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协同合作机制研究

2015-03-21张振凤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青年教师

张振凤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协同合作机制研究

张振凤

师德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更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但当前众多高校在师德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当前高校教师的特点和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着重对新时期如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师德协同合作机制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可行对策。

高校;师德建设;协同合作

师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入行伦理,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其内涵和体系层次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它涉及教师个体与他人、教师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同时也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师德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1]组织文化的权威学者沙因(Schein)曾说:任何一种组织文化,总是“组织成员共有的、潜意识运作的、以一种基本上视为当然的方式界定组织对自我及其环境看法的深层次的基本假定和信念。这些假定和信念是对团体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习得反应。”[2]当这些假定和信念渗透在整个组织中时,它们就会在日常实践中被刚入职的教师当作正确的“觉察、思考及感觉”方式而“复制”和“模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以来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就如启功先生的理解“思想、行为、待人、对己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世界上、社会中的模范”。“优秀的师德涵盖了大学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同时也辐射到大学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3]

2.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是智能型、创造型、复合型人才,这也要求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更应该“思想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优化师德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涵。教师能否修德正己,不仅影响是否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更涉及能否为社会培养出道德健全、人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的生命源泉,而师德正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必须把师德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3.师德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呼唤。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的变革,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受到强烈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利益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等也濒临“危险时期”,众多青年教师的道德认识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自身职业生涯的成长,关系到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更涉及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

二、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个人层面。一是自主建设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下,尤其处于“危险期”、自制力弱的青年教师无法抵制外界经济利益的诱惑,或把教师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谋取世俗利益的手段和工具,或热衷于第二职业,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二是重专业学术研究,忽视教学学术道德研究。据调查,86%的大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是当前首要问题。[4]受高校教师考核指标及师德具有长期性、隐性特点的影响,当前大多数教师仍然注重专业的科研,轻教学学术道德的研究。三是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行动。当前教师仍把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的理论学习作为自身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实践行动,“高校教师师德往往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上,表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上”。[5]

2.学校层面。一是激励约束机制的失衡。首先,当前师德建设主要是“软要求”,“从孔子的‘言传身教’,到董仲舒的‘必仁且智’,再到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当今时代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6]缺乏切实、有效的奖惩制度等“硬性”约束来实现教师师德建设。其次,当前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主要搞突击、重形式,师德表现突出无重点培养、奖励,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也无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其次,考核评估机制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当前多数高校教师师德考核的规章制度内容空泛,仍倾向论文、著作,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差异,“青年教师的资历浅、知识积累不足,属于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容易出现思想困惑和矛盾。[7]”再次,监督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当前多数高校师德建设仍主要单靠教师个人自觉践行师德要求,校外缺少舆论监督,校内缺少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构建校内师生舆论监督机制就是要通过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方式,形成一种舆论压力,同时也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约束力量。[8]”

3.政府层面。一是缺乏明确的政策法规和项目。当前并未随时代变化对师德具体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同时,师德建设项目目标过于理想化,各个高校仍主要依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组织实施的师德建设活动,而缺乏依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办学使命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二是缺乏建设高校与社区间互动的交流平台。高校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具有社会身份地位的公民,个人言行会对当前社会风气产生无形的影响,尤其是当前高校教师与社会各个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更需要政府为高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交流提供平台、创设互动环境。

三、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协同合作机制的创新

1.加强高校教师群体的协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知识的社会协商”,每个教师的差异本身就是宝贵的师德建设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彼此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其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侧面,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理解”[9]。

教师共同体强调教师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性,是教师不断自我超越和自主发展的“立交桥”,它引领教师多视角、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全方位、多途径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在协同中,教师之间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教师个体发展要与其他教师有机地统一起来,相互之间形成可以依靠、利用的发展资源。

2.加强高校内部师德建设管理部门的协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师德建设主要涉及四支力量,即校教师管理委员会、校教师工会、学生管理委员会及后勤管理委员会。他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与特长,又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与不足。建立跨部门合作的实体性机构,依据教学、科研及生活等具体情况,对师德的激励、约束及考核做统筹部署,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以多方合作为基础,创新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科学管理体制。

3.加强高校管理与社会机构管理的协同。首先,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制度协同。“制度之美表现在它不仅仅管人、管事,还管发展;不仅发展人的专业,还发展人的幸福感、价值感”。高校要实现师德建设的有机统一整体,就必须首先要从制度上实现对接,将师德管理制度以“行政管理主导”向以“‘学校—社会’管理协同”转变,从而让社会舆论监督成为一种现实的约束力量。其次,管理要素协同。管理要素协同是以协同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促使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一致和互补性,且在要素协同中,各个系统组织都具有独立性。对高校而言,学校与社会的管理协同就是为了提高管理功效,更加有效地实现对教师师德建设的监督,主要体现在高校要适时地增加培训内容或改善培训体系,从而实现与社会舆论要素的协同,实现优化组合与配置,进而产生一个在结构、功能等方面远远超越原有组织系统的、具有新生命体的系统,以达到协同效应之目的。

[1]苏兴仁.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浅谈[J].教育探索,2011(3).

[2]彼德·圣吉.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4]吴薇.大学教师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于某大学的问卷调查[J].煤炭高等教育,2007(6).

[5]赵军.高校师德建设问题与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7]李明芳.高师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8]徐文英,沈雅婕.人文视域下的师德建设路径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6).

[9]陈润羊,李勇.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

责任编辑:何岩

G625.1

A

1671-6531(2015)23-0126-02

张振凤/宁波大红鹰学院助教,硕士(浙江宁波315200)。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德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