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的实践转化

2015-03-22薛立刚于兴业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50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50030

关键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薛立刚于兴业(.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50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50030)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的实践转化

薛立刚1于兴业2
(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2;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需要。文章在阐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从机制、途径、内容、方法等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转化,并强调与大学生日常活动紧密相联,通过实践强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践转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思想多元化、信息现代化的新形势时期,理论宣讲等传统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要求,而实践中强化理论认同,提升思想认识,养成良好品行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做法,因此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观体系,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反映执政者的思想意图和利益要求,是对自身发展道路和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体现在社会各种制度中,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并进而形成人们情感、意识和观念的综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根本目的、总体布局、战略目标的总体反映和价值体现,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源泉。这一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中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有效结合,先进文化和同层次群众需求的有效结合,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党的十八大以高度凝练的24个字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在多层次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表述,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有效融合,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核心性、凝聚性和稳定性,对其他社会思潮起统摄和规范作用。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系统的论证、丰富的内涵和科学的体系架构证明了自身的主导性和有效性,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所要回答的是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等问题,所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问题”[1]。因此,这一主流意识形态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和实践效果,吸引、凝聚、引导、制约着其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其他多元、多样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围绕其运动,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其目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客观诉求。

(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

文化是特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影响和制约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精神力量。因此,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统一性。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主导文化,运用文化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实现意识形态对人的教育引导。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文化,发挥主导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是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源于实践的主导文化,并指导新的实践,理应承担起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责任,而国家、民族和个体利益的一致性为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大学生群体意识提供了可能,但在各种社会思潮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冲击下,这种转化不会自发实现,只有通过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转变为学生自觉意识。因此,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力、渗透力、统合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凝聚和鼓舞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2]。

(二)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主流意识形态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政治方向,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重要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广大学生,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指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支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纽带,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统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过程中始终有独特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文明成果,是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大学生成长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提供了价值引领,是大学生人生中的第一颗“扣子”。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毫不放松地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才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

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高校的实践转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是践行,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教育的实践转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通过实践强化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一)构建实践教育体系

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转化是系统工程,需要抓好内化规律和制度设计两个层面,遵循意识形态教育与实践相符合的规律,以增强实践路径探索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抓好制度性的“顶层设计”来整体布局、统筹安排,实现预定目标。

一是学校总体设计统筹考虑。树立全局育人观念,打破条块分割状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使意识形态教育在相互补充中实现教育功能。转变教学观念,使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教学方式真正开展起来,在传统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将教育置于可感知的、直观的、伸手可及的实践生活中,把“两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渠道。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保障,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社会服务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稳定性、规范性。

二是完善实践内容。确保意识形态性的主导地位是实践转化的根本原则,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能够有效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既要向学生传递既定的价值观念和原则规范,又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对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给予积极引导,还要注重围绕社会现实问题开展分析,将生活中的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实践转化的实效性得以提升。

三是加强队伍和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转化根本靠人,必须要有一流的专家队伍,“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主力军,无论在水平还是数量上应下功夫把这支队伍培养成为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只有这样一支稳定的专家队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在制度建设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真正融入到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成为师生思想行为的坐标和指南。建立实践考核机制,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和学生日常表现与个人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环节考核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更全面;把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考核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个性品质在自我教育中得以升华,又使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得以保证。

(二)搭建实习实践平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体验和感悟,才能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真正认同、接受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是发挥校园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校园是面向大学生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的主阵地,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要结合“五四”“七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一二·九”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集中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通过文字、图片、座谈、演出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感悟,并通过微博、微信、网站、手机报等平台广泛发布,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传播青春正能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按自身兴趣组建理论型、科技型、爱好型和公益型社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在团体实践中自觉接受教育。

二是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活动是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从形成到成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促进大学生认知必不可少的重要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系统性设计,在时间上做到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在激励措施上做到有偿性与公益性相结合,在受众群体上做到普遍性参与和骨干成员培育相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教育基地参观、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把学校、企业、社区、基层、农村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和体会国家的方针政策,充分体会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开展基层宣讲、科技支农、教育帮扶、文化宣传、公益服务、走访校友、深入企业、美丽中国实践感悟等以宣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专项社会实践行动。

三是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动员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特别是抓住“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契机,组织青年学生走进学校周边社区和群众中,围绕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社会公益、助老爱幼、文明劝导等内容,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各种爱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践行文明新风;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美好家园建设、爱国卫生活动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努力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认真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结对子帮扶等实践活动,大力倡导集体意识、团队意识[5]。

四是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功能。注重层次性,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抓学生骨干的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提高学生骨干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其带头践行,影响更多的学生;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自强之星、大学生模范道德人物评选为载体,不断培育和选树道德模范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三)构建网络新媒体融合体系

网络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达91.2%,在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的终端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工具后,与网络新媒体融合便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实践转化的重要途径。

一是以媒体融合方式创新活动形式。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很多主题教育活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不能改变,要让活动吸引人,必须从形式上创新,突破传统的你演我看、你讲我听的固有模式,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将传播载体扩展到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实现与学生实时互动,把活动打造成全体参与的互动平台。

二是建设好新媒体队伍。过硬的技术人员队伍是达到活动效果的保证,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学生中的专业技术人才,调动其参与设计、开发和制作的积极性,多出好形式和好作品;要建设一支能撰写高质量网评文章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凝聚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网络规律的学生骨干,培养有影响力的青年“大V”,在加强互动交流过程中引领方向,凝聚共识;要建设一支网络宣传员队伍,招募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网络宣传中积极持续发声,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氛围,传递正能量。

三是建设新媒体阵地和载体。建设以团学组织为重点的微博、微信体系,提高发布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契机,策划一批内容生动深刻、影响力广泛的线上活动,形成弘扬网上主旋律的强大声势;注重使用手机客户端软件和即时通信软件,注重围绕手机即时通信随身、随时、拥有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

四、结语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不仅要理性辨析、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取向的关系,更要明确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可发展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直面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促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践转化,把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工作抓出成效。马克思主义是以社会实践发展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体系,其理论活力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永恒的主题,要通过深入研究、积极实践,以切实有效的举措,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得以拓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 2008-04-21.

[2]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04]. http://news.xinhua 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5]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3).

作者简介:薛立刚(1978-),男,黑龙江科技大学团委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和调整机制研究”(1252226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运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研究”(13C00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11E037)

收稿日期:2015-02-02

文章编号:1672-3805(2015)02-0092-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1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