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问题探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5-03-22常春红

关键词:黑龙江实力区域

作者简介:常春红(1973-),女,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5)03-0081-05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12E004);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12542249)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紧迫的实践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1]。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基础和重心,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评价的重要维度。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国外主要关注国家层面,国内则集中在软实力建设动机、目的和意义的论证 [1-3],从某一层面研究软实力建设 [4-5],对软实力建设现状进行评估 [6-7],对比研究我国与其他国家软实力建设现状 [8]等。中国进行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但是相关研究还不十分系统,对于区域文化软实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也不全面。

加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在成为各省区域发展战略新的增长点。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建议,旨在为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提供参考。

一、区域文化软实力内涵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提出。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发表《软实力》《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文,出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系统阐释“软实力”概念。他指出,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不仅仅是“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硬实力”指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软实力”指以意识形态和文化吸引力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这个概念是基于冷战时期国家之间竞争的需要,当今时代“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概念得以普及 [9],并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逐渐被认同,其意义已超越概念本身——“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一个概念,还代表一种文化思维模式,将文化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2006年以来,“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国家层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0]。“文化软实力”首次被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凸显出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区域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通过类比国家文化软实力之后得出,指一个区域的文化吸引力、同化力和凝聚力等。区域与文化相辅相成,文化有独特的区域特征,区域有个性的文化标识。需指出的是,区域是文化的现实载体,只有在区域层面上讨论文化才有实践意义。文化软实力因区域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特点。此外,区域文化软实力对于区域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评价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维度,能够营造区域内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调动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展现良好精神面貌,塑造全新区域形象。并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区域外社会、生产、消费和人才等资源,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从而有力支撑、促进区域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此可得: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重心和基础性工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域文化软实力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如浙江省台州市最早提出“软实力战略”;广东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无锡、青岛、重庆、深圳、武汉等几十座大中城市,相继提出增强软实力的思路或决策 [11]。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通过后,“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十分明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处于全面整合新阶段,特征是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产业集群应运而生。鉴此,黑龙江省应加快文化资源整合速度,积极探索科技与文化、资本与文化、传播手段与文化创新等有机结合,为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机遇和条件。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资源优势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观源远悠长、历史景观独特,区域文化底蕴深厚。

1.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早在17.5万年前,黑龙江省就有古人类活动。具有代表性的远古文明遗址有塔河十八站、阿城镇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哈尔滨阎家岗、加格达奇大子羊山遗址,以及三江平原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白金堡文化遗址等。自商周以来,黑龙江就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历史上曾几度入主中原,两度建立中央王朝,孕育了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如今仍保留金上京会宁府、渤海上京龙泉府、汉魏时期七星河流域遗址、金长城等重要文化遗址 [12]。同时,黑龙江省西部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其独特区域特点,又与各地区历史文化相联系。其中,辽金文化、流人文化、抗战文化、闯关东文化等是这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部分。

2.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很多少数民族保存原生态特色,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13]。比如满族的刺绣、剪纸,赫哲族手工技艺,梅里斯达斡尔民族歌舞,鄂温克族瑟宾节,朝鲜族风情园,以及家喻户晓的东北二人转等等。21世纪初,黑龙江省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省情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方位继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区,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造特定文化活动空间等方式,已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纳入规划建设。目前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有国家级19项、省级49项 [14]。

此外,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并完善民族文化资源档案,出台保护措施,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多民族文化聚集地”优势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长,在文艺创作、文化旅游、影视等相关领域做大做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3.典型的多元文化格局。20世纪初修建中东铁路后,俄罗斯人、犹太人及20多个国家近20万侨民涌入黑龙江,形成独具国际交汇特色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宗教文化 [12],如中央大街巴洛克式建筑、格瓦斯饮料、里道斯红肠、哈尔滨啤酒等。中西文化和国内移民文化并存为黑龙江积淀了多元文化底蕴,形成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异域文化多元交融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形态具有中原文化不具备的兼容性与创造性。

4.红色革命文化。抗联英雄杨靖宇、李兆麟、赵一曼、赵尚志等,以及“八女投江”“江桥抗战”等抗战事迹至今仍激励着人们。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成为东北军事指挥中心,林彪、罗荣桓、彭真、陈云等多位领导人和高级将领在此领导解放战争。

黑龙江是产业工人革命发动最早的省份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在哈尔滨太阳岛举行。全国最早的工会组织在哈尔滨建立。共产党成立后第三年在哈尔滨成立“中共哈尔滨组”。作为中东铁路的中转站,哈尔滨曾被视为连接中共与共产国际的纽带,我党曾多次派人来此宣传马克思主义。

研究红色革命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挖掘、传承黑龙江红色革命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彰显红色革命文化的魅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意义重大。

5.龙江特色文化。在黑龙江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独具魅力的龙江特色文化。如开垦北大荒过程中,形成农垦文化、黑土文化和北大荒精神;开发大庆油田过程中,形成石油文化、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开发大兴安岭过程中,形成森林文化和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此外,还有充满地域特色的闯关东文化、知青文化和冰雪文化等。

(二)黑龙江区域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一批文学、影视、广播、音乐、曲艺、民俗等优秀艺术作品,打造具有龙江特色、龙江风格的文化品牌。同时,发展冰雪、出版、影视制作、旅游等文化产业。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靠成熟的经济条件和扎实的产业基础。黑龙江地处边陲,长期远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心。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居民消费后劲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落后势必影响文化资金的投入,阻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其次,文化基础设施薄弱。黑龙江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少系统性,公共文化产品不够丰富。虽逐步开放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但面向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宣传教育不够丰富,公共文化传播途径狭窄。公共文化服务是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15]。因此,要建构健全、系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平分配公共文化资源,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文化权利,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16],此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再次,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说,黑龙江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发展速度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影响力和辐射力有限。很多文化型公司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资金投入低,缺少富有活力和实力的现代化“龙头”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大都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 [17],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束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

此外,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与高新技术结合度不高,现代文化发展在信息化和现代化方面发育不够成熟。文化生产、创造、传播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不尽人意,文化产品总体科技含量不高,文化创造性、创新性不足,文化传播途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滞缓。

三、提升黑龙江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建议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要科学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同时与区域自身特点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硬实力条件相适应,与区域文化基础、文化关系相适应,从整体上构建区域文化软实力有效发展路径,促进区域文化科学、全面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和谐发展。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要破除区域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只有除旧推新,才能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向,适应区域社会经济运行规律,遵循区域文化发展规律,突破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力争在短时间内找出新旧体制平稳过渡的途径,建立适应黑龙江文化发展需要的新体制。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黑龙江实际,建设一个与省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推进具有龙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同时政府应转变管理职能,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大力扶持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艺术流派、演艺团体,对于新兴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合理利用特色文化资源

要加强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尤其是特色文化),科学制定文化传播发展战略,建立特色文化传播体系,逐步扩大区域文化传播范围,打造区域文化品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对区域文化进行广泛宣传,开展系列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充分展示区域文化,提升黑龙江区域文化知名度。

从整体上看,黑龙江是文化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应将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通过一系列手段(如宣传、实物展示、广告等)充分展示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多推精品,树立区域特色文化品牌。东北网络台、黑龙江省图书馆等单位近几年在这些方面做出许多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例如,由黑龙江东北网络台与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区政府共同建设的“萧红多媒体数字展馆”。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黑龙江区域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特色凝炼不充分,要不断开发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造,将区域新生文化的原生形态逐步向经济形态和科技形态转变,将区域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人文效益。当前,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即是将文化软实力转变成产业硬实力。具有龙江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红色文化均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此外,还应依托较发达的现代工业,发展旅游、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开发特色民族风俗、冰雪文化等项目,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黑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区域的现代化水平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更取决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是衡量区域文化发展程度的尺度。

伴随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黑龙江省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文化消费大幅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特征,对公共文化的发展提出较高要求:亟需提升文化设施质量和数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品种和载体。因此,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文化设施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实现广覆盖和普惠制。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开展经常性、多渠道的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建设参与性,使其享受更多先进文化建设成果,夯实区域文化软实力建设基础。

(五)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争取机会、拓宽渠道,积极办好各种推广龙江特色的节会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提升黑龙江省文化软实力,应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注重通过输出文学艺术、举办文化活动等,传播龙江特色文化。与此同时,注重发挥地缘优势,凝练特色,把有区域民族风情的文化艺术、音乐舞蹈、工艺品等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扩大黑龙江知名度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

黑龙江实力区域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分割区域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区域发展篇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