的标志性建筑;是民主、自由精神的凝聚;是不同派别、不同政党的握手聚合之地;是民族团结、互通互溶的交接带,它也因此成为中国陵墓的“绝唱”。1929年5月30日,中华邮政发行了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一套4枚。画面主图为中山陵墓纪念堂正面图,上端飘带中列“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几字。孙中山奉安原定于1929年3月1日举行,纪念邮票已印好并发往各地,后因奉安典礼改为6月1日,邮票发行也相应延期到奉安前两天。但有的地区对国葬易期消息知道较晚,于3月1日已将纪念票出售,于是人们便见到了3月4日成都寄北平贴有“国葬邮票”的头寄封。与此同时,邮政当局还特制纪念邮戳,供集邮爱好者加盖。因此这次奉安曲伫望民,兼用责任中邮戳:一种是首日戳,即纪念票发行的第一天印盖的;一种是纪念戳,即6月1日奉安典礼举行日加盖的特制邮戳。4枚邮票情况如下:1分,桔黄色。4分,橄绿色。1角,蓝色。1元,红色。所有邮票齿孔度数均为14,雕刻版印刷,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印制。
1928年,中华邮政还决定发行印有孙中山头像的普通邮票,以纪念他的伟大贡献和国民政府统一大业的完成,同时树立国民党政权的“正统”地位。因财政部印刷局技术水平有限,印刷质量不高,于是邮政司决定伦敦德纳罗印钞公司(Thomas De La Rue Co.,Ltd.)承印邮票。但因财政部印刷局与邮政司的纠纷。直到1931年11月12日伦敦版孙中山像邮票才正式发行,距1928年晚了整整3年。邮票印成后,才被发现将图内青天白日徽的内圈印成了双线,于是要求德纳罗公司修正,将母模上白日内圈双线填实。这样孙中山头像邮票就形成了初版双圈及再版单圈的不同。1932年8月13日,中华邮政发行了北平版烈士像邮票,图案格式大致与伦敦版孙中山像邮票相似,这6位烈士分别为:邓铿、陈英士、廖仲恺、朱执信、宋教仁、黄兴。
此后,一直到1949年普通邮票上的图案都以孙中山像和烈士像为主。孙中山成为了国民党政权的标志,他“国父”的形象伴随着邮票的发行得到人们更加普遍的认可。
四、抗战时期孙中山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官方正式尊为“国父”
1937年“七七事变”以前,中华邮政所用邮票均为英国德纳罗公司和北平财政部印刷局所印的孙中山像及烈士像邮票。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形势不断转变,邮票来源中断仅靠旧库存维持。面对困难的局势,中华邮政依旧坚持发行孙中山图像邮票。1938年,中华邮政将邮票的印制改在香港。香港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等承印孙中山图像邮票,图案格式与之前伦敦版孙中山像邮票相近,边框花饰有所变化,以后又在纽约美国钞票公司印制。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华邮政不可能再委托香港、纽约等处印制邮票,于是从1942年至抗战胜利的4年中,印制邮票分别由重庆市中央信托局印制处、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中央印制厂承印。其间中信版孙中山图像邮票,改由福建南平百城印务局继续印制。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中华邮政所用邮票中最重要的是孙中山图像香港中华版邮票。香港中华书局印刷邮票从1938年10月开始印刷邮票,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为止。香港中华版孙中山图像邮票分为一版 (1938年11月11日发行)、二版 (1939年3月发行)、三版(1941年8 月16日发行)。由于时局动荡,印刷厂家几次变更,所用印版有时做了局部修改,由此不同批次的邮票图案和齿孔度数上都有差异。烈士像邮票继1932年发行之后,于1940年再次印行。在此时期,加字改值的普通邮票皆用各版孙中山像邮票和烈士像邮票。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中华邮政也克服困难,坚持发行孙中山图像邮票,孙中山的形象凝聚着民族力量并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
国民党政府为了表示对孙中山的敬仰与爱戴,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赢得抗战胜利,决定顺应民意,要求全国称孙中山为“国父”。1940年(民国29年)3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渝艳机字第370号公函,向全国发出“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的通知。公函内容如下:“本党总理孙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凡我国民,报本追远,宜表尊崇。兹经本会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一致决议,尊称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5]全国各级机构纷纷转发该文,贯彻有关要求。
但由于孙中山在1925年已被国民党尊为“总理”,所以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在不同场合无所适从,不知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还是国父。1940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的图书文字,不必强行改易。自此之后,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正式确立了“国父”的地位,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国民政府的象征。
面对孙中山的巨大影响力,伪政权也不得不对“国父”表示敬重,以便借孙中山的形象来加强自身号召力,巩固统治。1941年,南京的汪精卫伪中央政治委员会也通过了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并且制定了致敬的办法。办法规定:“各级政府、各合法政党及人民团体、机构均应在礼堂或集会场所正中,于国旗交叉下永远悬挂中华民国国父遗像,并附挂国父遗嘱”;正式集会开会时,应向遗像行礼三鞠躬,并恭请遗嘱等。1942年,汪精卫还下令将中山陵园管理机构命名为“国父陵寝管理委员会”[5]。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名称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
孙中山被正式尊为“国父”以后,国民政府在辛亥革命纪念日、国民党成立50周年、国父逝世20周年等重要时间发行了多套纪念邮票。以纪念其对民国的贡献。
自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至1941年10月10日,为中华民国创立30周年纪念,因处于抗日战争紧张期间,未能印制新票,于是中华邮政将库存的香港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商务印书馆所印的孙中山图像及烈士图像邮票加盖“中华民国创立三十周年纪念”字样,以表庆祝。由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印刷。此项纪念票在上海印刷就绪后,迅即发往各地,京沪各区首先于10月10日发行,其他路途较远各区,多于收到之日起发售。全套10枚,齿孔度数:P12-14,版别为雕刻版。
兴中会是国民党的前身。从孙中山1894年创立兴中会至1944年已50周年。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刷处1944年12月25日印行中国国民党50年纪念邮票1套5枚。胶版印刷,齿孔13度,纸质为国产道林纸,背面无胶。 票面以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遗像为图案。5枚邮票中2元为绿色;5元为淡棕色;6元为暗紫色;10元为浅蓝色;20元为红色。
194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中华邮政发行“孙中山逝世二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6枚,主图均为孙中山1924年北上在天津所拍摄的照片,这是距孙中山逝世最近的一张肖像照片。邮票面值和颜色分别为2元,暗绿色;5元,红棕色;6元,紫蓝色;10元,浅蓝色;20元,玫红色;30元,棕黄色。由重庆中央信托局印制处承印,齿孔13度,国产道林纸印刷,胶版印刷。
五、抗战胜利后“国父”形象升华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
抗战胜利后,孙中山和中山陵的形象继续出现在纪念邮票上,与纪念抗战胜利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它们在民族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定为战时陪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正式颁布还都命令,5月4日蒋介石飞抵南京,政府各首长亦先后抵达,5月5日起正式在南京恢复办公。因为蒋介石及其他政府要员乘飞机抵达南京,而位于南京的中山陵是国民政府的象征。所以当年发行的上海版航空邮票采用俯瞰的中山陵作为新图案。这也是中山陵第一次出现在航空邮票上。上海版航空邮票发行于1946 年9月10 日,面值为27元,邮票图案为 DF-4 型客机飞行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上空。由上海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采用胶版印制。全套仅1枚。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日军步步紧逼南京,国民政府被迫于11月迁往大后方。8年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并在南京举办了隆重的还都典礼。为了纪念抗战胜利和“还都一周年”,1947年5月5日国民政府发行还都纪念邮票,1套5枚。由中央印制厂北平厂印制,采用雕刻版,齿孔14度。5枚邮票面值分别为“100元”、“200元”、“250元”、“350元”、“400元”。五枚邮票的图案一致,都是中山陵入口处的牌坊,背景为中山陵祭堂,中山陵第3次出现在民国邮票上。此邮票设计精美,印刷清晰,以中山陵前石牌坊“博爱坊”远望纪念堂为主图,上刊“国民政府还都纪念”,四周以小“V”字作框,寓胜利还都之意。以中山陵作为图案,还有其他深远的意义,一方面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屹立不倒,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希望以“国父”的精神为号召,继续团结全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吞并,沦陷50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归还中国。10月25日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复厅举行受降仪式,定为台湾光复节。台湾台北市的中山堂,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延平南路,落成于1936年12月26日,当时称为台北公会堂,为日本知名建筑家井手薰的作品。1945年,日本战败,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接受台湾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该会堂被选为“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地点。同年,台北公会堂正式更名为中山堂,通称台北中山堂。之后,中山堂成为召开国民大会及政府接待外宾的主要场所。1992年1月,该建筑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古迹。为纪念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国民政府发行台湾光复纪念邮票,共分2次发行:第1组以国旗飘扬于台湾地图上为图案,两旁各绘自由火炬,地图上端刊“台湾光复”4字,顶上横框内刊“中华民国邮政”,1947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2周年纪念日发行。第2组以台北市中山堂正景为图案,上端刊“中华民国邮政”及“台湾光复”,下端刊“台北中山堂”字样及数值,1948年4月28日开始发行。
国民政府以孙中山作为自身的形象,通过发行台北中山堂为图案的邮票,为自己收复台湾的功绩成功地作了宣传,也在台湾树立了自身的形象。此时,“国父”的形象与台湾回归祖国连在一起,升华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
孙中山的头像还出现在其他重要的非政治题材的纪念邮票上。1896年3月20日,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国家邮政。国民政府交通部将1948年3月20日定为首届邮政纪念日。1948年,又是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70周年。邮政总局于1948年3月20-26日在南京举办集邮展览,同年5月19-25日在上海展出。3月20日和5月19日,分别为南京和上海邮展的首日,中华民国邮政发行了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全套邮票共计2枚,分别发行有齿票和无齿票两种。邮票主图案右侧为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图案,左侧为中华民国邮政总局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飞机、帆船”邮票图案。面值均为5000元,刷色分别为红色和绿色。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票中票。这套票中票独具特色,在一枚邮票中用2枚邮票图案作为主图。这在中国发行的票中票中,也是首次。此票是由我国著名集邮家吴凤岗先生建议发行并亲自设计的。
抗战胜利后,普通邮票的图案仍以孙中山像为主。1946年至1948年中华邮政先后委托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和大东书局上海印刷厂承印孙中山像邮票。1948年,通货膨胀,币值崩溃,旧币为新通用货币“金圆券”代替,1949年1月中华邮政发行金圆面值邮票。其后邮资仍随物价不断大幅度上涨。5月份中华邮政发行基数邮票以应急需。
此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像也出现在了明信片和邮简上。
从1912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国邮政共发行有关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邮票9套43枚,普通邮票30套276枚(不包括加盖改值票),还曾有印制成但未正式发行,后盖章改值的孙中山头像普通邮票4套27枚[6]。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峡两岸仍然对孙中山表示敬仰
1949年,蒋介石在溃退到台湾后,用重金在台北阳明山修筑中山楼,在仁爱路修建了国父纪念馆,供台湾人民纪念瞻仰。同时,台湾政府还将台湾各大小城镇重要街道中的一条,命名为“中山路”。即使是现在,在台湾各地都留有国父铜像。以此表示对国父的敬仰之意。台湾政府也曾发行邮票纪念孙中山,例如1963年,是孙中山“耕者有其田”民生政策在台湾实施10周年纪念,中华邮政发行了纪念邮票,体现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对改善民生的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的国父为孙中山,但对孙中山的尊敬还是一以贯之,给予了他应有的礼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共产党在正式的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的称号是“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无论在推翻中华民国大陆政权之前还是之后,都尊称孙中山是“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民间有人时常沿袭民国时代尊他为“国父”的称呼,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享有较之中华民国时期更崇高的地位,有时也被尊称为“国母”。邮政部门也多次发行纪念孙中山诞辰及有关辛亥革命的专题邮票。
如今,孙中山仍然受到海内外华人的一致尊敬和爱戴,学界对他传奇一生的研究仍然在继续。而在关于孙中山的浩瀚无涯的资料中,各个时期其纪念邮票的发行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途径。
[1] 邵林.孙中山先生主持设计的邮票[J].集邮.北京:1981(10).
[2] 郭润康.孙中山先生与邮票[J].集邮.北京:1956(11).
[3] 孙中山何时被尊为“国父”?最初来于民间[EB/OL].郑州日报.(2001-11-15)[2014-04-10].http://www.zsnews.cn/Culture/2011/11/15/1874061.shtml
[4] 孙中山“国父”称谓的由来[EB/OL].文摘,(2006-09-11)[2013-12-02].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09/Class106/200609/20060911071000_15408.html.
[5] 晓冰.孙中山何时被称为“国父”[EB/OL].中山市档案局,(2009-11-10)[2014-04-10].http://www.zsda.gov.cn/plus/view.php?aid=31202.
[6] 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邮票[EB/OL].金融日报,http://www.jibi.net/News/ykzs/8_38_7_581_2.html.
Sun Yat-sen’s “Father” Image from the Stamps
SU Peng-peng
(Tianjin Museum, Tianjin 300201, China)
Sun Yat-sen is the most famous revolutionist in China. He led th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overthrew the feudal autocratic monarchy and establish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n Yat-sen’s portrait appeared on the stamp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ortraits, we can see how did Sun Yat-sen become the Father of a nation and how important he is to China. The Kuomintang regime published stamps to mark the great man for political propaganda.
Sun Yat-sen; Postage stamp; Chinese Kuomintang
2014-09-07
作者简介:苏芃芃(1981-),女,天津市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K26
A
1672-4860(2015)02-00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