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

2015-03-21汲从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工作者体育课

汲从文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

汲从文

毛泽东曾说过:“体者,载知识之体而寓道德之舍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体育与德育的密切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不代替。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以其丰富的活动性、社会性不断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在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体育课,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所以,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重视寓德于体和寓体于德的有机结合,把学校体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除了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特别强调以外,也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有所关注。因此,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在把握当代青少年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进行探索。

但长期以来的现实却是,体育教师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只重视学生身体方面的发展,忽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产生胆怯、害怕和不愿练习等等不良心理表现,甚至因处理不当,导致个别学生对体育学习和活动出现心理障碍。所以,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在体育课和各项体育活动中寻找并发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将体育教学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

一、在体育教学中增强保健及安全意识

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体育活动的强烈竞争性往往会伴随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这既会给受伤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损失,也会妨碍正常的教学工作,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质、增进健康,而以前的体育教学在健康教育方面则明显有所缺乏。所以,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懂得健康的意义,学会保健的方法,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身心同步健康发展;同时,重视在激烈的竞争和训练中的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自己健康的体魄、过硬的专业素质去影响和引导学生热爱体育和运动,要避免学生变成不爱体育、不会运动、不懂保健和安全防护的体育盲和健康盲。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不会做的动作,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健康状况及其年龄特征,结合实际,给予耐心的辅导,手把手地教,切忌挖苦、打击等;对于需要在严寒酷暑、雨雪风暴艰苦环境中完成的锻炼项目、活动,应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排解忧愁情绪,以有形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无形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在冬天学生穿得厚重臃肿、行动不灵活的状况下进行体育教学,要充分考虑选择场地的重要性,在平整、安全的地方进行授课并反复提醒学生避免因为场地原因造成意外伤害,引导学习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强化训练中,在安排运动量、选择器械时要考虑学生的着装情况、气候情况、身体状况等,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使学生快乐而不感到疲惫,在付出较大体力的同时还能进行积极思维;在进行具有较强竞争性和对抗性的教学时,应留出充分宽敞的活动空间,加强正确身体姿势的教训练等,让学生知道体育和美是紧密相关的,这样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二、在体育教学中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动,往往会在体育课的特定环境中将平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自觉地表露出来,所以,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尽力将课堂常规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特别是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合作的集体意识等,通过实例让学生意识到组织纪律性、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在课堂常规中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比如,在课堂常规中增加着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等内容;在体育课开始阶段坚持检查和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通过出勤管理来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使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具有竞争性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活动,让其在游戏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再比如,进行集体教学项目(球类训练、团体操训练等)时,有意识地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只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不搞个人英雄主义,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将课堂常规和课堂教学作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锻炼与竞争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

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通过体育运动和锻炼,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作风,团结友爱、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如,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一些对抗性练习和比赛,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同时,在胜不骄、败不馁中,还能学会服从裁判、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作风。田径运动的学习很枯燥乏味,在教学中需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运动的重要意义,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的因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勇气和毅力。再如,将勇敢顽强精神的教育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器械体操的动作掌握起有一定难度,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学习中会碰到极度疲累、手掌磨破、从器械上掉下来、因恐惧心理而动作失常等许多困难,在帮助学习困难生掌握技术要领时进行一些心理“治疗”,既能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体会到自信的重要性,也能培养其热情关心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这样,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会由隐性变为显性,全面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对做人方面的教育有所欠缺,在体育课堂中违规违纪等现象也比较常见;同时,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开放的空间内进行,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有一些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善于及时处理这些违规违纪行为和突发事件,并利用这些事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做人,为体育和德育的融合渗透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小学体育工作者应及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进行表扬或批评,采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某些体育活动具有比赛的条件,相应强调规范的约束,使学生在规则裁判或舆论的作用下,逐渐学会在规范的约束中进行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过程中有学生摔倒了,若能爬起来继续参与比赛,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其顽强拼搏的意识;若其不肯爬起来,消极对待比赛甚至装受伤或者诬赖其他同学致使自己摔倒,教师就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有益的综合型人才。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教师用心,在教学中多留意一些细节,总会捕捉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合、渗透于体育教学的任何一个角落。每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将品德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锻炼,进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责任编辑:郭一鹤

汲从文/长春高新兴华学校小学一级教师(吉林长春130102)。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工作者体育课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体育课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