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2015-03-22潘俊波樊东张鑫琳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潘俊波樊 东张鑫琳(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基于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潘俊波樊东张鑫琳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为了培养合格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必须构建适合该类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在总结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设措施。包括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现有教师资源、引进和培养专门且急需的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设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人文和学术环境等,为业已开展此类人才培养计划的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师资队伍
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确定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70项(教高函〔2014〕7号)。“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特点在于,一是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加大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产学研结合共同完成学生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这一计划真正得到落实,构建高水平复合应用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目前相关学校和专业已开展该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在此过程中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各高校普遍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团队,现有教师岗位不匹配,评价标准模糊,激励机制不完善,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经历和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欠缺,不能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1-5]。这些问题成为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结合多年人才培养工作,总结当前师资队伍对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对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该类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与师资队伍关系
(一)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1]。为培养卓越农业人才,各高等农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开展充分调研,理顺学科和专业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复合型专业人才应掌握的知识结构,继而确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吸收、利用多学科知识,形成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专业保护主义”。即,有些专业从教师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出发,导致课程体系拘泥于较狭窄的学科领域,培养学生达不到复合型要求。但在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时,也应避免知识结构的过度扩散,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系统和深入,就业后难以开展具体工作。
应用型人才是指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6]。“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时,应重点进行人才“应用性”培养,突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三农”并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理想与志愿,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国家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方向和必然选择。各高等农业院校应及时开展相关研究,按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制定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二)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根据以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条件建设以及高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等。师资队伍能否发挥应有作用是该人才培养计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高等农业院校若想在教学改革中提升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培养合格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兼具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教师队伍[1]。具体而言,其应具备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在精通一两门农业学科的同时,了解多门相关农业学科;经过农业生产实践锻炼,具有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并能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充分应用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
(三)“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与应用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水平,又具备专业技术动手能力,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技术等级证书的复合型人才[7]。这一概念最早在职业教育中提出并应用,高等农业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在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
二、现阶段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和教师缺乏相应教育理念
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提出,给高等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挑战。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深入理解,尚未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转变思想。对于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导致缺乏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内容,教师培养工作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适应性
1.学科复合程度不高。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专业和学科设置过细,导致教师教学和科研范围过窄,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扩展性能力不强。如,农学专业教师应对农业机械有足够了解,授课时把农艺和农机有机结合起来以联系生产实际。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农学专业教师对农机不熟悉,授课时不愿涉及或刻意回避相关内容,致使学生对此缺乏系统掌握,毕业后不适应生产实际要求。
与此同时,由于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主动跨学科和专业开展教学和科研精力不足,导致在学科交叉点上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一般而言,学生由多个处于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的教师联合培养,教师间若不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会使“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点片状分布,不能有效串联成整体,导致学生看待和解决问题有局限性,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分析和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不强。如在农业院校中,农学和植物保护是两个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结合紧密的专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农学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知识由不同老师授课,多数教师不重视学科间的沟通,致使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虽然都学过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但两部分知识相互独立,知识体系发生断裂,不能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应用性能力不突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时不但要注重复合型,更要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和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大都在大学或科研院所等学术氛围为主的环境下培养出来,往往不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其进入工作岗位后延续传统教育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没有特殊要求不会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有些青年教师一年甚至几年都没去过生产一线;有些教师下乡时流于形式,长此以往,生产实践能力不能有效提高,授课时理论无法联系实践。这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主体,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对教师应用性特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该类人才培养对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需要。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调整不及时
目前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刚刚启动,各高等农业院校应考虑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种种原因导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不能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时调整,使“双师型”教师概念不被接受和认可,教师不愿意加入“双师型”队伍。虽然有些学校逐渐意识到“双师型”教师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尝试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师资队伍的重建,但囿于历史原因,短期内很难建立起符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
即使启动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很多学校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仍沿用传统模式,没有制定相应的师资引进和培养制度。囿于传统观念和人才引进制度,引进师资时不重视对教师复合和应用的本质要求,表现出“重科研能力,轻教学及实践能力”倾向,从而导致“高学历”和“双师型”不能有效融合,无法胜任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在师资培养体制上,采用相对零散和随机的培训方式,缺乏整体考虑与规划,没有为“双师型”教师设置对应的培养方式与途径。此外,培训地点多选取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内容以深层次理论研究为主,很少派往农业生产一线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可见,目前的培训模式不能满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对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四)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不完备
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承担教学、科研的工作量和获得成果的量化,较少涉及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内容(如农业推广和社会服务)。对“双师型”教师未采取对应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体现不出特殊性和重要性。这种评价方式对于非“双师型”教师而言,缺少转变为“双师型”教师的驱动力;对“双师型”教师来说,由于他们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工作业绩往往不能得到体现和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热情,不利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激励政策与考评标准存在同样问题。“双师型”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其工作量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责任也更重大。但是很多学校在分配制度等激励导向上存在偏差,特别是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或激励政策力度不够;同时由于指导实践教学工作艰苦、风险高等原因,使得多数教师不愿意主动承担“双师型”教师工作任务。
(五)环境氛围不浓厚
很多学校对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重视程度不足,工作不系统和深入;有些学校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甚至以追求其所带来的利益为申报目的,没有形成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氛围。在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依靠“双师型”教师培育卓越农业人才的意识淡薄,尚未形成尊重“双师型”教师的人文环境。
目前尚未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缺乏对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氛围和团队合力。对于一个专业而言,往往只有少数教师能够坚持经常到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生产部门和单位乐于邀请这部分教师到本单位开展咨询、授课等活动,反过来又促进其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如不主动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慢慢就不会得到生产部门和农民的认可和接受,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也会不断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整个团队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在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应转变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按照“稳定、培养、引进、聘请”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优先培植“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师资队伍资源,重点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适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创造利于该类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条件,最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达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
(一)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理念
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的主要方向。在此形势下,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清楚现阶段学校的定位和将来的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只有培养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更新了,高校才能应用全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确立“双师型”教师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现有教师资源
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纳入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6],并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时优先考虑。在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时,学校应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及其自身的职业规划,合理配置现有师资队伍,统筹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三)引进与培养符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教师资源
在师资引进上,始终以能够承担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为首要标准,把是否具有专业实践经历和背景作为重要考查因素。在师资培养上,优先培养承担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培养内容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的相一致,特别是指导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制定相关制度以便顺利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工作。
1.引进满足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目前高等农业院校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已确立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规划,另一方面缺乏能够承担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在引进师资时,应优先考虑卓越人才培养师资短缺的现状,制定和完善对此类人才的优惠政策,按照“双师型”教师队伍需求现状,确定专业岗位和人数,面向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引进农业生产实践能力突出的博士和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将其充实到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中,做到能力与岗位相匹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践能力和水平。
2.聘请兼职教师作为师资补充。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相关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卓越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邀请其参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并定期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
这些兼职教师长期从事生产实践工作,但缺乏教学一线工作经验,对于高等教育规律、大学生新特点以及基本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应对其开展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其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补充力量。
3.培养适应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除引进和聘请外,培养卓越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高校自主进行师资培养。根据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多渠道培养现有教师,从根本上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3]。一是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意识和能力,设立面向企业和科研创新人才岗位。制定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兼职。制定相关制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要,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中、短期培训,更新农业实践知识、掌握新的农业实践技能,增强其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二是学校通过与大型跨国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跨国企业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培养竞争意识及适应市场变化和服务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学校应制定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涵盖年度考核、教师发展、分配制度、职称晋升、评比表彰等方面,评价内容侧重教师在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果。在制定教师评价时,给予“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奖金分配等方面相对宽松的政策,减少科研工作量,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使其集中精力,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作用。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学校应重实绩,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机会发挥特长和优势,使其尽快担当培养卓越人才的重任。
(五)营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氛围
为满足卓越农业人才培养要求,学校要营造一个尊重“双师型”教师的人文环境,明确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师资的重要作用,使“双师型”教师得到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8]。
组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利用团队优势进行卓越农业人才的系统培养。在团队中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9],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入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工作,培养生产实践能力。如跟随专家通过下乡科技咨询、授课等。同时,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系列教学研究,利用团队力量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形成浓厚的卓越人才培养氛围。
四、结语
目前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临诸多问题。能够引领该项目顺利实施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引起相关部门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和重点建设。教师也应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复合、应用性特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积极投身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9],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卓越农业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白童.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8(11).
[2]李志平.本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问题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3).
[3]周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及途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5).
[4]刘明明.复合应用型人才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3(27).
[5]姜建明.关于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 2009(6).
[6]张海燕,吴风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解析[J].教育探索, 2008(2).
[7]刘奕岑.如何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赤子(中旬), 2013(10).
[8]郭艳阳,王圆圆.关于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5(1).
[9]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 2013(2).
作者简介:潘俊波(1976-),女,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研究与实践”(JGZ201201031)
收稿日期:2014-12-16
文章编号:1672-3805(2015)02-0087-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