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5-03-22周延生杨裕芳王新芳
周延生 杨裕芳 王新芳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医院中医内科(东海222300)
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周延生杨裕芳△王新芳△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医院中医内科(东海222300)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黛力新,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天麻钩藤饮,以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治疗组治疗后CH、HDL-C等指标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可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颈性眩晕临床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作多与头颈部活动,姿势改变有明显关系,主要表现为眩晕或突然昏倒,颈部活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耳鸣,耳聋,恶心呕吐,上肢麻木胀痛等症状。属于中医“眩晕”范围,病位在脑,病机可概括为风、痰、虚、瘀[1]。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共同特征,属于本虚标实。风者乃素体阳虚, 或肾阴素亏,风阳上扰清空;痰者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聚湿,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虚者乃气虚、血虚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各种病机引起的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并见,故治疗时须详查病情,分清标本主次,辨证治疗[2]。笔者近年来运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资料来自于我院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收治入院的经彩色多普勒(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8~66岁,38.8±1.8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病程3.0±0.8年。对照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7~65岁,38.7±1.5岁;病程1个月~11年,平均病程3.1±0.9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诊断要求,颈部X片显示:生理曲度变直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孔变窄、或椎间盘突出;经头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明确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
治疗方法 两组急性期予葛根素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d1次,1个疗程7d,并口服西比灵5mg,qn,谷维素20mg,1d3次,缓解期停用葛根素,继续按照方法服用西比灵和谷维素。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黛力新,晨服1片,15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组方:天麻5g(冲服),钩藤15g,石决明18g(先煎),山栀子9g,茯神、黄芩各10g ,川牛膝、杜仲、益母草各12g,桑寄生、夜交藤各20g。临证加减:目赤便秘加大黄、龙荟丸各5g,芒硝3g或当归10g;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加龙菊花20g,胆草、丹皮各15g;肝肾阴虚明显,腰膝酸软,加杞果20g,首乌、山萸肉、生地各10g;眩晕剧烈,兼见手足麻木、震颤者,加生龙骨10g,羚羊角、生牡蛎各5g,白芍、珍珠母各15g。上药水煎200mL,1d1剂,1d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TCD检查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好转:TCD检查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眩晕时间缩短,发作频率减少,症状减轻。无效:TCD检查较治疗前比较无变化,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1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5)。
血脂变化 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CH、HDL-C等指标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027、2.453,P<0.05),见表1。
表1 血脂变化对比情况
血液流变学变化 两组治疗前血浆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沉、全血比黏度低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比黏度高切、血沉、全血比黏度低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t=2.091、5.382、1.985、2.036、1.902、3.780,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见表2。
表2 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此情况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 两组治疗前LVA、RVA、BA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BA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明显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t=10.365、9.056、5.127,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中共有3例出现体重增加,均不影响治疗。两组随访12周,观察组复发4例,占9.52%,明显低于对照组17例(40.48%),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9,P<0.05)。
讨论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又有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之称,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4]。中医学无“颈性眩晕”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眩晕病”范畴[5]。前人对于眩晕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不一致,有虚、火、风、痰诸家学说,但多认为其为本虚标实之证。如《灵枢》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张景岳云“眩晕一症,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扩微循环药物为主,但是,单一的西药治疗本病往往效果不稳定,而且容易出现口干、嗜睡、疲乏等不良反应,且容易复发,治愈率不高。范文甫老先生认为,眩晕病过程中各病因往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但以患者体质为其根本,如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常源于肝肾阴虚;痰蒙清窍所致眩晕常源于脾虚不运。其赞成张景岳之“无虚不作眩”的认识,立法用药以补虚为本[6]。笔者在治疗颈性眩晕中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黛力新进行治疗,方中钩天麻甘平入肝,既熄肝风,又平肝阳,为止眩晕之良药,不论虚证、实证皆可运用,既熄肝风,平肝阳,又能祛外风,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化学成分中含天麻素,天麻苷元、天麻多糖、维生素A,多种氨基酸及各种微量元素,如硌、锰、铜、锌等,可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并降压、减慢心率及保护对心肌、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但天麻偶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发生,如在服用过程中出现过敏、中毒、昏迷等反应时,应早期催吐、洗胃等对症处理[7-8]。《本草汇言》曰:天麻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 癫痫强痉,四肢挛急,一切中风、风痰。方中钩藤既清肝热,又平肝阳,为治肝火上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之要药,二者相伍,平肝熄风,用以为君药。石决明咸寒清热,质重潜阳,专入肝经,为“凉肝、镇肝之要药。”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得清而不致上扰,以上三药相伍,共奏平肝熄风清热之功,用作臣药。益母草活血利水;川牛膝引血下行,两药均活血利水,且药性下行,以利肝阳平降,亦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相符;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以上六药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效。若偏于火盛,兼见目赤、鼻出血,苔黄糙,脉弦数,可加龙胆草、山楂、黄芩、丹皮清肝泻热;便秘者,加当归、龙丸泻肝通腑[9-10]。黛力新是一种抗抑郁、焦虑药物,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失眠及焦虑。促进多巴胺受体D2的合成与释放,提高了突触间隙单胺递质的含量,发挥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阻断了头痛与抑郁之问的恶性循环,从而对头痛的发作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该药副作用极少,即使出现也极轻微,短暂[11-12]。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提示天麻钩藤饮与黛力新联合治疗效果较好,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 银忠甫.天麻钩藤饮合左归丸化裁治疗眩晕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1):6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黄培新,刘茂才,黄燕,等.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5] 赵玉顺,赵保礼.彩超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336-1338.
[6] 游国雄,贾启德,施有昆,等.轻微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14-15.
[7] 蔡春霞.冠心Ⅱ号汤剂联合倍他司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56-1658.
[8] 龚龙,方建国.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9] 刘拴.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739-741.
[10] 梁芳,魏德芝,王宇新,等.颈复汤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4):343-345.
[11] 孙浩,陈戎.黛力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31-33.
[12] 金航军.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6):754-755.
(收稿2015-09-20;修回2015-10-26)
眩晕/中西医结合疗法天麻钩藤饮@黛力新
R255.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12.003
*广东省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2014257)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52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