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015-03-23白嘉菀
白嘉菀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推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打破城乡二元坚冰,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3004102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城镇化”一词一度成为近十多年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热度最高的名词之一,而“城乡一体化”也在相关文件中频繁出现。十八大报告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可见,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1 传统城镇化及其困扰
传统的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本文认为,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向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化的过程。
目前,我国城镇化面临着四大突出问题:
(1)土地城镇化过快,农民的失地问题比较突出。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农民失地”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相关结果超过了600万条,2014年3月发生在山东省平度市征地血案被相关媒体称之为“城镇化之殇”。据相关报道,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约50%,但城镇户籍人口仅增长了2.5%,这对于本身差距巨大的城乡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城市结构不合理,规模结构严重失衡,城市群发展不快,一体化进程缓慢。以甘肃省为例,2013年,兰州的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近30%,地方经济依赖度较高,而其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欠佳。其他地州市对资源的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应有的承载和服务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在农村,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的同时,城市也出现了住房难、交通拥挤等城市病大范围爆发。
(4)社会两极分化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形成明显的两个社会群体。在城市,两个群体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乡村,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引发的“空心村”、土地撂荒乃至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关注。如果这两个群体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就容易其矛盾冲突加深、社会两极分化。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这些问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发达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此进行治理,现如今,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旧无法摆脱其魔咒,这表明,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2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发展集约型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网络体系完善,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产业支撑力强,就业机会充分,生态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为了进一步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问题,国家拟定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城镇进行试点。可见在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最优化的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同城镇化一样,不同学者对城乡一体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打破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生活等壁垒,并在生态等领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的一体化。
所以说,“城镇化”是中国缩小城乡差别的社会实践过程;“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于我国实际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过程;而“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打破二元坚冰,缩小城乡差距的最终目标。
3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双向的转化,并不是像传统城镇化那样,将乡村转化成为城市,而是在资源、文化、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上的一种互补,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的城镇化,所以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模式,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并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和政策支撑体系。
3.1 经济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
(1)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基础设施得到保障,才能够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盘棋”来考虑,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包括城市重点工程建设,以完善城市功能;城乡建设的规划要有前瞻性,从而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新社区建设;尤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村庄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关注民生,加强城乡道路网络建设,对水电暖气等民生资源的合理使用予以保障,并对污水、垃圾等产物进行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卫生、通讯、文化体育等方面优化政策、创新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在城乡合理配置,能够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信息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自2005年以来,中央在多次文件中连续提到以“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可见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为1.78亿,占网民人口比28.2%,这个数字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并不乐观。毫无置疑,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化建设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农民可以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寻求技术、科技、产品供求的信息,并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产品和农村人口“走出去”,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并在基础设施、户籍管理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3)因地制宜的城乡一体发展模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究其原因在于水土不同。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中小城市以区域优势带动辐射周围的乡镇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业等新型产业,乡镇在发展其他产业的同时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
3.2 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
(1)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最传统的地域文化往往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现阶段,大部分城市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留呈反比,城市的建设和扩张容易导致部分文化生存地的缺失,而在乡镇,没有商业的冲击,传统文化得以保存最原始的形态,但却因为缺少产业运作而无法转变为经济优势。这便对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往往拥有大量的历史古迹与自然风光,并保存着传统的特色文化,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通过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便能够通过城乡文化产业的统筹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添砖加瓦。
(2)人才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中,人力资源无疑是第一资源,尤其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镇,人力资源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相应增加,这就要求政府在各方面对于人才引进及现有人才的保护上下功夫。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高精尖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乃至普通民众的文化素养也是关键。尤其在乡镇,把加强城乡之间科技文化的沟通与农村基层教育的普及,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法宝,同时利用多种手段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农民成为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政府的引导、完善的机制、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持久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的生活环境与方式都必不可少,才能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3]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1).
[4]王克修.推动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
[5]肖爱丽,樊帆.信息化推动城乡一体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6]李晓霞.袁占亭:力争市经济总量占省30%以上[N].兰州日报,201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