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5-03-21吴颂华
吴颂华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思考
吴颂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为了提升统计学原理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从教学内容、教师素质、教学手段、课程资源、考核方式等五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
一、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把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5 年9月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逐步进入大数据建设的时代。
统计学原理通过讲授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及分析,达到认识事物现象的本质及预测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原理这门以数据处理和分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经济类专业都把统计学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生认为该课程不是专业核心课程,思想上没有重视这门课程。其次,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统计公式的运用和枯燥的数学计算,缺少动手实践的环节,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这门课程本身难度较大,它不仅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以上原因综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只是应付这门课程,考试前死记硬背统计公式,考试后全忘记,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提高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需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目标的完善
(一)锻炼职业能力
一是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能够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进行相应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二是严谨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对取得的数据进行手工及计算机运算;三是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对相应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职业素养
一是提升学生对宏观经济的关注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应该有一定的敏感性。如会计专业,只是重视会计技能的训练,如点钞、手工或者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等。统计学原理很多案例来源于宏观经济,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的关注度。二是科学严谨的态度。统计学原理强调数据的真实性,这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前提,如果数据缺乏真实性,后续的一系列工作都会无效。通过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三、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调整教学内容
1.增加统计报告撰写的内容。在一般院校经济类专业的统计教学大纲中,都没有统计报告撰写这一内容。而在实务中撰写统计报告上报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统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中也有相关的要求,建议授课中加入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的相关内容。这样,教学内容完整涵盖了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环节,也满足了学生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需要。
2.增加统计软件操作。在大数据时代,需要通过计算机处理大量的数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统计软件的操作。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课时量少、概念多、公式多,很多学校只是重视讲授基本理论,忽视了统计软件的操作。建议在每一章结束后安排1-2课时上机操作,统计软件可以选择SPSS或者EXCEL软件,这样既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软件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点介绍操作步骤,还要重视对操作结果的解读。
(二)调整教学重点
1.统计基本概念常识化。在一般的统计教材中,统计总论中有统计基本概念这一节,介绍总体与总体单位、标志与指标、变量等基本概念。教师在授课与考试的过程中都会把这些概念作为重点,而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掌握很困难。由于这些基本概念与实务联系不紧密,建议将统计基本概念作常识化讲解,不作为考试重点。同时,建议在这一章中加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这一内容,介绍一些常见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PPI、CPI等。让学生能理解这些指标的含义,读懂相关媒体的报道,提升经济分析能力。
2.统计公式应用化。在传统的教学中,统计公式是讲授和考试的重点。很多学生只是在考试前死记硬背公式,考完就忘记,没有学到统计学的精髓。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讲清公式里每个字母的含义,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考试时给出公式,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公式解决问题即可。
3.结果分析重点化。在教学中,教师重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忽视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导致很多学生只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却不清楚结果代表的意义。实际工作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演算,最主要的是看懂结果代表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算结果代表的意义,比如标准差、标准差系数计算后表示何种实际意义。
4.教学活动实践化。传统的教学比较忽视实践教学,让学生觉得统计学原理课就是运用统计公式进行计算,缺乏实际运用价值。建议教师针对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目的,要求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最后撰写统计报告上交。这样不仅可以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还能够让他们体会统计工作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二)增加教师实践经验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统计学原理的授课教师全部毕业于会计学专业,而非统计学专业,自身并没有受过完整的统计学教育,因此,在讲解某些知识时缺少相关实践经验,显得空洞无力。建议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统计调查活动,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还要参与统计部门组织的企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以增加实践经历、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手段
目前统计学原理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以课件(PPT)加黑板演示为主。本着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与国民经济紧密结合的原则,笔者尝试以国家统计局网站为依据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例如,在讲解调查方法时,可以运用网站中关于统计方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工业普查是如何组织与调查的;在讲解国民经济基本统计指标时,运用网站中“了解您身边的统计指标”模块,这样的讲解既直观又有权威性;在讲解统计指数时,可以运用网站中关于CPI统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国家价格指数统计的程序和方法。这样的网络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敏感性。
(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
传统的课程资源库就是教案、授课计划、PPT、试卷、习题等。这些都是一些静态的学习资源,很多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本身就欠缺,这些以文字为主的资料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了满足学生课余学习的需要,应该加大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力度。首先,重视教学视频的录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学原理课程视频方便学生随时点击,比其他学习资料更加直观、易懂,能产生与面授相似的教学效果。其次,增加课外延伸阅读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针对洛伦兹分布中的洛伦兹系数,将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洛伦兹系数以及各国如何缩减贫富差距的措施作为课外延伸阅读内容;针对人口普查,将发达国家如何面对老龄化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生育政策等内容作为课外延伸阅读。通过这样的课外阅读可以将统计学原理同当前经济与政策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对经济形势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核方式只是侧重知识点和平时课堂表现,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上课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打分,期末成绩为卷面考试成绩,这样的成绩评定模式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从实务角度出发,笔者建议考试取消单选、多选、判断题,卷面只保留案例分析题,并且给出考试中需要的统计公式。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关公式、是否有严谨的计算能力、根据计算结果是否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为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建议将学生制订的调查问卷、实地取得的调查资料、整理与计算分析的数据与调查报告一并上交并打分,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40%、实践成绩占40%,由此得出最终课程成绩。
[1]王友香.开放教育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2]刘冰.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5.
[3]闫春.浅谈统计学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
责任编辑:贺春健
G642
A
1671-6531(2015)23-0108-02
吴颂华/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江苏江阴214400)。