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3-24韩新明梁海霞
韩新明 梁海霞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
韩新明 梁海霞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产业传播活动对于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给出了产业传播定义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就如何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效果给出了三点建议,即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借船出海策略。
产业传播;传播现状 对策
川西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些有利的条件为川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相对其它产业而言,川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起步较晚,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体系还很不完善,各企事业单位的传播能力还很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川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若不能从 “信息孤岛”中突围而出,就很难迅速壮大成为川西北地区的支柱产业。本文对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冀为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参考。
一、民族文化产业与产业传播
(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者刘涛的定义,民族文化产业是指为公众提供(生产和销售)“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民族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广义上的民族文化产业包括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传媒业、休闲娱乐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艺术品加工业等主要门类;狭义的民族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餐饮、服饰、节庆、赛会、民俗展演、民族医药、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等行业[1]出于研究需要,若无特指本文中的民族文化产业均指的是狭义上民族文化产业。
(二)关于产业传播
要深入理解产业传播的概念和内涵,首先就要了解产业和传播的概念。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产业是介于国民经济和企业之间的一个中观概念,指的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传播进行过定义,如霍夫兰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邵培仁则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等等。这些定义均是学者们出于不同研究目的需要而得出的,各有各的侧重点。出于本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郭庆光的定义,即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2]。在综合了上述学者的观点以后,本文认为产业传播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系统将自身的信息在系统内、外部进行扩散、反馈的过程。产业信息在系统内部扩散及反馈的过程,为系统内各个企业相互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的内部动力。产业信息在系统与社会之间的流动过程,一方面是产业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展市场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产业系统向周边环境学习的过程,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因此,积极开展产业传播活动,对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生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二、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
(一)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
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依靠自身独特的民族资源禀赋和政府的支持,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在产业传播方面,由于受到传播意识落后、区域交通条件差、传播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因素的限制,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大多还处于较为原始的人际传播状态,产业信息大面积快速扩散的效应还没有形成。大众传媒因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在其诞生后便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正因为此,大众传媒便成为了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如报纸媒体《阿坝日报》、《甘孜日报》,均同时发行汉文版与藏文版,相关栏目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全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传播产业所需的各类信息。在广电传播方面,阿坝州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州43个乡镇,覆盖人口32万人,人口覆盖率35%,电视台节目覆盖101个乡镇,覆盖人口49万人,人口覆盖率54%,把富有阿坝州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及产业。甘孜也建成了州级平台、康定和道孚县级节目传输平台、30个乡级无线发射基站和19个村级无线发射基站等,传播的农牧民人口覆盖率接近50%。随着互联网覆盖率的进一步提升,川西北地区也开始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中国羌族网、羌岷网等网站上,都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分栏展示,囊括羌族音乐、视频短片、民族学术、人物专栏、组织机构等板块,详尽介绍饮食、建筑、歌舞、医药、文学、历史、宗教等内容,展示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二)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国 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Goldmark 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 EVR 商品的计划书[3]。国内一般认为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新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4]。本文所指的新媒体主要指相关的网站、网页、微博、论坛等。下表即是目前收集到的有关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状况。
表1 川西北部分民族文化产业信息传播的相关网站信息统计
从上表可知看,着重传播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网站数量不少,但是从这些网页的微博粉丝数、网页点击率看,发现受众对此的关注度极低。与作为旅游产业传播的微博代表“九寨沟管理局“的160多万粉丝数量相比,这些文化产业网站的微博粉丝数目微不足道,微博账号一般也未能得到“认证”。此类网站作为展示民族文化产业的窗口,理应成为民族文化宣传与品牌塑造的重要渠道,但并未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如中国羌族网,它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羌文化交流平台,其内容丰富,涉及学术交流、社会聚焦、文艺空间等多个板块,并设有“尔玛论坛”供羌文化爱好者沟通。但是论坛会员不足400人,帖子更新速度缓慢,部分板块几天才能看见新帖。网站同时提供“尔玛商城”供民族文化产品交易,但打开商城页面,它只对“珉玉”文化及工艺进行展示,不见其余产品,无疑是对交易平台的极大浪费。此外,个别网站访问量严重低下,部分板块文章一个月内点击量不足20次,甚至也没开通微博、论坛、贴吧等交流平台。虽然这些网站在页面下端设置了友情链接,但是所链接网站的情况基本与自身无异,少人问津。
三、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找准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是尽快提升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水平的关键。
首先,传播主体对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就政府而言,由于民族文化产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效益相对较差等因素,所以政府更加倚重旅游产业的传播,不愿意将传播经费过多地投入到民族文化产业;就民族文化企业而论,自身对于产业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也不愿意从本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产业传播。大多数企业或作坊在对外提供产品或服务时还是在走传统的销售路径,无意通过时下热门的传播新渠道来宣传自身的品牌与形象;就媒体工作者层面讲,由于川西北民族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导致媒体宣传报道该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支付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较高。正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媒体宁可选择把采访、报道的目光聚焦于九寨沟、黄龙等少数著名旅游景点,加大受众对旅游产业的关注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媒体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
其次,民族文化产业的信息传播手段亟待更新。近年,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体,不断促进其它产业的传播。然而,这些新媒体在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中却受到了限制。一方面,由于川西北民族地区熟悉新媒体业务的人员有限,缺乏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网络传播的人才,加上该地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日常工作,在对新媒体的建设经费投入上自身存在不足,导致新媒体事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当地传播民族文化产业的纸质媒体发展定位不清晰,还未能与网络媒体有效整合,电子版、网络版的新闻稿件更新缓慢,不能用网络语言、网络新闻表现产业传播的中心工作,在发挥新媒体的整合和集聚效应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因此,各传播主体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只能停留在地市级的传统媒体,传播的范围也多局限于本地受众。
四、关于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平台建设是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关键
产业传播与企业宣传不同,它更多是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区域范围内产业整体的传播状况,而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营销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体现的是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积极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
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应该由以下要素构成:管理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首先是管理要素。在政府指导下,建立相应的民族文化产业的指导和协调机构,负责对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及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组织工作,为平台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其次是信息要素。由政府专门机构负责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相关的扶持政策、配套政策及发布全面、细致文化市场信息,产业传播平台建设提供政策和信息支撑;最后是技术要素。要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加大引进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高新技术,加快原有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5]。
产业传播平台构建以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播手段,能让川西北民族文化其相关产业得以有效的传播,使得整个产业的传播活动更加整体、统一,更有利于在现代市场中传播,更能加强对川西北民族文化的继承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保障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产业传播人才,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改善。要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业全行业领导干部、员工的传播意识与媒介素养。特别要重视对企业领导、营销人员等涉及传播活动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传播能力。第二,注重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媒体技术、业务和信息传播规律,在对外的产业传播活动中“独当一面”。第三,与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合作,建立一批复合型传播人才实践基地,促进高等院校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主体应与高等院校中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以及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既可以为自身提供所需的产业传播人才也可以尽快提升产业对外传播效果。
(三) “借船出海”是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捷径
借船出海策略,有时也被称为借梯带高策略。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有效地利用其他事物、人员、组织或团体的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关注度、满意度、忠诚度、认知度、亲和度等资源优势,从而使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的策略。借船出海策略有两方面的优点,具体体现在: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经济实力较差,很难拿出大量经费用于企业传播,因此可以考虑借助于旅游产业的传播平台,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第二,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如果能够依托其他产业的传播平台构建自身的产业传播平台,那么传播过程中的运营和管理,主要由其他产业负责,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风险[6]。
结语:
传播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传播形式与途径,也给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全面、迅速地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既是业界关注的重点,也是学界研究的核心议题。限于篇幅所限,本文仅简单的论述了产业传播的概念及其意义,并就川西北地区如何提升产业传播效果从宏观层面上提出了三点粗浅的建议。而关于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的运行机制、文化产业传播人才的培养、借船出海策略的具体措施等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刘涛.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52-7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许涛. 新媒体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4] 赵妤. 新媒体在农业传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5] 陈怡. 构建视觉文化传播平台,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以郑州市为例[J]. 中国经贸导刊,2009(13):38.
[6] 刘德春. 国际市场营销的七大策略[J].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14(4):64-68.
A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miss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Ethnic Culture Industry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HAN Xin-ming, LIANG Hai-xi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The industrial transmiss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industry itself. Based on a clear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transmiss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bo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nsmission of the ethnic culture industry and corresponding problems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finally giving three proposals on how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transmission in this regard,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a platform for transmitting the ethnic culture industry, cultivating a number of talents that specialize in this field and importing the ethnic culture industry to foreign countries.
Industrial transmission; Situation of transmission; Countermeasures
2014-10-23
韩新明(1976-),男,河北卢龙人,副研究员,博士在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传媒管理。
梁海霞(1990-),女,四川德阳人。研究方向:传媒管理。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LQ2012C-08。
I207.9
A
1672-4860(2015)02-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