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2015-03-21赵丽昕
赵丽昕
中小学教研教改
兴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赵丽昕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特别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的动手、动眼、动脑能力,使其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好学、乐学。新课程理念和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者、引导者。
一、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学生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能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是在课堂上,不但能解除学生的肢体疲劳,还能把他们的肢体和思维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但兴趣不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环境的熏陶和用心的培养。
《相反数》和《绝对值》这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较难理解。为了使他们充分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进行由抽象到形象的化归设计,在学习小组一起讨论每个概念后,组织学生全体起立,手臂平举两侧,手握拳状,以头为原点的参照位置,手臂与头所在直线建构数轴模型,则两拳表示的点对应的数字即表示一对相反数,两臂的长度表示该数的绝对值。通过这个肢体活动,能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反数的几何意义。避免在做题时发生丢解的现象,同时也形象地表达了绝对值的意义。这样的肢体活动促成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数形结合不再抽象。
在讲授《平行线相交线》,引导学生学习“三线八角”时,利用拇指和食指打手势分别摆出F型、Z型、U型来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组织分组竞赛比速度和准确度,间接地对学生的基本识图能力进行训练,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巩固了本课的重点,点燃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火花。
二、兴趣的激发角度是多元化的
讲授《有理数乘法》时,把正数比作“朋友”,把负数比作“敌人”。对《有理数乘法法则》当中“同号得正”分成两种情况,即“同正与同负”,可以将其理解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而对于“异号得负”等同于“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可以将其形象地喻为“朋友的敌人是敌人,敌人的朋友是敌人”,创设外交情景来理解数学知识,并初步渗透逻辑辩证关系的思维培养。
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边角边》一课中,“以人为主,自主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提升至压轴题的知识网络,通过三个维度基础训练、概念变式练习、典例探究、拓展应用等活动进行三个角度训练:从自主学习活动—合作交流活动—自主学习活动,每个版块都设计主要问题,采用学习小组自主与互助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基础题目—变式题目—典型题目—拓展题目”四个梯次递进式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最后的终结性评价将知识进行提升,注重思维过程的学组发散,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带动思维兴奋点并产生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思维的最优化。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巧设兴奋点
讲授《字母表示数》时,用“数青蛙”的歌谣导入,播放动画视频,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气氛较好,从1只,2只,3只……设计悬念,课堂结尾再放视屏直扣主题,解决了永远也数不完的问题,自然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初步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知识呈现方式,尽量做到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符号化,通俗易懂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源泉。
四、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创造展示风采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合并同类项》时,导入环节组织学生制作卡片写出单项式,学生分成八个大组,每个大组分成A、B两个小组,A组同学分成单项式一组,B组同学排成多项式一组,达到既“温故”:复习上节课的单项式知识(看每名学生的代数式),又“导新”:多项式(让几名学生分组各自站成一排,分别组成不同的多项式),使学生感受获得知识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五、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
建立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内容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进行探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问题的发展中让思考逐渐深入。开展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载体,让他们亲自动手设计是调动课堂气氛行之有效的手段,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授《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时,分小组课前做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锥,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例如,将正方体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并观察各种展开图,可以设计学组式合作交流,利用黑板磁扣展示展开图,使学生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学习兴趣的调动要富有科学性,艺术性
进行学科整合,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新的更多的可能性,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例如,巧妙设计数学单元复习课,给美术特长的学生以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在复习课上有一种渴望,逐渐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领学生进行复习时,布置作业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可以出章节知识点手抄报,图文并茂,并附带设计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立体化,总结知识点,对应重点的知识内容自编习题、自己解答,学生之间采取互换互批互评的方式,取长补短;还可以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到讲台上,培养“小先生课堂”,让他们彼此寻找闪光点,这些都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材施教”在教学设计时要选择多个层面,以上几个课堂教学案例说明其关键是要给学生搭建不同的展示舞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习数学自然就有了兴趣。作为教师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设课堂的有效学习机会,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兴趣。
[1]石永生,肖洪民,吕世虎.初中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建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苏航
赵丽昕/长春市二实验中学一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